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26日    FT中文网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格蕾丝•奥(Grace Oh)来巴黎的第一天几乎不像真的。她刚刚从欧莱雅(L'Oréal)英国分公司调到总部,成为亚太地区高级市场经理。她如今有14个国家的团队要领导,有14个国家的市场要了解——如果算上法国,那就是15个。她的第一个任务是为一个系列的口红确定拧开时用什么样的“咔嚓声”。收到各种各样的咔嚓声之后,“我得向厂家说明我想要的具体是哪一种……我当时以为这或许是上任仪式的一部分!”(其实并不是)。

如今她回到了英国,晋升为伊夫圣罗兰美妆(Yves Saint Laurent Beauté,简称YSL)英国和爱尔兰的市场总监,回顾在巴黎的那两年,她觉得那段经历对她的职业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时我接触了那么多的人和想法,是留在国内(工作)肯定接触不到的……我们越国际化,我们就越必须了解其他文化。这是我觉得受益匪浅的地方。”

全球咨询公司Mercer表示,目前将近75%的跨国企业预计长期外派工作将在未来两年保持稳定或者有所增加。

英国经济和商业研究中心(CEBR)的经济学家以及《海外工作对英国的价值》报告的共同作者施勒提•乌帕拉(Shruti Uppala)认为,接受外派工作对走上高管岗位越来越重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日益增多……管理者们需要了解不同的市场如何运作以及其他文化的基本规则”。

九成的雇主称,拥有曾在海外生活过的员工提高了公司的利润。

CEBR的研究显示,将近三分之二的雇主认为,海外经历还提高了员工的适应能力,约有一半的雇主称海外经历使员工更爱思考、心态更开放、更有上进心。

咨询公司韬睿惠悦(Towers Watson)的董事伊夫•杜阿尔德博尔德(Yves Duhaldeborde)认为,外派员工通常一直都会是公司重要的拥趸。“即使当他们重新回到国内公司,他们仍然非常上进、非常积极。如果实施得当,安排员工外派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好处。”

在个人层面上,外派工作经历平均可以使员工年收入增加2700英镑。但是收入并非唯一的动力。

接受CEBR调查的雇员们称,外派工作机会3个最大的好处是:建立更广的人际关系网、在公司内部更受尊重和重视、被委以重任。

“他们知道,如果他们接受外派并且表现出色,他们在公司内将更受赏识,”杜阿尔德博尔德称,“这些人都非常有进取心,非常想提升自己。”

金融咨询机构AES International常驻迪拜的投资服务负责人戴维•诺顿(David Norton)认为,离开伦敦办公室“让我被委以重任。它也会开拓你的眼界……迪拜是个文化大熔炉,所以你会自然地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在这种环境下,它们可以自由发展、而不用适应伦敦那种标准的英式规范。”

然而,外派工作绝不轻松。杜阿尔德博尔德回忆起一名被派驻中国分厂的法国企业高管。

“他非常有才能,但是他调去那里还没有几个月,情况就变得非常糟糕了。那里的所有人都不支持他。

“结果证明,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中午总是回家和妻子一起吃午饭,而没有在员工食堂用餐。当地人觉得这说明‘他不喜欢我们的食物,不想和我们打成一片’,因此他失去了同事的信任。这只是一个例子,表明让人们为自己在当地文化中将要面对的东西做好心理准备非常重要。”

在接受调任前,格雷丝•奥的法语已经很流利了,并且从英国到法国只用跨越一道英吉利海峡。尽管如此,她仍然觉得调到法国的头三个月很难适应。“在巴黎生活与在巴黎旅游相差甚远……我的日常工作是与印度、澳大利亚、中国那边的人打交道……你很快就能明白首先要倾听。不是坚持你的观点,而是理解他们的需求。”

她承认,“一开始你会感到孤独,直到你得到人们的信任并交到朋友。我觉得无论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文化中都是这样的。”

在迪拜,诺顿称:“从官僚主义的角度来看,所有事都会耗费更长时间,可能会令人非常沮丧。在最初数月中安排某个人随时待命会很有帮助,可以跟你一起厘清问题并给你打气。”

一旦你建立了信心,外派工作可能会让人欲罢不能。波士顿咨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针对外派员工的调查表明,多数人已经有过在海外工作的经验,64%的人愿意再被调往另一个国家。

诺顿表示同意。“我曾经总认为我的下一站会回到伦敦,但是如今英国对我的吸引力已经减弱了。”

你不一定非要调往外国才能得到海外职位。乌帕拉认为,任何要定期与海外市场的同事和客户交流的工作,都可以算作海外工作。英语是企业的通用语言……如今借助互联网软件,人们待在一个地方与其他人交流易如反掌……随着全球联系日益紧密,实际搬到另一个国家去的必要性可能会降低。

企业文化在形式上可能大相径庭,但是如果你通过电话和邮件沟通,你确实能够了解这种流程以及如何完成任务。”

最终,这取决于个人。那些寻求更多身临其境的海外体验的人会找到办法。那些不想体验或者适应不了的人,可以在本土接受海外职位。

“我现在35岁,”奥称,“我不愿意认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今被限定在一个市场了……我情愿相信即使到了60岁,我还会有这种冒险精神。”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