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志成创始人 博志成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房地产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多项目、异地开发管控》《房地产企业战略规划、管控与流程优化》《房地产企业绩效管理与激励》 提供专业企业内训,政府培训。 13439064501 陈老师
  2020年05月15日    博志成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文 / 黄博文

博志成创始人 博志成研究院院长

引言:

我从08年开始创业,到现在11年,接触过很多很多房地产企业,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方法论、体系建设,我的朋友们喜欢叫我“黄老邪”。我又是学数学的,喜欢总结,前阵子刚好在北大讲课,今天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房地产企业无法快速做大的20个原因”。希望大家不要对号入座,而要“知病医病”,迅速调整,更欢迎大家来参加博志成的年中峰会,共同探讨新形势下的发展之道。

我认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不是外部形势,也不是行业趋势,而就是我们自己;淘汰我们的,也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客户

我看过很多企业,十年八年,反复去看,一直做不起来,总是说“体系不好,招不到人,拿不到地。”其实,是老板没想明白,或者是没下决定、容易摇摆。时而激情万丈,时而觉得啥都没得干。

第一个原因:“根子出在主席台”,“老板缺乏战略定力”。

对于民营企业,主席台是老板;对于国有企业,则是体制。

我经常说,不怕企业规模小,就怕老板没有欲望和野心。要把决心下定,把自己定的目标当做信仰。房地产行业是有机会的,一直都有机会,而且容易创造奇迹。在制造业,每年以翻倍的速度增长是不可能的,但是很多房地产企业就可以,比如中梁。

另外,在这个行业,“退”是不能的,也没有“小而美”,所以你只能往前走。郁亮也说过,万科到目前还没有找到一条比房地产开发更赚钱的路。关键在根子,在老板,下没下决心做起来。

做不起来的老板,有的无法突破个人定位或原来的管理风格,有的目标不明确,有的手段过软,还有的则事事操心、无法放权、把握不好公司的治理关系等等。

第二个原因:资本格局低,金融思维弱。

房地产行业,不是劳动力驱动的,而是资金、资本驱动的。

我问一个企业,你们企业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他说,我们的负债率最低。房地产负债率低是好事吗?你看金融业、银行业,那都是储户的钱,他自己是没什么钱的,利润率高吧?全球最会赚钱的公司之一,中国工商银行。“得债务者得天下”,当然不是说负债率越高越好。但是如果没有负债,或者负债率特别低,肯定做不起来,反而说明资金瓶颈很大。没有负债,不是因为你优秀,而是因为你发展不够快、资金需求不够大。当然,要把握好度,负债高、风险也高。在房地产行业,有个基本规律就是借钱赚钱。房地产企业老板,一定不要用制造业的思维来做房地产。

另一方面,资本格局低的人,会使劲压榨乙方。坑总包方、设计院、坑员工等等,结果倒霉的还是自己;还有一些,特别不愿意去谈收购兼并,害怕上当、吃亏,失去控制权。

博志成在这两年一直强调收并购市场的机会,建议某一家企业尝试去收购,结果一到谈判桌上,老板特别抠细节,一点点风险就怕得要死,要么还总是想自己操盘,非常排斥合作。这就是典型的资本格局低,金融思维弱。

中国不缺钱,缺的是老板格局、方法。房地产天生的金融属性,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们的预售制度,否则根本无法做杠杆。而在房地产行业、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要用不同手法打开资本,这就需要老板快速进步,否则,资金会变成企业做不大的最大瓶颈之一。比如说,在当前金融端收紧的情况下,能不能整合民间的资金呢?你们去思考。

第三个原因:以制造业、市场化的研究方法分析房地产行业。

过去,有的老板习惯通过跟行长吃顿饭,听区长忽悠,受点刺激又去拿地。结果研判错误,决策反复,跟着投资和融资也变形,节奏全踩错。

我们知道,去年第四季度,是拿地最好的时候,因为地便宜。而表面上,各个地方,包括合肥南京的招拍挂都流拍。在那个时间点,很多老板认为没人要地,形势不好,着急想转行。事实上呢?过完春节就回暖。

