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顾问。曾任华为公司全球技术服务部干部部长 华为高绩效管理、华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干部建设管理、国际化市场开发与运营管理、华为经营之道 提供专业企业内训,政府培训。 13439064501 陈老师
  2019年10月11日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机会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前提是我们有能力重构客户的认知,创造一个让客户充满渴望的购买理由。

作者:胡赛雄 曾任华为公司全球技术服务部干部部长、公司后备干部系主任,《以奋斗者为本》核心编委会成员

来源:胡老师作品《伟大的思想》第四章《和谐共生》

到底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还是人民创造了历史?这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我的老家是桂花之乡,一段时间里,粗的桂花树可以卖几千甚至上万元一株,刚长成的桂花树也可以卖到一千元左右的价钱,于是老家很多人开始跟风种植桂花树。

到桂花树长成的时候,受城市建设和楼市行情的影响,突然桂花树卖不动了,不得已,乡亲们只好等待每年秋季,把树上的桂花集起来,去市场卖一个微薄的价钱,算是作为投资的回报。显然,大家的投资基本上打了水漂。

以上只是诸多商业投资中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案例了,但这个案例有着极广泛的代表性,因为现实中人们屡犯类似的错误,甚至可以用前赴后继来形容。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汲取任何教训,所言极是。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

通过案例追溯,我们不难窥见其中端倪。其关键在于,人们错误地把机遇当成了机会,人们经常混淆了机会和机遇之间的差别。

机会是指未来可能出现的、能够让人产生强烈动机的某种有利情形;而一旦有利情形显现,机会就成为现实,机会就成了事实上的机遇。可见机遇是机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虽然机会和机遇无所不在,但并不是每个人与机会或机遇有缘。

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预见未来,并前置性地开展能力布局,当机会发展为机遇时,机遇正好与能力相遇,成就事业是必然的,淘到第一桶金的往往是这一类人,利润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

多数人只有到了机遇期才幡然醒悟,这时候开始布局能力,出现的大概率事件是,能力虽成而机遇期行将结束,赶上的可能是机遇的末班车甚至与机遇无缘,这种情形下如若还能延续事业,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在他所处的风口,风吹得足够长久。

一般而言,机会都存在一个机会窗,机会窗大致可分为培育期和机遇期。

培育期实质上是机遇形成期,如果在培育期同步发育能力,那么到了机遇期,市场的稀缺性往往可以为投资收益最大化提供可靠的保证。在培育期,机会是不确定的因为没有足够显性的事实构成市场相信的力量。

多数人习惯于追求确定性而非不确定性,他们只有等到机遇期,看到大量的事实,才敢发力跟进,他们擅长竞争而不是引领,这也就注定了多数人只能是跟随者而非领导者。

当多数人拥挤在机遇期后期苦苦挣扎时,少数先知先觉者,早已在悄然寻找下一个风口(机会),并开始变频(新一轮能力布局),等到另一个机遇期到来,他们于是华丽转身,捷足先登,成功离开了当前竞争。成就大事业者,大抵如此。

可见不谋未来者,没有未来,惟有谋在今天,才能成就未来。

这里有一个思维陷阱,需特别引起注意。我们经常说要顺应发展趋势,这句话其实具有很大的误导性。

从图1可知,事业发展往往是从一个机会到另一个机会跃迁前进的,故看到趋势转折远比看到趋势尤显重要。

图1:机会和机遇示意图

所谓趋势转折,就是机会窗已开始出现了拐点,必须及时做出其它的选择和安排。看到趋势,充其量可以抓住趋势延长线所覆盖的机遇,只有看到趋势转折,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机会,确保事业长青。

为什么有人前期事业高歌猛进,后期事业轰然坍塌?前期他们可能因为某种特殊性或偶然性,成功逮住了一个机遇期,但由于他们不具有创造新的机会的意识和准备,事业后期自然无法延续成功。这就是很多企业为什么昙花一现的原因。

这里有一个悖论:不谋未来者,没有未来;但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准确预知未来。

未来只能预测,无法预见,所谓预见未来,不过是一种神秘化了的、夸张的说法,现实生活中如果真有预见未来的情形,那也只能将其归入赌概率一类的事件看待。

诚如此,我们不妨将悖论转化为一个更具现实指导性的讨论:那些先知先觉者,到底依据什么笃定未来?或者说他们是如何为自己创造机会的?

