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世界经理人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在与外国企业的竞争合作中,中国企业处于劣势,不得不暂时牺牲市场以换取外方的技术。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在高度全球化的趋势下,一个国家需要的技术可以通过跨国公司的投资来获得。他们认为,跨国公司为了占领中国市场,自然就会带来先进技术。所谓“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就是建立在这样的逻辑基础之上的。
   毋庸置疑,中国企业极其需要技术。“以市场换技术”只是引进技术可供选择的方式之一,但从现状来看,它一直是企业技术引进的一个主要战略。到目前为止,这一战略的结果如何?中国企业让出了市场,就换来自己需要的技术了吗?
   一些现象的发生,引起了各界对“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质疑:中国的信息产业规模巨大,但在与外资的合作中,多为代工贸易,技术和利润仍然留在外方;中国企业让出了市场,但并没有得到核心技术,特别是最根本的技术创新能力,没有实质上的提高;在中国的汽车合资企业中,上海大众、北京切诺基和广州标致均系中方控股,中方也确曾希望通过合资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但在合资企业内部的管理分工上,外方掌握着最关键的技术和营销,且外方的技术经理拒绝配备中方副手(如上海大众),中方则分管人事、法律等事项,根本无缘接触到技术的内核……
   如此看来,中国企业在付出了牺牲市场的代价后,并未如愿以偿地获得技术。

中国企业获得了什么?

   在这场不平等的交换中,中国企业处于弱势:
   获得的技术陈旧。在合作中,中国企业往往在技术上始终难以摆脱被外方控制的地位,而获得的技术大部分都不是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因为中国市场是在低起点上开始发展的,市场需求的层次相对较低,外方常常无须把最先进的技术直接投入中国。汽车行业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西方国家市场对汽车技术的要求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到了成熟期,即到了一个需求充分多样化的阶段,而中国居民对汽车的要求显然要原始得多。相应地,汽车巨头到中国来投资,拿出来的车型,就是那些最有把握占领中国市场的,而不一定是最先进的。
   企业自身技术实力没有质的提升。尽管引进了一些技术和设备,但由于技术消化能力不足、研发能力不具备独立性,中国企业在市场上并没有成为独立的实力派,往往只是作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也没有太多有实力的自创品牌。
   形成技术依赖性。在外资企业获得了巨大市场份额,甚至垄断中国某些产业的同时,中国企业对它们的技术,也形成了越来越强的依赖性。很多行业目前还没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信息产业、核心部件、系统软件大量依赖进口。这种关系也削弱了中国上下游企业在某一技术领域的发展能力,只好通过高价购买的形式来取得所需的部件。
   利润水平相对较低。高额利润被外方以技术转让等方式被分走,中国企业只是拿到加工费部分的收入,这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方在自主研发的投入。
   有可能陷入被动局面。跨国公司在取得市场后,抛弃国内合作伙伴单飞,这种情形也不鲜见。在合资过程中,双方由于意见相左、观念冲突等原因,从而产生股权结构变动,甚至单飞的情况也经常发生。由于很多合资企业只是拥有一条生产线的工厂,不过是跨国企业的一个海外工厂而已,缺乏自身的研发和市场行为能力,在外国公司单飞后,就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

市场能否换回技术?

   “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国家政策导向上的一个战略。由于整体上战略效果不理想,应该对此战略的可行性有所反思,或是作出一定的调整,这也是学术界目前争论的焦点。二是企业寻求合作发展层面上的,这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层面。企业应该更多地认识到,这个战略的目标并不能水到渠成地自然实现,这个战略思路仅仅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非实现目标的必然性。
   由于市场地位的不同,中国企业没有太多可以跟外国公司讨价还价的余地,能够拿出来与外国公司合作的本钱,很大程度上就是市场,市场换技术也可以说是一个无奈和必然的选择。中国企业需要技术,而外国公司花费了大量资金和精力创造的技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轻易拱手让人,不会因为中国企业让出市场而改变。就算中国企业拿其他作为代价,一样不能轻易获得技术。
   然而,必须看到一点,中国市场对于外国公司有着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因此,中国企业换回技术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看中国企业如何应对这种博弈关系,取得更多的利益。
   目前的被动局面,还是跟中国公司的产权结构有关。在国有企业寻求合作的过程中,总会存在这样那样、不着眼于企业长远战略和发展的因素。这些灰色的因素带来合资、合作中的一种好大喜功的盲目冲动。而另一方面,中国现在更多地只是引进设备,对技术的理解简单化,忽视技术创新的连续性。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战略目标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因此不能因噎废食,否定市场换技术这一基本思路,而应该从各个角度去克服这些缺点。
   政府可以在外资进入的时候,以更高的技术要求作为税收、财政优惠的先决条件。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也应该从各个方面去增强自身的谈判和控制能力,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创新,最终实现技术水平的提高。