那是一个很短的窗口期,年底与现在的地块价格可能相差一倍。很多开发商后悔,说得不好听,哪怕没有能力开发,在去年第四季度拿地、现在卖地也能挣钱。这就是,错误的研判方法导致错过拿地窗口期,融资方面也是一样。

我经常跟房企的老板说,不要用行业本身的数据来预判行业未来。在去年第四季度,表面上土地没人要,土地萎缩、调控趋严,用线性相关分析来看,很多人都觉得未来房子不好卖。线性思维方法很通用,很多时候也是对的,但在房地产行业,一旦用错,就错得离谱。

决定房地产行业走势的,是非市场行为。在别的行业,企业的爹妈是客户,但房地产企业一定不是,政府、银行是爹妈,数据和客户顶多是干爹妈。金自带融属性的行业,未来趋势与市场当前表现没有绝对关系。政治上、宏观经济上的数据不好,也有可能起来;但当房地产过热的时候,即使经济数据不好,政府还会往下压,为什么?民生政治、系统性风险管控。

如果只看行业数据,忽上忽下的,就会被误导。当然,对于城市研究来说,行业数据分析是必要的,关键在把握时机点,但不要以此判断总体趋势。

所以,回过头来说,很多企业做不大,也是因为用别的行业的研究方法来做投融资的决策,浪费了机会。

第四个原因:换方向,对行业没有信心。

由于没有看准中长期趋势,没有把握本质,得出错误的判断,所以更加缺乏行业信心。收缩、摇摆、保守,都是没有战略定力的表现。有的企业,口头上说要发展、扩规模,实际上呢?一不把精力放在组织能力提升上,不愿意花钱雇专业高管;二来不会关注中长期组织能力建设,仍然是工程导向、制造业逻辑,鼠目寸光,不愿意合作、不敢收购兼并。根子上,有野心而无信心,这与缺乏正确的研判方法是有关的。

第五个原因:不懂行规。

我总结了10条房地产做大做强赚钱的基本逻辑,或者说基本方法。

先说说房地产行业的底层逻辑——

(1)用别人的钱赚钱,这是房地产行业的基本逻辑。

很多企业恰恰做不好,动不动说没有负债,这可能是真傻呀。房地产企业要追求的,恰恰就是高自有资金回报率,哪怕利润率低。为什么?有杠杆。这也是过去二十年,为什么做房地产能快速赚钱的原因和方法。不会用杠杆的企业或老板,都还没入行,而这个门槛以后也会越来越高。

(2)用别人的资源赚钱。

房地产企业,要管好乙方。有设计院,有工程总包,甚至有专业拿地的、专业帮你找钱的机构,做的不好的,都喜欢自己干,请咨询公司来也用不好、不会用。山东的一家客户企业,就把我们的咨询师、专家用得很好。他们的老板开玩笑说,现在对接的高管,天天跟着博志成跑,根本不想回家。高管怎么说的呢?他说,自己作为股东,陪着咨询师专家,监督他们好好干活,还能跟着学习。这才是把乙方的能力用到极致,也是资源整合型行业里,真正懂行的做法。然而,很多企业都在犯错,坑总包方,压款的同时还要求人家提进度、高质量。

(3)赚时间的钱。

价值,只有放在时间维度上才能体现出来。比如说,一个项目,从拿地到开盘花了4年,像这种项目,肯定没赚到钱,要么就基本上是帮银行打工。我们所说的高周转,也是在这一条逻辑里体现。一块钱,1年转1次和2年转1次的收益,肯定是不一样的,风险把控的难度也不同。有的企业,特别喜欢勾地,这里不是说勾地方式不好,而要忌讳图便宜而勾地,追求账面的高利润率,但利润表好看不代表自有资金回报率高,也就发展不快。

(4)赚规模的钱。

房地产企业,本来就是拼资源整合能力的。政府、银行,基本上“嫌小爱大”。规模本身就意味着钱,意味着更好的信用、更高的收益率。所以,房地产没有“小而美”一说,只会变成“小而没”。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房地产赚钱的中层逻辑——

(5)去货地比高的地方赚钱。小的城市,地方操作经常存在很多不规范性,外部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高,但不是不能进,要看实际情况,遵循高地货比的投资原则。过去中梁、祥生能快速做大,主要是在三四线拿到了足够多的货地比高的土地。