请注意,这里有一个特别用词——创造机会——而不是抓住机会、发现机会或洞察机会。

抓住机会、发现机会或洞察机会,听上去给人感觉机会是一种客观存在,只要擦亮我们的双眼,我们就能轻易看到,试想机会如果是这样,机会怎么会降临到我们身上?成功岂不太过容易?

很多企业在做战略规划的时候,喜欢从行业、市场、竞争、技术等角度去分析,期待从中发现机会点,这无疑是徒劳,因为机会并不像我们寻找宝藏那样直观,原因在于机会从来就不是一种客观存在。

形象地说,机会就像开启事业的钥匙,只不过这把钥匙,并不首先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世界,而是首先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世界。确切地讲,机会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存在与存在之间的某种关系,它借助分析,但高于分析,是在分析基础上的思想升华。

存在与存在之间并不必然存在某种关系,创造机会,就是创造关系。如果这种关系已经存在,我们就不能把它称之为机会,而只能称之为机遇,或者说是过往机会的延续。

例如,当我们看到桂花树很卖钱,于是赶紧把已有的桂花树出售,这只能叫做抓住机遇;而当初创造了把桂花树引入市政建设这个机会的人,才是真正的机会创造者,他们必是提前种植了大量的桂花树,抢占了先机,因而他们才是真正的事业赢家。

在第一章我们谈到,人是通过模型看世界的,因而不难理解,创造机会的本质,其实就是在存在与存在之间重新建模,重构新的需求关系,让成功成为可能。

这样说未免空洞,我们不妨看几个例子。

1、光伏产品

比如,光伏产品可为人们提供低成本的清洁能源,但事情的另外一面却是,用电成本与清洁能源未必成为人们愿意消费光伏产品的痛点,当痛点不痛,就自然无法成为人们必然的消费选择。有企业家便开始想心思,在光伏产品和人们的需求之间重新建模,把光伏产品打造成一种类金融产品,通过光伏发电,售卖电给电网,从满足人的用电需求变成满足人的财富增值需求。机会被创造出来以后,光伏产品需求大增,企业业绩快速增长。

2、南非钻石

再如,钻石自被发现以来,一直是作为一种炫耀财富的饰品存在。19世纪后期,南非发现了巨大的钻石矿,如果这些钻石大量流入市场,钻石将面临大幅贬值的风险,如何让钻石摆脱供求关系的影响且能保持价格高企?于是在商人的操控和营销策划下,钻石被贴上了爱情的标签,“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成为广为人知的广告语。当钻石与神圣的爱情建立了关联,爱情的价值就决定了钻石的价格。

3、新能源和自动驾驶汽车

众所诸知,新能源和自动驾驶汽车已逐渐成为当今的一种消费时尚,其中固然有节能环保等方面的驱动因素,但根本的驱动因素在于,西方汽车业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传统汽车制造技术已日臻完善,新兴汽车制造企业几乎不可能在传统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实现超越,因而他们有强烈的内驱力,去重构人们对汽车消费的认知,创造新的消费机会,新能源和自动驾驶汽车正是在这种内在商业动机的张力下应运而生。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规律性事实:商业的本质是什么?商业的本质其实是认知。

几千年来,人类的需求就这么多,但满足人类需求的方式却永不穷竭。当一种满足需求的方式被创造出来以后,必然带来社会发展的新的不平衡,从而引发新的创造。历史,就是这么写就的。

故而机会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前提是我们有能力重构客户的认知,创造一个让客户充满渴望的购买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机会是一种充满心力的竞赛。

还有一个要命的问题:面向机会,究竟应该如何培育能力?

多数人的思维定式是,根据业已具备的条件和资源,渐进地发展自身能力。这种由内向外的思维方式,最大的风险是极易错过机会窗,当一些人还在不紧不慢地蜗牛移步,其他人却神不知鬼不觉地走到了前面,抢占了大片市场,成功反超。像“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

诚如我们所知,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积累,才能达到知行合一,所以能力的培育过程呈S型曲线。

如何解决能力培育周期长与时不我待之间的矛盾?