合作双方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影响

   经济学告诉我们,市场上的交换价格,很大程度上由供求关系决定,也就是买卖双方的市场地位,而不仅仅取决于交换的商品本身。合作的地位,对于中国企业能否有效地掌握技术十分重要。
   其实战略合作能否换来技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企业的合作地位,以及合作方式。寻求中国市场的外国公司,都很注意保护自己的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默契;而中国企业之间却在相互竞争着争取合作机会,使得外方在谈判和合作中常常处于优势地位,得以较多地保留对技术的控制。此外,中国企业在合资后,业务核心往往就是合资企业的生产线,母公司就变成了一个在很大程度上不具备独立研发和投资功能的空壳。中方对合资合作企业的实际控制力较弱,核心技术主要由外方负责管理。这就是中国企业在市场和体制上的主要不利因素。
   反过来,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就不会像小公司那样,只是借鉴外国公司的某项成果,成为后者的海外生产基地。像TCL这样的企业,在国际彩电市场上已经占有一定的地位,与汤姆逊的合作就是类似强强联合式的平行合作关系。这次合并,应该说TCL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合作结果还很难预测,但是从股权配置、市场分配上来看,这次合作还是可以看好的。这种集团式的合作,更多地着眼于双方的资源整合,而不是以一个微观的具体市场与某项技术交换,因此也更具战略价值和长远合作的意味,这种合作比较可能产生一种双赢的结果。

加强信息收集提高谈判能力

   每一项合作,当然首先都要有合作双方看到的利益。外国企业看重中国的市场,而中国企业可能得到技术、更高的利润、也可以籍此开拓国际市场等,这些都是中外企业寻求合作的动力。
   合作就是一个多方博弈的过程,参与人有中国企业及其竞争者,外国企业及其竞争者。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发展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并没有错,问题是:中国企业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我们拿出了市场,别人就应该主动地给予我们技术。中方只能把分析工作做得更细,在谈判中为自身争取更多利益。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很难知道合作者手中的技术底牌,而技术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东西,需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因此,加强信息收集工作十分重要。

技术消化和创新是根本出路

   以市场换技术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改变对技术的简单化理解,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整合利用。
   由于机制和本身经营管理能力问题,中国企业发掘引进技术潜力的能力较弱,自身技术水平没有明显提高。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中方将主要资金和精力用于硬件设备和生产线的进口,忽视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同时又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
   以下三个比例很有说服力:一是大中型企业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之比,1997~1999年分别为17.44:1、14.67:1和11.45:1,其中国有企业的比例更高。总的来看,虽然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有所增加,但与技术引进费用相比仍嫌不足。二是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1997年到1999年分别为1.21%、1.28%和1.35%,而国外企业这一比重大约在3%左右。三是全国技术引进合同成交金额与全国研发经费之比,从1997年到1999年虽然保持下降趋势,但一直都是两倍以上。中国大中型企业,近几年来每家平均技术开发项目还不到4项,新产品开发项目仅2项,40%的企业研发机构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可见,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很好地消化引进技术,技术潜力还是很大的。此外,由于市场本身发育程度的关系,外国公司不一定需要用最先进的技术来占领中国市场。中国企业自然也不能总指望着依靠引进外国公司的技术,必须加强自身研发能力,这才是根本出路。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阿氏实验》
半个世纪以前,心理学家所罗门·阿氏有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并且从此后不断被人们效仿。

这个实验由8个人来共同完成。实验者请这8个随意选择的实验对象,集中在同一个房间里,然后向他们展示一张划有四条垂直线段的卡片,并要求每个实验对象依次分辨出,右边的三根线段中,哪一根线段与第一根线段长度相同。

其实,在8个测试对象中有7名在实验之前已经被安排串通好,他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右边那根线段与第一根等长。但实际上,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而最后一名实验对象就要面临这样的抉择;是苟同于其他7个人的选择,宣布他明知是错误的结果,还是提出与众人不同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几组试验,有3∕4的人都至少一次放弃了正确的答案去选择了大多数人选择的错误结论。

管理故事哲理

德国哲学家弗兰德里克·尼采发现:人们更愿意相信被别人认定的事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众心理。人们在对一件事物做判断时,往往会受外界的影响。而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抵御这种随他性的能力,从而进行独立思考。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