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原理研究所教授 《儒家文化》《法家智慧与现代管理》《王阳明心学》 提供专业企业内训,政府培训。 13439064501 陈老师
  2016年04月15日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礼最初是人们在彼此交往中形成的一系列的规范。礼是有不同的层次的,有的礼是人类最一般的礼,人类最基本的规范,比如说我们人与人之间平常交往的时候要遵守一些最基本的规范,比如见到老人要表现出一种尊老的礼,在公共汽车见到老人要向老人让座,这是一种礼,见到残疾人的时候,见到病人的时候,要对病人表现出一种关心,从神态上,从语言上,从行为上表现出对病人的一种爱护,关心。这都是礼。这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这种规范在我们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孔子他很注重礼,他希望这个礼不能光停留在这个表面的形式,光表面上人们的语言,人们的眼神,人们的表情,人们的动作来遵循礼,不能光是表面的,不能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玩儿花架子,不能这样。礼应该真诚地表达人们的情感,所以孔子说过这种话:“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什么意思?就是仁就是仁义道德的仁,人要没有真正仁的情感,没有真正爱人的情感,你搞这些礼仪活动有什么用呢?那么你如果没有这种真正爱人的情感,你即使演奏音乐,演奏音乐也是为了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衬托一种和谐的气氛,你演奏音乐又有什么用呢?你如果没有真正的爱人的情感,你搞礼乐活动有什么用呢?这些表面的礼仪,规章,礼仪规范有什么用呢,这些东西是要表达人的情感,你要不仁,没有爱人之心,你这些礼仪求动没用了,没有生命力了。 
 
  在人们印象中的孔子是深谙“中庸之道”的,他做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因此有人认为孔子一定是一个很圆滑的老好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孔子几乎在用一生的时间在坚定地做着一件事,推行 
“周礼”,因此人们一提起中国就会想到礼仪之邦,一提起礼,就会想到孔子。孔子一举一动都讲究礼,很注重礼的形式,甚至于坐一张板凳、吃一块肉、挟一筷子菜都要讲究礼,现代人看孔子这样很迂腐。然而孔子又进一步认为礼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还要表达出真正的情感,心诚才是礼的根本。虽然孔子的这种看法很具有人性化,但是在其身后还有很多人批判他。他们到底批判的是孔子“礼”的哪一方面呢?孔子所遵循的“礼”与传统的“礼”是一回事吗?  
   全文:  
  从两千五百多年前走来,他谈仁,说义,讲礼,论孝。他所说的核心是什么?中国政法大学方尔加教授将带我们走进孔子学说,走进这位老人的内心深处。 
 
  (在人们印象中孔子是深谙“中庸之道”的。他做事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因此有人认为孔子一定是一个很圆滑的老好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孔子几乎在用一生的时间坚定的做着一件事,那就是:推行“周礼”。因此人们一提起中国就会想到是礼仪之邦。一提起礼,就会想到孔子。但是,孔子也因此背负了保守甚至反动的骂名。那么“周礼”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孔子所推行的礼究竟对我们现代的生活有什么启示呢?中国政法大学方尔加教授将为你论孔子眼中的礼。) 
 
  礼最初是人们在彼此交往中形成的一系列规范,礼是有不同层次的,有的礼是人类最一般的礼,人类最基本的规范,比如说,我们人与人之间平常交往中要遵守一些最基本的规范。比如说,见到老人,要表现一种尊老的礼,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人,要向老人让座,这是一种礼。见到残疾人的时候或者见到病人的时候,应该要对病人表现出一种关心,从神态上、从语言上、从行为上,表现出对病人的一种爱护、关心,这些都是礼。这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表现,这种规范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在中国,最早的礼是用来祭祀神时的器物和仪式程序的规定。到了周代,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礼的制度。概括讲,包括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这些礼仪都是本着忠、孝、信、义等准则,目的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他比礼节更细,更繁琐。到了孔子生活的年代,人们已经逐渐不再遵守周朝时期的“礼”了,所以孔子在积极推行周礼。 
 
  孔子这个思想提倡礼,注重人际交往之间基本的准则。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非常大。所以现在世界称我们中华民族“礼仪之邦”,西方人看我们中华民族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孔子)这个对我们中华民族影响是很大的,对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确立自己的地位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礼仪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礼仪在形成的过程他产生于人的自发的倾向、自发的情感、自发的习惯、表现出人于人之间那种自发情感,人于人之间那种相亲相爱。 
 
