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5日    天下网商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 餐饮的服务包含选材、口味、产品质量、环境等诸多因素,最后才是服务态度。餐饮管理要回到彼得•德鲁克提出的基本管理原理。同时,餐饮企业也要适应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

  • 除了用技术把人和信息连接起来,企业还需要用服务把人和信息连接起来,作为前一种方式的补充。

  • 餐饮行业的KPI很难真实反应顾客的满意度和员工的付出,张勇很少制定具体的目标,但会特别关注顾客满意度和员工的积极程度。

  • 这几年,海底捞在企业内部实现阿米巴核算,拆分小组织相互抢活,内部核算自负盈亏——核算的规模越小,员工的动力越强。

整整5年前,《海底捞你学不会》一书问世,“海底捞式管理”成为一种现象。5年来,移动互联网大爆发、互联网思维成为显学、“互联网+”概念深入各个行业,海底捞的组织方式经历了怎样的“进化”,海底捞式的管理有哪些革新?
 
海底捞的服务一直被称赞。在去年年底举办的“口碑·致匠心”餐饮峰会上,海底捞董事长张勇谈到,餐饮的服务包含选材、口味、产品质量、环境等诸多因素,最后才是服务态度。张勇认为,餐饮管理要回到彼得•德鲁克提出的基本管理原理。同时,餐饮企业也要适应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自从管理学家黄铁鹰写的《海底捞你学不会》让海底捞一跃成为“现象级管理”模板之后,张勇就在思考海底捞的未来。去年上半年,张勇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谈及到了员工管理、制度改革和服务O2O等几个问题。
 
那篇《海底捞踢翻老锅底,你还学不学》中写道,面对员工流失率高、员工薪酬福利问题,张勇针对基层员工推出了计件工资制度。“张勇希望在总工资支出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计件工资来激发员工效率提升,提高店面整体效益,这等于变相增加了员工的收入池”。

为了提高单店效率和盈利水平,还对基层管理者推出末位淘汰制。张勇所有的努力都是“力图把海底捞打造成一个更为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餐饮企业。”
 
3月25日,海底捞董事长张勇在北京接受了《天下网商》独家专访,在各种时髦的概念下,他笃定地坚持着一些看似平常却行之有效的准则。以下是张勇口述:

这个时代的公司仍然需要最基本的管理

海底捞从1994年到现在,已经22年了,我依然早上、中午、晚上都在开会,基本上除了睡觉都在谈工作。因为我现在两个月就上这么几天班,剩下的时间我就没有上班了,但是这个不值得学习,老板还是得每天早上去办公室,每天都解决一些问题,这样就不会把问题堆积。一个企业要想做好的话,每天必须开会。

我属于偏挑剔型,尽管有时候会装得很满意,但是骨子里面会很挑剔,在工作的时候也老是看到缺点。年会的时候没有同事会跟我坐一桌,他们都离我远远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有改善。

我在管理上事无巨细,很多人说:张总啊,你管得太多了,连基层员工的工资也要管。我说,肯定要管啊,因为企业需要给每一个员工发工资,而老板的任务就是让员工的工资越来越高,这是第一要管的事情。以前我觉得管得少比较好,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现在我觉得还是管得细比较好。

一个企业的管理和团队氛围、管理者的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对于我而言,尽管讲方向比较多,但看到哪个细节不对我也会去管。
 
假如现在的企业不讲管理和激励,只是讲组织结构的赋能、员工的赋能,我觉得这是想象的,不太切实际,其实管理还是必要的,而且你永远不知道管理体现在什么地方。
 
最近我们开会还讨论了一件事情,我们不是给服务员很多权力吗,所以有些服务员就利用这个贪污,他假装给客人打折,退掉一些东西,然后他从中贪点钱。同事之间遇到这种情况,就会向公司反映,然后我们奖励举报者,但是我们也不是很鼓励告密。最后你会发现,因为员工流动性很高,比如说两个人中一个要走了,他就会说反正我要走了你就去告我,说我贪污让公司把我开除,你拿到奖金我们两个人分。他们居然能够做这种事情!那管理者怎么办呢?所以我觉得理想、价值这些都要有,必要的管理措施和手段也要有,怎么去把握这个度才是每个企业要去看准的,看得不准的话,公司很快就会被这些消耗掉。
 
很多人问我,你经历了公司从小到大、人员扩张,有没有什么建议或者经验可以分享。说实话,我不知道该怎么建议,管理一个有大量人力的公司,我每天都在解决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解决不好,可能我的同行们也解决不好,只能说大家都尽力了。我在尽力做的时候,市场也给我机会,还让我活得好好的,我觉得海底捞到今天主要还是幸运,硬要说有什么建议,就好好做呗,别去东想西想的。因为有十个人去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有九个人会去花心去做其他的,你认认真真把这一件事情做好,留下来的就是你。

