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16日    21世纪经济报道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近年来“互联网思维”既在中国流行,又争议不断,6月初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在一次演讲中又对其做了全面的批评,说这反映了一些人对互联网的“恐慌性崇拜”,一种“不上网就得死”的情绪。

的确,近期围绕“互联网思维”、“大数据”等概念,出现了人人都在说,但人人都不能下明确定义的情况。其提出者李彦宏最初说的是,不一定要做互联网,但一定要用互联网的方式去想问题,这给了很大的解释空间,后来变得大而化之,像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有人把互联网思维诠释为重视用户、重视体验、注重把各种要素有机结合、要实现各种沟通的零距离、降低交易成本、不断创新等,但这些思维其实是今天的所有产业要成功都应具备的,也是基本的管理思维,并不一定要加上互联网的帽子。所以许小年总结得比较切题:互联网是传统产业转型的利器,而不是神器。企业的确有必要利用互联网工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新组织和经营形态,但是没有必要将某一种思维神化。

中国传统产业亟需创新升级,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对低成本发展中国家与高技术发达国家都失去竞争优势的窘境。创新无疑需要新思维,但是,创新并没有捷径,并不是只要具备了新思维,就一定能实现创新,创新通常仍要经历充满痛苦的试错过程。虽然不懂互联网会被淘汰,但只懂互联网而忽视了努力创新的基本功,也是会被淘汰。互联网思维,不能演变为对某种投机心理的鼓励。

在当今的世界上,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势头正盛,一系列新产业概念风靡全球,如德国提出的工业4.0,将虚拟生产与现实生产相结合,实现劳动者、机器、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更好的连接。但是,这些概念的主要着眼点与发力点仍然是产业,是利用新技术、新工具来升级产业,包括升级技术和企业组织形态,产业依然是根本,新思维只是锦上添花,根本不牢,新思维也就变成了无本之木。

同时,产业升级也不仅仅是产业自身转变的问题,还要涉及教育与科研领域与产业的对接,提高知识与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为此,市场就需要有公平的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冒险创业的监管环境,以及风险保护机制等,类似这样的制度条件,最终都需要政府来提供或保障。所以,政府需要鼓励企业的新思维,但更需要有自己的严谨产业思维和产业战略。

环顾世界,除了一些依靠国际贸易的小国外,所有的经济大国都同时是制造业强国,产业构造也比较均衡,在基础产业与高新产业之间有很合理的分工。从历史角度看,首先是强大的制造业催生了互联网等新技术,而不是相反。现在应该警惕的是一种趋势是,只强调新思维,人人都去追捧所谓的新思维,而忘记了扎扎实实地发展基础制造业。重视互联网很有必要,但不应导致人们忽视基础产业,妨碍以坚实步伐把基础产业做大做强。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阿氏实验》
半个世纪以前,心理学家所罗门·阿氏有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并且从此后不断被人们效仿。

这个实验由8个人来共同完成。实验者请这8个随意选择的实验对象,集中在同一个房间里,然后向他们展示一张划有四条垂直线段的卡片,并要求每个实验对象依次分辨出,右边的三根线段中,哪一根线段与第一根线段长度相同。

其实,在8个测试对象中有7名在实验之前已经被安排串通好,他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右边那根线段与第一根等长。但实际上,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而最后一名实验对象就要面临这样的抉择;是苟同于其他7个人的选择,宣布他明知是错误的结果,还是提出与众人不同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几组试验,有3∕4的人都至少一次放弃了正确的答案去选择了大多数人选择的错误结论。

管理故事哲理

德国哲学家弗兰德里克·尼采发现:人们更愿意相信被别人认定的事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众心理。人们在对一件事物做判断时,往往会受外界的影响。而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抵御这种随他性的能力,从而进行独立思考。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