(6)去资产价值高的地方。主要针对大型及超大型企业,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因为资产价值高的地方,门槛也高,地价往往更贵。小企业往往没有勇气,或者根本没有资格。

(7)去金融机构看好的地方赚钱。

(8)通过关注政府的喜好来赚钱。

最后谈一下房地产企业赚钱的2条顶层逻辑,也是博志成十几年来一直在协助房企的重点内容——

(1)赚经营节奏的钱。

很多企业追求项目的高周转,但实际上,企业更需要多项目一起高周转。最极致的,是把公司的钱在每一分钟都用起来。这就特别强调企业要有较高的大运营管理水平,能够调整好节奏。拿不到地的时候,开工、销售太快要命,钱都回来了,但花不出去,沉淀就意味着浪费、损失;或者,拼命地拿地,而销售疲弱,这也是问题。只有把握好多项目的经营节奏,才真正能赚到钱。

(2)赚战略的钱。

企业发展得好,根本还是在于模式,看战略布局是否到位。但还是有很多人,包括老板们,对战略仍然不关心。我在好多次会议上、包括和老板私下交流的过程中,反复强调,房地产行业未来还有10年新的黄金时期,但一定是智者胜的时代,“智”是什么呢?就是战略,越往后,大家越能体会到。

上面我讲到,房地产企业做不起来是不懂行规,或者说基本规则。

第六个原因:经营节奏混乱,投融运销脱节,项目运营、企业经营和战略没有打通。

在运营层面出问题的企业特别多,房地产企业的业务问题,也多跟运营有关,我们建议,有条件的企业一定要搭建大运营体系。跟大家分享一个大运营模型,三个三角形,两道杠。

第一个三角形——对项目来说,进度、品质、成本,是不是经常冲突?冲突是由什么决定呢?项目经营定位和战略目标。

我给企业做培训的时候,会问这样一个问题:“现金流型项目,是保进度呢?还是要快速回笼?”客户说,快速回笼啊;也有的说,保进度、控成本啊。然后我说,“你们说的都对,也都不对。”为什么?有可能保成本,也有可能保品质。

什么叫项目运营?我用三句话描述一下——通过计划管理货值管理等工具,平衡进度品质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平衡协调来实现经营定位战略目标的全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计划管理当做全部,其实那只是工具,计划管理的本质在于协调关系、实现目标。

项目类型,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假设一块地摆这儿,A城市有两个项目,项目一在城乡结合部,项目二在郊区,请问,两个项目分别是什么类型、什么定位?

大部分客户会说,项目一是刚需,项目二是类别墅、改善型。错!在已知信息条件下,项目一也可以做大平层,高品质;项目二则可以做经济类的别墅,高周转,比如华夏幸福的别墅,几乎就是白菜价,所以也不一定就是改善型。

项目定位并不是由土地本身的属性决定的。第一个因素,市场,在上面的问题里,一没有说这个城市在哪儿,不知道市场大小、价格趋势,城市竞争情况;第二个因素,企业的战略意图,在这个城市的战略目的是什么?当下缺不缺现金?在主要因素未知的情况下,就闭着眼睛做定位,一定是错的。

所以,市场因素、土地属性、公司战略目标或意图,三者共同决定项目的类型和路线,进而决定上面第一个三角形,即项目运营的平衡。

在数据指标上怎么体现呢?第三个三角形,周转率、利润率、杠杆系数。说白了也就是杜邦公式,ROE的分解版。

万科是第一个用杜邦分解战略的房地产企业。假设老板的目标是快速做大规模,那么最粗暴的是方法就是加杠杆,第二才是提高周转率,第三是追求较高利润率;如果老板的目标是实现适度的规模化并且赚钱,那么,有可能利润率排在第一,周转杠杆第二、三位。如果一个房企的财务部门,对这三个没有做测算,那么,你们的公司在运营层面一定还没有成体系。

多项目运营,也叫公司运营,根据战略目标,可以有27种经营策略——三个指标,分别设定高、中、低,三的三次方,即27。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诊断企业经营策略与战略目标是否匹配,怎么调整,运营体系的搭建和优化,也有了方向,而且这27种经营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是动态的。