用服务把人和信息连接起来 

提到海底捞,每个人都觉得服务很好,我能得到这么一个评价也是非常不容易。
 
像很多科技公司是用技术把人和信息连接起来,做成一个平台的模式,但是我想,用服务把人和信息连接起来,有可能是前面一种方式的补充。
 
换句话说,你可以模拟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火锅店的服务员小黄在这里工作十年,然后你老去这个火锅店,你们就会形成一种很好的朋友关系,有一天你加班的时候某个亲戚要来,你可以把钥匙给这个火锅店的服务员,告诉你的亲戚“我在加班,钥匙由海底捞的小黄给你带上去”,这样一来,我们和社区的联系就会比较紧密。
 
还有一个场景,比如说,一对夫妻来火锅店,先生是山东人,太太是四川人,我们推菜的时候肯定是推四川菜,因为每个人的胃口会被老婆改造。如果他喝酒,喝酱香型还是醇香型,这些在他消费的过程中都能体现出来,这些数据对未来的一些更精准的服务会有很大的帮助。
 
和其他的企业不一样,我很少定一些具体的目标,因为餐饮行业的特点是它的KPI指标很难真实反应顾客的满意度和员工的付出,所以说你非要定一个具体的指标的话,比如店数要达到多少个,很容易让整个公司走形。我还是特别关注顾客满意度和员工的积极程度,但是这两个指标又特别难量化,这也是我在管理上的挑战。
 
这么多年、这么多地方,我们的服务口碑一直都很好,我也很奇怪。后来我们发现,其实每一个地方,像上海或者北京、甚至日本的客人,并没有想象中的挑剔。
 
客人嘛,也没有那么复杂。做餐饮最基本的就是要态度端正,我没有刻意对于服务去做标新立异的事情,就两个字:公平。

你花钱,我给你提供安全的食品,好的服务和产品,好的环境,合理的价格。做餐饮行业,你就应该这样做,你会发现这样做了之后回报远远大于你的想象。

为什么让后勤部门也去开店 

近几年的组织变革越来越多,像谷歌赋能聪明的年轻人,像阿里做的小前台、大中台变革,像史玉柱和海尔都在鼓励内部创业。最近几年海底捞也做过一些变革,但是都不大,组织架构也没太大改变。只是产品创新比较多,这些变化跟我没什么关系,跟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有关系。
 
海底捞的变化包括:在企业内部实现阿米巴核算,拆分小组织相互抢活,内部核算自负盈亏——公司到了一定阶段肯定是需要独立核算的,而且核算的规模越小,员工的动力越强。
 
餐饮行业有两个特性: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公司到了一定规模,现代化的管理费用一定会很高,因此我把海底捞的职能部门分出来做一些第三方服务来分摊成本,比如为整个餐饮行业提供供应链服务、人力资源招聘,甚至财务的管理。我们也鼓励后勤职能部门开店,培养既懂专业管理又懂门店经营的复合型管理人员。
 
我相信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带来的不应该是颠覆,应该是提高效率。移动互联网对于这个传统产业的改造应该是才开始。
 
早在5年前我们就规划餐饮移动应用架构,开发实现店外顾客使用移动App、店内顾客使用iPad点餐和后台数据集成。当前真正进行移动应用架构优化,逐步实现门店应用的轻部署,提升效率和管控有效性。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方面,海底捞已经有上百台服务器和网络设备,每年投入上千万成本。
 
以前,纸质办公手段很难及时进行信息有效传递、工作效率低下、管理通过人工层层交代。后来OA自动化办公手段出现,但是不能解决餐饮行业办公地点的不固定性,现在升级到了企业内部移动办公。

对于海底捞来说,可能最终IT技术必须要和智能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改变成本的结构。举个简单例子,我们现在洗碗机是半自动的,就意味着必须有工人把碗放上去,洗了后还要整理,机器占地十几个平方。如果有一种更自动化的洗碗机,我们只要把碗放在那里,它就能帮你洗完和整理就好了。我可以把洗碗的机器放到餐厅楼顶,下面就可以放几张桌子。

另外,机器人在工厂里面用得比较多,但是在火锅店是不是也可以用起来,比如说切牛羊肉这些繁琐机械的工作,那么火锅店的成本就有个很大的节省,也可以让客户享受到更低成本,更好品质的东西。目前海底捞在科研投入还很小,我也在犹豫这个事情,过两年我会花很大的精力投入这个事情,
 
海底捞的改革,最终目的是要让服务员可以在城市里买得起房子,这样他们就可以生存下来,这才是职业,也是我的梦想。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海底捞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融汇各地火锅特色为一体的大型跨省直营餐饮品牌火锅店,全称是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在简阳、北京、上海、沈阳、天津、武汉、石家庄、西安、郑州、南京、广州、杭州、深圳、成都、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城市和国……
阅读更多【海底捞】公司相关文章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