  礼和法不一样,法不是出自自我,法不是出自自己的内心,法是出自自他,法是由外在力量来强制你遵守。礼往往是根据人的情感,因顺人的感情而形成,法就不一样,法是一种统一的规定,你不得不这么干。所以在《管子》里有一种说法,说“礼者,因人之情,缘义之理,而为之节文者也”。这里特别强调“因人之情”,根据人的情感,根据人当时的心态来行礼,礼是因人之情。法就不一样了,法是不得不然。法是一种统一的规定,这个跟礼不一样。 
 
  孔子很注重礼,他希望礼不光停留在表面形式,光表面上人们的语言、人们的眼神、人们的表情、人们的动作来遵循礼。不能光是一种表面的,不能光停留在一种表面形式上,玩花架子,不能这样。礼应该真诚地表达人们的情感。所以,孔子说过这种话“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什么意思?仁就是仁义道德的仁,人要没有真正的仁的感情,没有真正爱人的情感,你搞这些礼仪活动有什么用呢?你如果没有真正爱人的情感,你即使演奏音乐,演奏音乐也是为了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衬托一种和谐的气氛,那么你演奏音乐又有什么用呢?这些东西是要表达人的情感的,你要不仁,没有爱人之心的话,你这些礼仪活动就没有用了,没有生命力了。 
 
  孔子有一个学生,问过孔子有关礼的问题,孔子讲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话什么意思呢?说我们平常搞礼仪活动,比如祭祀神灵、祭祀祖先。因为很多人他只注重表面形式,大办礼仪,礼仪活动搞的很奢侈。用高级的祭祀用品,非常豪华的场面,那么孔子的意思是说,你与其搞的这么奢侈,还是俭朴一点好,还是简单一点好。我要的是你真诚的情感,在你搞各种礼仪活动中,真正把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爱表达出来就可以。不要一味的去追求那种表面的,那种豪华的场面,豪华的形式。“丧”,办丧事,与其你的丧事办的特别完备,办的特别周全,不如怎么样?你应该把工夫更多的放在自己真正的情感,表现出你的情感。孔子这个话里就反映出礼,我们所说的礼仪、礼仪活动。孔子关键注重的是内心,反对那种不注重内心,不注重真正的情感,只追求一种表面的礼节,反对这种形式主义。 
 
  孔子一举一动都很讲究礼,注重礼的形式。甚至于坐一张板凳、吃一块肉、夹一筷子菜都要讲究礼。现代人看孔子这样很迂腐。然而孔子又进一步认为,礼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礼要表达出真正的情感,心诚才是礼的根本。虽然孔子的这种看法很人性,但是在其生后还又很多人批判他,他们到底批判的是孔子“礼”的哪一方面?孔子所遵循的礼与传统的礼是一会事吗? 
 
  孔子35岁的时候和鲁召公一起流亡到齐国。在齐国的时候,齐景公曾经和孔子讨论过治国的问题。齐景公问他如何治国。孔子首先讲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们的解释不一样。有的解释:君要像个君的样子,臣要像个臣的样子,父要像个父的样子,子要像个子的样子。也有的解释,君还归于君的位置,臣还归于臣的位置。你是什么位置,你还归于你原来的位置。那就是说,由于礼崩乐坏,这个位置都不端正了。每个人原有的位置都被打乱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你回到原来的位置,你是君就是君,你是臣就是臣。做臣的,你别干做君的事。做君的,你别干做臣的事。做父亲的你应该干跟你父亲身份相称的事情。儿子,做跟你儿子身份相称的事情。大家各归其位,这也是一种解释。不管那种解释,孔子确实强调等级,这是一件事情。 
 