战略意图由什么决定?老板的意志,老板的个性特点,以及老板结合行业趋势、竞争状态等得出的决策判断,这三者共同决定公司的未来方向。老板的意志通过公司发展速度、公司经营品质,风险承受度得以体现,都属于战略运营的范畴。

项目运营、经营策略、战略运营,是一体的,但是公司要想快速发展,除了这三个三角形,还不够。

我们说,高速公路需要护栏,所以再画两条线。下面是产品标准化,包括产品(线)和服务,要实现中间的三个平衡,必须要有标准化作为基础;上面是管理标准化,包括管控、流程、权责、绩效、激励、信息化、风险管理,还可以加上团队,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大运营体系。房企想要快速发展,都需要这三个三角形和两道护栏。

当然,大运营的模型还有很多种,我在不同的课程、场景都做过不同的阐释,但核心、本质是一致的。大家如果感兴趣,还可以研究研究万科的“金三角”(城市价值)——土地、客户和产品,和“银三角”(经营定位)——进度、品质和成本;这两个三角内部和之间都存在互动关系。

一般来说,做得好的企业,往往在投资阶段就确定项目的经营定位,类型、路线,然而很多小企业是拿完地、再去做项目的前期定位。

实现平衡,高周转才是有砝码的,否则,就完全依赖项目总的个人特质,或者拼公司资源。

第七个原因:投资不得力,投资布局、投资方式、投资标准等不合理和不匹配。

有的企业说,我们有投资标准啊,也做了投资布局的优化,但是不是内部相匹配的?或者跟战略意图匹配呢?目前招拍挂市场,越来越多小企业没法做,或者想做但是没有人才,硬着头皮上,导致投资环节的效率低,甚至犯错。我们知道,进错区域,拿错地,在过去十年的粗放经营时代,市场预期平稳上扬,但从去年开始,城市轮动、高位震荡,拿错一块地就可能完蛋了。

第八个原因:金融新政下,对融资新玩法漠不关心。

不仅缺乏高周转的意识和能力,运营层面也没有相应的概念。或者是,除了老板以外,中高层都没有运营意识,各部门脱节。运营不是一个管理部门,它跟各部门都有关。因为高周转本质,就是把自有资金用到极致。无论是轻资产输出、小股操盘合并报表,还是用别的方式,合作开发、提升内部资金效率。

中小企业融资确实不容易,但是要努力降低外部资金的依赖程度,变相融资,打开融资渠道。不光要跟银行“要钱”,还可以向客户“找钱”,销售环节降几百块钱,相当于利息,但能加快回款;跟总包单位谈垫资,相应地也得给人家可接受的回报,比如工期允许可控的延缓;收并购,可以找卖方融资,分期支付土地款,先给一部分,有时候能做到5倍杠杆,同时,操盘阶段在前期快销,现金状况好转后开始提价,平衡全开发期的利润;还有,善用民间资本,比如中梁,真正做到股权的对外开放。

总之,有所得就要有所舍。跟国有企业合资,就得保障人家的安全;要求总包方垫资,就要保证人家的利润可接受。

第九个原因: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运营仍然立足于计划管理、货值管理,还是业务层面的运营,还是单项目小运营,甚至单项目层面的小运营都没有打通。

第十个原因:模式、产品、管理标准化与企业战略意图、发展阶段不匹配。

第九和第十这两个,同前面讲到的经营节奏匹配问题与大运营模型是相通的,不做过多解释。

第十一个原因:总部能力结构失衡,总部和项目部/公司能力不匹配。

有的公司,总部太弱、不能发力,缺乏控制,一天到晚就是救火。总部能力弱或太强,都是失衡,往往与战略意图不相匹配。中小企业,要做规模,三个专业,钱、地、运营,如果都缺人,全靠自己做,是有问题的。开句玩笑说,杨国强也不是啥都会做,但为什么能把碧桂园做这么大?