推荐做法是,保持由外向内的思维方式,目标导向,以目标定资源,资源不足情况下,开放合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确保机会实现,然后再根据企业自身能力培育的节奏,渐次置换外部能力。

这种做法的突出优点之一是占领市场在先,能力培育在后,确保了能力的最大化利用,做到机会和能力两不误;突出优点之二是可以有效避免能力培育走弯路,减少沉没成本,防范经营风险。

还有一种相对稳妥的做法是快速获得后发优势,即在机会窗开启的瞬间,集中优势资源,快速突破,后来追上。

显然,前者适合成长型企业,后者适合资源充足的规模型企业。成长型企业一味寄望内部垂直整合来慢慢地培育能力,不懂得开放地整合各种资源,将注定其事业裹足不前。

这个道理本不难理解,可奇葩的是,闭门造车者,何其多也,直至望洋兴叹,仍有人执迷不悟,这也许是“我执”在作祟吧。至此我们清楚了,先知先觉者,并非看见了未来,而是他们定义了未来。

未来其实是设计出来的,我们本可以有各种版本的未来,但由于他们的设计,我们只好拥有了某种符合他们预期的未来,我们举头抬足,无不留下被人定义的烙印。

君不见,我们每天成了手机屏幕的奴隶,这都是被人设计的结果。

当然,有能力的话,我们也可以定义别人的未来,更可以定义自己的未来。我们生活的世界,其实是一个纷繁复杂、交叉定义的虚拟现实。

但无论谁定义的未来,未来都不会自动到来,定义未来仅仅是第一步,定义之后,必须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动态调整和完善,知行合一,才有期望的未来。

因此行动力和定义未来同等重要,没有行动力,任何定义的未来都是空想。

行动力不是英雄的个人行为,而是群策群力的组织行为,因为机会最终由一个又一个的机遇垒成,越是宏大的构想,越需要社会化的集团行动力。

到底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还是人民创造了历史?这个问题已不言自明。

首先,英雄和人民在历史贡献上一定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心力上的差异,正因为有差异,才有人与人之间的优势互补,才有“人无弃才,物无弃用”和“天生我才必有用”,故不应将英雄与人民之间的差异过度放大,尤其不应该把所有的光环加之于某个特定的英雄。

历史是英雄定义和引领的,历史同时也是人民写就的,英雄和人民相辅相成,和谐共生,他们之间的关系,“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只有英雄的历史,不可能成其为历史,没有人民,构不成历史的星空。

成就事业如此,成就一国之治皆然。道德经第四章,借说道来隐喻大国之君,不要光环加身,凌驾和炫耀于国民,要懂得与国民和谐共生的道理,言简意赅。

《道冲》章节翻译如下:

道冲,而用之弗有盈也(道就像不息的涌流,潜在地发挥作用而没有穷尽)渊呵,始万物之宗(道犹如大海,担当着启始万物的宗主)。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不突出自己如何锋芒,淡化加在身上的光环,讲求与周边优势互补,可以同化一切不完美而和谐共生)。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道隐没而不露,看上去不见行迹,需要的时候却是真实的存在。我不知道道是如何形成的,似乎先于帝的出现)。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 四块糖的领导力》
    日前,偶然看到了一个《四块糖》的故事。故事说的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任校长时,又一次在校园里偶然看到王友同学用小石块砸别人,便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谈话。   
  放学后,王友来到校长室准备挨骂。
  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奖给你,因为你按时到这里来,而我却迟到了”。王友犹豫间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又是奖给你的,因为我教训你不要砸人时,你马上不砸了。”王友吃惊地瞪大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给王友:“我调查过了,你用小石块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同学。”王友立即感动地流着泪说自己不该砸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正确认识自己错误,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

启示:
  我们过去都说“管理出效益”。这两年,它被另一个更时髦的词,那就是“领导力”。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胡赛雄课程
胡赛雄观点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