  还有一件事情。是当时鲁国的一个贵族季氏。季氏势力很大,他当时在鲁国垄断了政权。由于势力非常大,他对原有的等级制,对原有的礼他也不遵守了。开始干一些超越礼仪的事,违反礼的事情。如在《论语》里记载这么一句话“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当时是什么事情呢?季氏大概是看歌舞,看歌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看文艺节目。当时你看的歌舞的规模有多大。给你演节目这些人,给你演歌舞这些人,你能享受多大规模的阵势,这在当时是有规定的。当时规定周天子可以享受八佾的待遇,一佾就是一个队列,一个队列可以有八个人。八佾八八六十四个人。就是说周天子可以享受由六十四个人,八个队列六十四个人给他唱歌、跳舞,这个规模的待遇周天子可以享受。诸侯王可以享受多大规模呢?六佾,就是六八四十八。那就是四十八个人的规模给你唱歌跳舞,你可以享受这样一个规模的待遇。诸侯王底下的卿大夫,他可以享受多大规模的待遇呢?四佾,那也就是四八三十二。你可以有三十二个人这样的规模给你唱歌跳舞。你享受这样的待遇。而季氏只是卿大夫的位置,他的规模只能享受到四佾,四八三十二个人给他唱歌跳舞。只能享受这个待遇。可是当时季氏竟然怎么样?“八佾舞于庭”,他让八个队列六十四个人给他唱歌跳舞。这是天子的待遇。严重的违反了等级,超越了等级。所以孔子非常愤怒。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件事都可以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忍受呢?非常愤怒。所以孔子对等级是非常非常强调的。 
 
  孔子是如此坚持礼的原则,在听说季氏在欣赏歌舞后,做了违背礼节的事情,竟然是如此的吹胡子、瞪眼睛。在这一点上孔子所坚持的礼就不仅仅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礼仪和礼貌了。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贵贱之分了。因此人们认为孔子维护旧的等级就是保守的,是与历史进步相违悖的。难道孔子维护等级之礼错了吗? 
 
  首先我们这里先讲一下等级是不是都不好。是不是说,只有不讲等级制才是革命,不讲等级制才是进步的。我认为并不是这样。等级其实还是很重要的。人类是要划分一定的等级,没有一定的等级的话,人类会陷于无政府的状态。有了等级人们才有明确的分工,明确的责任意识。每个人,你居于什么位置,每个人你应该负有什么责任,大家划分的就非常清楚了。这样人类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人类才能用整体的力量战胜周围的环境。战胜周围各种困难。所以荀子,荀子也是儒家思想家。荀子说过这样的话“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这话什么意思?人力气不如牛大,这是对的。你跟牛去拔河,你跟牛去顶,你肯定顶不过他。牛的力气非常大。“走不若马”,这个走就是跑的意思,人跑不过马,马跑的是很快的。骑着马,快马加鞭,如飞一样。所以人力气不如牛大,顶不过牛,拉不过牛。跑起来不如马快,但是牛马为人所用,为什么呢?荀子说“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也就是说人能够有社会性,牛马不能有社会性。差别在这。荀子看的非常准。人能够用社会性力量,用整体的力量去战胜牛马,去战胜豺狼虎豹。人有这个能力。荀子又往下分析了,人为什么能够结成社会性呢(人何以能群)?为什么能形成社会的群体,以整体的力量战胜周围呢?“分”,分是什么呀?分就是等级。人有等级,有了等级之后,人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个自的地位、各自的分工就明确了。有了这些之后人就能形成一个整体。用整体的力量来战胜周围的自然。战胜一切困难。应该说荀子(把等级)看的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荀子特别强调礼,他说这个礼是等级之礼。荀子“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是什么呀?礼就是等级制。“贵贱是有等”的,谁高谁低;“长幼有序”,谁是长辈,谁是晚辈,是有序列的。“贫富轻重”,每一种人,你的物质待遇,你的政治地位,都有跟你等级相称那种待遇。所以荀子也讲等级非常重要。孔子也强调等级。所以应该说讲等级制并没有错,什么时候都得有等级的划分。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大教育家。他提出“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只要你愿意学习我都教你。孔子教的子弟尽是穷人的子弟、贫困人的子弟、下层人的子弟。孔子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努力学习,好好道德修养。将来为国家做事情。孔子教书,教学生这种教育活动,就反映出他的这种一种观念:即使是下层人,即使是没有身份的人,穷人的子弟,只要你好好学习,你将来就可以上升,你将来就可以做大官,你也可以做大的事情。这反映出什么?孔子的观念当中就是等级开放。放开,大家竞争。平等竞争,谁有本事谁上。谁能够有高尚的道德、谁能学到知识、有丰富的知识谁就可以上升。所以孔子那里等级是开放的。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什么叫“先进于礼乐,野人也”?是说先学习礼乐文明,学了礼乐文明之后,有了知识了,有了道德了,然后再做官。这样的人是什么人呢?这样的人是野人,野人就是劳动人民的子弟。过去劳动人民住在城外,住在野外,所以叫野人。这些劳动人民的子弟他没有家族背景。他没有什么特殊的社会关系,他们要想上升就得凭自己的本事。好好学习、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造福于社会的人才。成为一个造福国家的人。造福于人民的人。那么这样的人,有了知识,有了道德。先学习、先道德修养,然后再来做官。这叫“先进于礼乐,野人也”。那么“后进于礼乐,君子也”。什么意思呢?这是说那些贵族子弟。有身份、有家族背景的、有特殊的社会关系的这样一些子弟。他们先做官。为什么先做官?他有家族背景啊,他有人啊,他有社会关系啊。他可以不经过自己的努力,不经过学习,不经过道德修养。一生下来就有这样的先天优越性,他可以先去做官,做了官之后他再来学习礼乐文明。因为毕竟真正到你做官的时候,你还得有点本事,你不能说我一点本事都没有,你还得有点本事。往下孔子还有一句特别重要的话。他说什么呢?他说“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就是说,如果让我来用的话,我愿意用先进于礼乐的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先进于礼乐的人,下层的劳动人民的子弟。都是凭自己的本事上来的。好好学习,凭自己的道德修养,凭自己学习的礼乐文明,然后在竞争中上来的。所以“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孔子对后进于礼乐的大概要轻视一些。因为他说你们这些人不是凭自己的努力,而是凭自己的社会关系上来的,上来之后再学习。这种还是不如那些先学习,先凭自己的本事在竞争中上来的人。所以从孔子这句话里可以反映出来等级开放。谁有本事谁上,所以孔子这个思想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孔子所遵循的礼是一种开放的等级制,可见孔子不是一个老顽固,他也明白有竞争才有发展。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商鞅和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才是打破等级的先行者,并且秦始皇依靠法家的策略成功的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那么孔子的礼是不是不如法家的礼先进呢? 
 