第十二个原因:“前三排”。

这也是很多企业存在的问题。举个例子,老人打天下,到后来,能力跟不上,打完天下,老板又没有手段,开掉不行、留下又阻碍你快速进化发展。怎么办呢?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健全用人标准,优化步骤。还有一些企业,高管做业务很多年,经验可以,但视野不够。更重要的是,高管也需要从业务型人才转向经营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第十三个原因:在机制问题。

机制包括什么呢?资源整合机制、激励机制、内部竞争机制。有的企业,资源整合模式方式很僵化,钱、地,还是老板人为地说了算。激励做得好的企业,企业发展一般都会很快。

第十四个原因: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与经营目标或战略意图不匹配。

很多企业,没有战略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不是很难做,而是观念陈旧,简单套用低价中标,忽略资源数量和结构对于运营、经营和战略的支持性。

第十五个原因:多元化程度、方式和能力与企业发展阶段不匹配。

中小房企,不建议过早多元化我经常问有的老板,您年纪不大,就不想干了?大企业做多元化,是因为规模、阶段和趋势所向,但根子还是在卖房子上。

更名,是一种生存危机,国有企业讲政治,超大企业可以也需要拿出一部分资源去探索。对于一般中小企业,单项目的多元化尝试是可以的。但在未来三五年内,还没有实现规模的企业,就要“一根筋、聚焦、专注”,直到团队能力可以支持多元化。我们不是忽悠大家做规模,助力房企做大做强,既是我们的优势,也是行业发展要求,没有规模都是胡扯。

第十六个原因:对政府关系过度依赖或不恰当运用。

政府关系永远只是锦上添花,不要寄予过多期望。做战略、经营,一开始就要假设没有政府关系,否则,你就会路径依赖,习惯通过搞关系去弥补实力的不足和战略的缺陷,但我们知道,真正的短板,只能靠自己补,以错误掩盖错误,只会越来越糟糕。

所以,在此提醒老板,尤其是过去通过经营关系发展起来的房企,一定不能再依赖政府关系,更不能将企业发展预期建立在政府关系之上。

第十七个原因:缺乏核心竞争力。

都说文旅地产难做,但是为什么阿那亚做起来了,并且成为了一种典型模式。面对“房住不炒”的调控政策,要想“脱敏”“防震”,最好的对策还是形成自己核心的东西。

第十八个原因:产业勾地缺乏专业性。

产业勾地的坑,简直太多了,这些坑,不要以为试试无妨,一个项目,拖个十年八年,基本上就黄了。前两天我们给一家企业的产业地产模块做诊断,最后发现,几乎每个项目都有坑。真正做产业地产,很难,大部分中小企业我们都不建议去做,除非有过硬的本事,把资源整合机制建起来。产业、文旅,要做,但最好的时候是在住宅市场真正进入存量阶段以后。

第十九个原因:夫妻店、父子兵等,人治过多,情大于法。

比如,江西的一家区域型企业,高管离职、或者转成顾问,为什么?夫妻俩的决策,互相不说清楚,有时候下不同的指令。在这种情况下,再牛逼的高管,也是没法存活的。我给他们提建议,要么,老婆回家或者老公回家,要么,改变沟通方式。再比如,中部的一家企业,父子兵,分不清什么是辅导,什么是干涉;还有一家,老子说不管,结果什么都在管;还有兄弟之间不合,要么哥哥开了弟弟自己管,留不住任何高管。其实不光是这些,还有同学之类的圈层人脉,用好了都是力量,用不好都是毒药。

第二十个原因:家文化、分裂文化、负文化。

家文化,不是不好,也不是排斥家族企业,世界上最长寿的都是家族企业。但是,我们很多企业,尤其是老板们,对“家文化”的理解错了,用错了。对于企业文化,要么同化,要么走人。还有一点,“家文化”需要与时俱进,跟上企业的变化,当公司战略意图发生变化,“家人”的概念、“家人”的关系和规则,也要跟着进化。否则,这些文化都会在根子上制约企业的发展。

总之,中小房企无法快速发展,肯定还有别的原因,我只是根据这么些年服务过的房企案例,结合我们的方法论,总结了20条。

失败者有千万个理由,成功者也有千万个道理。希望大家不要光拿着这20条对号入座,而要想办法尽量避免这些错误,在反思中努力提升自己,摸准快速发展的命门。

黄博文:未来,进对城市是第一位的!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黄博文课程
黄博文观点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