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Freeman经济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宏观经济分析》 提供专业企业内训,政府培训。 13439064501 陈老师
  2023年02月12日    李稻葵 《中国经济评论》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针对当下普遍性的焦虑,谁能够用好两大发展要素,谁就能够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领跑者。

  • 李稻葵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疫情后的经济挑战

传统增长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增长的包袱:一是居民的前期消费被房地产投资所挤占;二是以房地产开发商为首的一批前期利润很高的企业,转型过程中操之过急,引发危机;三是地方政府在2008年后集中投资生产型和消费型的基础设施,形成了大量的地方债,从而无力扩大人口规模,推进人的城镇化。这些问题必须高度关注。

随着疫情影响逐步退却,全球经济出现一轮恢复性反弹,但必须看到后疫情时代,2023年之后全球范围内仍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衰退。一是债务导致的衰退,二是减碳导致衰退,三是产业链再布局导致的衰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既要积极化解当前压力,也要前瞻性地应对疫情后的挑战与危机。具体建议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施新一轮稳消费措施。对于那些房地产行业已经出现疲软趋势的三、四线城市,重点是稳定房价,避免因这些城市房价下降引发消费者恐慌,从而引发消费下降。对于房价仍然有较高上升压力的一、二线城市,应适当增加土地供给,这是盘活地方财政和稳定房价进而稳定居民消费预期的根本之策。

第二,加快新一轮城镇化。以全国一盘棋,合理应对新一轮人口跨地区流动的浪潮,既要稳定人口流出地区的公共支出和经济活力,引进一批产业,同时也要对人口流入地给予更多更宽松的政策。

第三,积极应对债务重组。从中长期角度制定地方债计划,合理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可将大部分地方债直接转为中央政府的国债,同时应更加明确约束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探讨地方政府新税收模式。

此外,还要积极推动低碳和科技投资。低碳和科技投资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可在相关领域制定更为细致的补贴政策,积极引导民间资本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参与相关领域,盘活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中国经济在低碳和科技领域的转型升级。

未来经济的新特征

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经济将呈现六个新特征:第一,未来五年是一个重要的调整期,经济增速会下降到5.0%-5.5%。未来五年的经济走势可能是U型的,先下降调整到位,到“十五五”规划,即2025年至2030年,经济增长速度还可能进一步回升。第二,未来五年是产业深度地、大规模地重组的五年。经济增速下降会影响市场,很多产业的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在创新、发展、绿色的要求下产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调整,很多企业会退出或被其他企业兼并重组。第三,未来五年科技会深入到各个产业里,改变产业形态。第四,绿色产业进一步发展。第五,能源储备、能源管理将成为重要行业。第六,未来五年会看到国家间签订更多的对外投资贸易开放协定。

未来五年金融也将呈现六个新特点:一是围绕创新的各种金融生态会更加活跃和健全,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会进一步涌现。二是债务重组将成为重中之重,未来五年将会持续出现公司破产、债务违约的情况,债务资产管理公司也会涌现出来。三是长期债务增加,绿色低碳、绿色基础设施需要融资,有些项目的投资周期会长达20-30年,需要更长期的融资方式。四是政府债务更加透明,大量地方债务很可能并入到国债,由财政担保,在二级市场上交易,帮助中国经济轻装上阵。五是美元处于升值态势,美国通货膨胀已经开始上升了,但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并不是很大,虽然进口原材料持续上涨,但整体国内产能还是相对过剩,PPI向CPI传递的压力并不大。六是广义的数字货币将会出现,所有的交易都会留存痕迹,不仅未来现金流是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而且也会形成高效透明的监管新模式。

面对这些新的变化,企业需要关注三件事情:

一是减碳,“十四五”规划重点提出减碳,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政策在“十四五”期间也会陆续出台,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也是产业重塑的过程。

二是谨慎管理资产负债率。从宏观政策看经济需要休养生息,从债务水平看会出现重组、有企业需要离场,金融方面要防范债务违约风险,所以企业要重新梳理资金链、留出资金余量,避免企业不错、产品很好、市场很好、成本很低,但由于没有及时做债务调整,最终流动性出现问题。

三是一定要抓住科技创新的机遇,创新是“十四五”规划的首要任务。企业往往认为降低成本、改造流程就是创新。创新的第一要义是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找到发展的新思路。尤其在当今的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要积极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从组织管理、人员能力、业务运营和生态圈融入等层次全面转型,打通软硬件壁垒,寻找新伙伴,探索新场景,形成新业态,创造新价值。

我们当下的焦虑

中国的经济发展伴随着解决问题、解决焦虑的过程。未来一定能够很大程度解决今天的焦虑,这是大部分中国人的基本信念。

不同人群的焦虑不同。第一类是中等收入群体的焦虑。这个群体一是焦虑孩子的教育,担心孩子在教育开始阶段落后于别人。二是焦虑房子,没买房的人焦虑房价是否会涨,买过房的焦虑房价是否会跌,拥有不止一套房子的人担心房地产税落地时间。三是养老焦虑,对于一天天老去的父母,在尽孝心的同时也在焦虑自己将来的养老问题。

第二类是一批企业家的焦虑。双碳、拉闸限电、能源成本提高、用工成本提高、政府管制增加、气候变化、税收会否提高、卡脖子技术能否突破等问题,都是企业家们所焦虑的。伴随着企业的生命周期,增长点、未来十年的扩张方向、市场未来会否萎缩这些问题更是企业家焦虑中的焦虑。