  法家主张等级开放,商鞅在和秦孝公谈论变法的时候,跟一些旧的贵族进行辩论。在辩论当中商鞅表达了一些思想,要与时俱进,时代不同了,人们的观念应该有所变化,人们的一些举措也应该有所变化。后来法家的思想家韩非子也表达了这样一些思想。“世易则事易,事易则备变”。时代不同了,事情也不一样了。事情发生了变化,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做事情的方法也应该跟着调整。所以法家是主张变化的,反对旧贵族的封闭、固定不变、保守。法家也主张等级开放。韩非子说过这种话“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部”什么意思?宰相这样的大官,这样高级的大官僚应该从哪儿选拔?从基层干部中选拔,就从那些做基层工作的基层干部中选拔,他们了解基层的情况。知道怎么样解决国家的问题。所以“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那些大将军、大元帅从哪来?从士兵中来。这些士兵只要他干的好就可以让他当大将军、大元帅。基层干部只要他干的好,就可以提拔为宰相。不能论资排辈,不能等级封闭。所以,法家是主张等级开放的。商鞅变法当时在秦国就是要搞等级开放。谁有本事谁上,在这方面法家和孔子是一样的。都反对旧贵族垄断,都反对等级封闭,要求流动起来,上下流动。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凡是反对旧制度的东西就肯定都是先进的。有些反对旧制度的东西,他可能没有建立起新的东西。有些反对旧制度的东西,他可能就能建立起新的东西。所以不能说,所有反对旧制度的东西都是先进的,有些反对旧制度的主张,可能比原来那个旧的更反动、更落后。 
 
