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三十年前,阿基斯和熊荣(Argris & Schon)研究发现,管理者提倡的理论和实施的理论之间往往不一致,在“理当如此”和“如此可行”之间存在着分裂现象。学习型组织也有类似的理论和实践分裂症状。斯塔巴克和马切(Starbuck & March)的研究发现,学习者的微观学习活动和研究者的宏观理论总结之间存在分裂、错位现象。这种现象在偶发事件学习活动中尤其为甚。例如对于突如其来的危机或者出乎意料的成功,学者所倡导的学习理论至今没有管理实践的可靠例证。在认识偶发事件和小概率事件重要性之后,了解并管理学习型组织的分裂现象就成为当务之急。

  偶发事件经常会触发组织进行有害的学习活动。通过对美国登月计划、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研究,学者发现更多的是错位的学习,有害的学习。登月计划没有像宣传那样拓展人类的知识,仅仅为在太空展示既有的知识。“挑战者号”所犯的系统错误,工程师文化和行政官员文化的冲突等,在“哥伦比亚号”事故中又重演。作为纠错学习活动之一,“挑战者号”涉及的决策人员都被撤换。美国宇航局不但丧失了对偶发事件的生动记忆,也丢弃了储存在当事人记忆中的组织经历。相似的有害学习在各类组织中广泛存在。它不为我们所意识,因为我们还不懂得区别二种学习背景:稳定的逻辑结构和紊乱的逻辑结构。

  大多数组织有能力学习处理频繁出现的管理问题。这类问题有一个稳定的逻辑结构背景,即有一套已经被广泛证明、无需怀疑的管理原理,例如低成本的商业模式、六西格玛精益生产模式等。学习者要做的只是渐进地积累对问题现象的认识。隐含存在的逻辑结构就像兵法套路一样,学习者只要做认识、理解套路的工作,并把它具体化、操作化、标准化。相反,面对偶发事件,学习者处于一个紊乱的逻辑结构中,即没有对应的管理原理,或以为有的其实并不存在。当遭遇偶发事件时,人类的情急思绪马上短路到找确定性、想因果关系、引用类似解释、寻求历史证据等自我保护的生存思维习惯。如此的学习不但没有提高组织的生存能力,反而强化了组织依赖暂时有效的管理手段,直至毁灭性的危机。

  从有害到有益,先从认识学习的分裂现象开始。偶发事件学习活动中的分裂现象有几种:(1)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的差异。按照斯塔巴克的研究,组织学习受政治因素、学习动机和学习智能的影响。(2)行为学习和认知学习的差异。偶发事件常常唤起人们改变或终止某种行为,例如次贷危机让炒房客改变了投机的购房行为。但在记忆淡漠或外界条件改变后,旧的认知习性又会激活冒险的投机行为。(3)短期学习和长期学习的差异。人类的学习效果受能够回忆和投射的时间段影响,习惯具体的、短期的、情境的学习,不擅长抽象的、长期的、分离的学习。(4)重复学习和新鲜经历的差异。组织一般需要反复经历类似的事件,才有较好的学习总结。偶发事件中的规律很难被马上发现。(5)常规问题和稀有现象之间的差别。人们时常用常规问题的学习习惯套用到对稀有现象的认识中。前者不需要改变既有的核心信念,后者需要暂时放弃任何信以为真的前提假设。

  (6)大、小事件学习的区别。对大事记,我们往往找外部原因,视之为低概率的偶然。对小事件,我们较容易看到与自己组织的联系,有能力分辨来自内部的因果关系。(7)复杂成分和简单起因的区别。如果造成事件的因素太复杂,我们习惯用熟悉的因素解释它,不习惯尝试用各个不同的因素来解释问题。(8)政治化和非政治化的区别。信仰、立场、利益、冲突、霸权是政治化的特征。组织中的学习也有同样的问题。(9)转型学习和积累学习的区别。前者在紊乱的逻辑背景下进行,需要从创作和完善新的逻辑背景(信以为真的原理)开始。(10)有害和有益学习的区别。开卷未必有益。有此思想准备,才能认识和管理学习组织的分裂现象。

  马克·吐温曾经说道:给我们带来灾祸的不是我们所知道的,而是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并非如此的(假)知识。面对层出不穷的偶然事件,如果不了解根植于人性特征的学习分裂现象,我们就会不断地受害于自己制作的假知识。

  (作者任教于University of Lethbridge)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给我”还是“拿去”?》
    有一朋友,做人特别吝啬,从来不会把东西送给别人。他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把东西给谁!  
  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他的朋友在岸边立即喊到:把手给我,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这个人始终不肯把手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急了,又接连喊到:把手给我。他情愿挣扎,也不肯把手给出去。
  他的朋友知道这个人的习惯,灵机一动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这个人立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朋友的手。
  启发思考:
  “给我”还是“拿去”?我们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向客户表达着“把你的钱给我”,客户就象上面那个吝啬的人,情愿在痛苦与不满足中挣扎,也不愿意把钱给我们。
  如果我们对客户说的是:把我的产品拿去,是否会更好一些呢?客户会更情愿地去体验你的产品,购买你的产品。
  “给我”还是“拿去”?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精明的商家是否能从客户的角度去设计成交,设计商业模式的问题,换一个角度,事业就豁然开然。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