第三类是政府的焦虑。经济增长速度在下滑,今年三季度的经济增速降到4.9%,尽管和去年同期相比有疫情反复、拉闸限电等短期因素,但谁也无法肯定短期因素里没有蕴含长期背景性大因素。供应链问题、减碳后能源成本问题、新发展理念所带来的转型难题等都是政府所焦虑的。

最后一类是我国经济中未进入中等收入发展水平的10亿人口的焦虑。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没有时间上网,也不一定能用最顺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忧虑。这10亿人中,一亿人平均每月收入1000元,刚刚脱贫。他们当中很多人没有坐过高铁、飞机;很多人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空调;很多人在城里打拼,月收入不错,但是不能和家人团聚;孩子假期可以来城里,但上学的时候又该返回。这些没有表达出来的焦虑比我们天天讲的焦虑更重要。

解决焦虑中蕴藏的发展机遇

我们希望也坚定地认为未来能够减轻痛点、缓解焦虑。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痛点缓解焦虑的因素有两个。

第一个,尚未纳入中等收入人群的10亿人口是未来发展的动力。如今我们只有4亿中等收入人群,如果尚未纳入中等收入人群的10亿人口能逐步纳入,中国经济的基础就会牢固。如果用15年时间,我们可以先帮助10亿人口中的4亿进入到中等收入人群,那时我们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人群市场,超过欧洲、欧盟、美国和东南亚国家,这是我们未来增长的动力。

同时,余下的6亿人口也远远脱离刚刚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中国经济的内需市场就会非常大。不管企业是做日化用品、电子消费品还是文化产品,也都能获得长足、良性的发展。中国也将成为全世界企业无法忽视的市场。

中国相对收入不高的人群有很强的奋斗精神。他们中将近98%的人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这在世界范围很少见。有能力、有梦想的他们,将是未来加入中等收入人群的主力军。

第二个是科技。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堪比工业革命的革命,“第四产业”正在产生。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为我们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从第三产业里剥离出的信息服务业,我称之为“第四产业”。它是人类未来的一种生存方式。未来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能否获得信息、产生信息有很大关联。

我坚定地认为第四产业正在出现。无论是人工智能、大数据还是互联网、通讯都在围绕第四产业展开。这就是技术在人类社会引起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据粗略计算,中国第四产业附加值可占GDP的10%。

谁能够针对焦虑用好两大发展要素,谁就能够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领跑者。我认为能成为领跑者的主体有以下几个:

一是能够面向10亿人口、把这10亿人口文章做好的企业,将是未来经济的领跑者。未来的企业,哪家能够提供这10亿人口喜欢的、性价比非常高的产品和服务,或者能够解决中等收入人群的焦虑,就能在经济增长中实现领先地位。

以教育问题为例,未来的一个解决途径是终身教育。一个孩子只要性格好、精神层面健康,即使年轻时没有读重点高中、清华北大,也能通过未来的不断学习,如自学和各种各样的再教育、职业教育,在工作上不断前进。面向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仍然是大产业。

此外,能够运用科技抓住低碳、减碳机遇的企业也将创造好的发展机会。光伏、风电在内的新能源有成本优势,如何储能并运送到终端,终端用户也可以将能源储备起来,这是未来可能探究的发展方向。

二是有能力且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解决当前社会焦虑的重要角色。未来经济领跑者中一定可以涌现一批非常有能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地方政府。它们适当供应土地;为新进城的10亿人口提供合适的住房;采取创新方式解决养老问题;能够吸引到优质企业落户等。尤其是城镇化问题上,它们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是10亿人口中没有进入中等收入人群的一部分先行者。这部分人会抓住机遇,进入非常好的行业,能够不断学习,通过奋斗逐步提高收入,让家庭在经济发展中获得幸福感,让父母能够颐养天年,这部分人是最值得我们期待的领跑者。他们的出现,将解决我们当前担忧的包括中美关系、中国经济、未来世界环境在内的大部分问题。

未来中国经济一定会出现一批领跑者,他们是企业、地方政府和目前还没有进入中高收入人群的一批年轻人,他们将带领我们继续前进。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耳聋的青蛙》
有一次,有一群青蛙比赛爬上一座高塔。

许多人聚集在高塔周围观看。他们不相信参赛的青蛙能登上塔顶,于是大声喊"别费劲啦!你们这些青蛙是不可能到达终点的!"听到这些话,一些青蛙开始退出比赛。但有一些青蛙还在坚持,向塔顶前进。

观众们继续在喊:"别费劲啦!你们也不会成功的!"随后不久,青蛙陆续放慢脚步,放弃了比赛,此时只剩下一只青蛙还在默默地向上爬,而且越爬越有劲。

接近终点的塔顶了,那只青蛙用尽全力终于登上了塔顶。此时塔下群众一片欢呼声,歌颂这位青蛙英雄。

人们好奇地想知道这只青蛙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于是对它进行专访在,此时人们发现:原来这只青蛙是个"聋子"!

管理故事哲理

切记,什么时候都是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永远不要让别人的悲观情绪毁掉你心中最美好的希望。对于新晋升的管理者也是如此。以前的同事,成了自己的下属。这种角色的转换完成之前,尤其是过渡期,新工作难以开展,抱怨也逐渐增多,以致于最后可能都怀疑自己根本不是当管理层的料儿。这时候,再加上身边某些心怀不轨的人,在边上私下谈论、扇风点火,事情往往会朝坏的方向发展。所以,如果有人说你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么不妨就"装聋作哑"吧,于公于私都有好处。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李稻葵观点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