  现在我们来具体看看法家。法家是主张等级开放,是主张开放竞争。那么法家的手段是什么呢?用我们现在的话来概括,就是丛林法则。什么是丛林法则?就是在森林里头,这些野兽之间是靠什么来竞争的呢?靠牙齿、靠爪子、靠力气。谁牙齿坚、谁牙齿锋利、谁爪子厉害,谁就可以把别人淘汰。靠的是这些东西,而不是靠文明,不是靠道德。法家讲竞争,法家讲等级开放。商鞅当时制定了20个级爵的等级。他鼓励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获取高的等级呢?主要是杀人。所有人都要有军功,没有军功的人不能升级。你就是贵族子弟,你没有军功,你也不能升级。普通老百姓只要你有军功,真正在战场上立了功,真正的杀了人,你就可以升级。所以商鞅这个变法一出来,当时据说秦国的老百姓,杀人的积极性非常高。战争的积极性非常高。高到什么程度呢?用商鞅的话说,就是“民闻战,则相贺”。咱们听说有战争,心理并不能说高兴。战争要死人啊,一个你自己可能要死,别人也会要死。一到战场上遭殃的都是老百姓。一场战争下来损失非常大。但是商鞅说了,他描绘当时秦国的老百姓,“民闻战,则相贺”。老百姓一听说有战争特高兴。互相道喜,互相道贺。为什么互相道贺啊?发财的机会来了,发财就是要靠杀人。咱们这回要战争了,有战争咱们要发财了。对老百姓是这么一种教育。所以这实际上是用野蛮的手段来打破等级。用那种杀人、用掠夺、用侵略。用这些非道德的手段、非常残忍、非常残暴的手段。据说当时秦国的老百姓杀人的积极性非常高。一些研究兵马俑的专家解释,有的兵马俑身上有盔甲,有的没有盔甲。没有盔甲是不是穷人没钱?因为当时士兵要自备盔甲,自备武器,有的人是穷人,买不起盔甲。有的兵马俑专家研究,说不是买不起盔甲。那是因为什么?是打仗的积极性非常高,高到什么程度呢?说穿着盔甲碍事,杀人不容易,杀人不太方便。干脆把盔甲脱了,赤身裸体上阵。赤裸上阵杀人最方便。不穿盔甲上阵反映出什么?反映出当时老百姓杀人的积极性,侵略别人的积极性非常非常高。用这种方式来打破旧的等级,结果是什么?结果是人的品位非常低下。人们不讲道德文明了。都不讲道德文明,讲残忍、讲杀人。法家思想家商鞅、韩非都非常公开地反对道德教育,礼乐文明地培养。反对这些东西,老百姓无非就是想发财,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人都是好利恶害的,这是法家的说法。你去想办法引导他,让他去追求这些欲望就可以了。去立功、去杀人。满足自己的欲望就可以了。所以这么弄的结果,社会风气坏了,人们都残忍,人们都杀人,人们就知道争夺,没有过去的礼让文明,彼此互相讲礼节、讲礼貌。没有过去的文明。这不是让人们倒退会野蛮吗?重新回到野蛮社会,重新回到氏族部落的社会。在我看来,与其这样的打破等级,还不如不打破旧的等级。而且你用这种手段来达到你的目的,你能坚持长久吗?实际上坚持不了长久。你不可能长久的来维持你的社会长治久安。后来秦朝短命而亡。就说明了这一点。儒家就不一样。儒家是主张等级开放,儒家是主张竞争。但是他的竞争是道德竞争、学问竞争。大家通过好好学习,通过礼乐文明,通过道德修养进行竞争。这是一种文明的竞争,有利于社会的竞争,竞争的结果呢?建立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充满道德的社会,人际之间和谐的社会。这样一种社会,这才是进步。 
 
  孔子遵循的礼是用道德竞争来打破原来的旧的等级,比法家野蛮的残忍的“丛林法则”更为先进。可见孔子的等级是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然而墨家的代表墨子也主张谁有能力谁上,同样是注重能力,孔子却认为“君子不器”。那么如何理解“君子不器”呢?孔子的礼难道没有缺点吗? 
 
  墨子也主张等级开放。他也在很多文章里都指责旧贵族的等级观念。用人只注重自己家族的人、只注重自己血缘关系范围、只注重自己个人的情感。我们家的人,没本事我也用。跟我关系好的、我自己喜欢的没本事我也用。不是我们家的,有本事我也不用。跟我关系不好的,我不喜欢的,有本事我也不用。他也指责这种旧的等级观念。他主张等级开放,墨子说过种话“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当官的,高等级的,你不能永远在那个等级上(官无常贵)。老百姓,普通老百姓不能说永远都在那个低的位置上(民无终贱)。等级应该流动,等级应该开放。有能力的人就应该被推举出来。居于高的等级的,有能者举之。没能力的人你就下来啊。你不能说我没本事,没能力我也老赖在上面,那可不行。所以“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法家是用野蛮的手段,是用欺骗的手段来鼓励人们突破等级。来鼓励人们上升。墨家可不这样,墨家鼓励人们上升,鼓励人们用正当的手段,造福于社会的手段。墨子专门写了文章,题目叫《尚贤》“贤者居上”。贤就是有能力的人。墨子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他说,比如说我们家里要杀猪宰羊,杀猪宰羊就得到市场上去找宰夫。用我们今天得话说就是专门从事杀猪宰羊这些工作的人。市场上宰夫很多,那么我找谁?墨子说了,谁的技术高我找谁。我绝不能说我找技术低的。宰夫我要找技术高的,技术高的我来找他。过年过节,我们想做几身好衣服,做衣服就要找裁缝,市场上有的是裁缝,我找谁呢?那我肯定得找技术高的。谁裁的好,谁做的好我找谁。那墨子说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杀猪宰羊我们知道找最好的宰夫,我们缝衣服我们知道找最好的裁缝,那么我们在社会选拔做官的,选拔管理人才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够像我们找宰夫,找裁缝那样来找最有才能的人、最有技术的人。为什么不能这样呢?所以墨子说“尚贤”,“贤者居上”谁有能力谁上。所以可以说墨子这种对等级的突破是非常进步的。比就贵族进步,比法家进步,是非常好的。但是,在我看来墨家他在讲人才方面太注重技术方面了。如果我们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完全是技术性的问题,做一些具体的事情,那么我们只注重技术就可以了,就像他说的宰猪宰羊、裁衣服。但是墨子他所谈的这个人可不是光解决那些具体问题的技术人才,实际上他讲的那个“尚贤”,“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些人是要做社会的管理、是要做官、是要有厚厚的俸禄、高高的位置、重重的权力。是管理社会的。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当干部的。而且是当大干部的,当高位置的干部。这些人要掌握权力的,这样的人光讲技术就不行了。更重要的是要讲道德。其实儒家并不是否认能力的重要,能力很重要,但是儒家更重视的是道德,你光有能力,没有道德也不行。孔子说过这样的话“君子不器”。器就是武器、器物的器,机器的器。“君子不器”这个器是做某一项具体工作的才能。我特别会修洗衣机,他特别会修彩电,他会裁衣服,他善于炒菜、烹调。这都是器,做某一个具体事物的才能。当时我们需不需要人?当然需要人,一个社会是需要有这些才能的人。需要很多很多,有这些才能很好。能够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也能过造福于社会。我们不能否认从事某一种“器”的工作的这种技术人才。但是当时社会非常的混乱,人民可以说灾难深重。所以当时更重要的是救国救民。要解决整个社会的问题。所以当时需要的人,更重要的是一些政治性的人。是一些解决整个社会,人类生存的问题的人。所以孔子可能注重的是另外一种人,就是所谓的君子。就是“不器”的人,他能够用道德、用文明、用他的政治才能、用他高尚的道德来解决整个社会的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说孔子的等级观念比墨子,比墨家的层次更高。原因就是墨家太注重技术,而孔子他更注重的是道德。应该说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孔子的等级观念有没有缺点呢?不能说没有缺点,孔子说恢复礼,恢复礼要恢复周礼,恢复周天子的权威。他把他所要恢复的礼,他把那种高尚的理想、美好的理想、美好的道德和周天子这个具体的统治者连接起来。我再进一步解释,应该是这样,谁代表这个美好的理念,我就支持谁。谁能体现这个美好的道德,我就支持谁。但是孔子这些缺点仍然掩盖不了孔子的伟大。孔子的礼的高层次性是掩盖不了的,是遮掩不了的。是更高层次的、更高级的。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三)孔子眼中的“礼”-方尔加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传播发扬中华文化! 
爱我中华,振兴祖国! 
努力学习,创造新的中华文化! 
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犹太人面试》
考官:请把我手中的笔推销给我。200考生199个都说这笔如何如何好,未通过面试,唯有一考生说:您正在面试我,没笔如何做面试记录,请买下它吧!该考生脱颖而出,通过面试!——与其告诉客户你的产品如何好,不如告诉客户这个产品正是他所需要的。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方尔加课程
方尔加观点
方尔加PPT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