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郭威 销售与市场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组织管理大师巴纳德认为,太多的企业专注于从外部吸引人才、挖掘人才,却忽视了组织内部人才的培养。不对培养人才承担责任,不对人员的持续成长承担责任,企业当然无法形成人才梯队。

  长期以来,有两个传统思路制约了国内企业人才的成长。

  一是过于重视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忽视在人才培养上进行投入。可以看到很多企业投入大笔资金引进人才的例子,各地政府还有“双高人才中心”等部门帮助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一旦获得人才,企业就希望他们发挥全部能量,把这些人才计划 到高强度的工作岗位,始终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直到他们离开企业或者退休。但是,这些人才自身的继续成长问题,以及能否将自身的经验传递到其他人身上,企业往往考虑较少。

  二是企业局限于简单的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加大学习 力度,在学习 的内容、形式和数量上下工夫,或者大规模组织员工进行再教育,这就是人才培养的全部工作。这类企业的人才培养几乎完全等同于人力资源部门的任务。这些企业尽管愿意培养人才,愿意投入资源促进员工成长,但对于人才培养体系缺乏整体认识,忽视了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在工作中培养人才,通过人才培养的传帮带机制,使管理人员、专业人士的经验技能传递到新人或下级员工身上,从而形成一种持续的学习机制和人才成长机制。美日等西方企业尤其重视这种人才培养方式,这也是西方企业人才层出不穷的一个重要原因。

  下面通过案例来说明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

  美国企业基于知识平台的人才培养机制

  康菲石油是一家全球化能源公司,近年在财富500强中始终排名前10,主要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炼油加工、销售,还包括下游化工和塑料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天然气精炼和发电等业务。康菲这样的大型企业,人才队伍状况良好,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知识管理系统对人才培养的支撑。

  康菲公司的知识管理系统由两个主要子系统组成。一个是数据库系统。大量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答案,分类别的专业知识,采用便于检索的方式存储在数据库中。员工通过内部网络,可以便捷进入这一系统,根据需要查找知识。不同岗位员工可以访问的数据库范围不同,岗位的专业性越强、权力层级越高,则可以进入的数据库范围越大。另外一个是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是为了补充数据库系统在互动能力上的不足。康菲公司总部有一个24小时知识帮助机构,遍布全球的员工在需要的时候,都可以通过拨打电话、发邮件、内网联系等方式寻求专家的帮助。比如,在某个油田现场工作的技术人员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他可以利用知识平台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帮助。他可以先从网络界面点击知识平台,根据关键词的描述进行检索,进入所遇到问题的分类界面,在该问题的栏目中获得大量解决问题的说明,还有详细的案例。一般来讲,技术人员遇到的简单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个方式解决。如果通过数据库不能解决问题,技术人员可以在数据库中寻找能够解决这类问题的专家,在规定的时间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与专家联系,专家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当这些方法都无法解决问题时,根据问题的重要程度和紧迫程度,专家可以亲自到现场来,面对面地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平台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完成工作、解决问题,其一整套设计都包含了学习机制,帮助企业将知识和经验汇总,并传递给所需要的组织成员,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人才持续获得成长。在康菲公司工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由此,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得以在整个组织层面落实。

  美国企业通过信息技术支持,在企业内部建立强大的知识管理系统。该系统既是员工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助手,又是促进员工学习,促进知识传递和经验交流的平台。当然,知识平台的建立绝非表面看到的数据库和专家系统那样简单,更不是建立一套信息系统的事情,还需要赋予不同层次人员以知识收集、显性化、分类和交流传递等功能,其中依靠管理者、专业人士的传帮带是更深层次的管理行为。

  日本企业“教父制”人才培养机制

  丰田公司发明了闻名于世的丰田生产方式,这套生产方式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后道工序即用户的拉动机制连接整个研产销环节的活动,同时避免浪费,使得作业过程形成工作流。丰田公司依靠此能力,建立了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但是,任何生产方式都有其基本模式,都可以被竞争对手学习,那么丰田是如何长期保持优势的呢?持续改进、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才是丰田长期保持优势的关键,只有全组织员工的能力都不断成长,才能够持续改进。

 丰田公司注重员工的成长,建立了一套人才成长的传帮带机制,使得新进入企业的员工、普通员工都能获得专家的帮助,在专家的带领下不断深化自己的岗位能力,进而形成组织的专业化技能。各类专业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一层层被提拔起来,其中丰田的“教父制”发挥了重大作用。

  进入丰田公司的专业员工都会有一个“教父”,这些“教父”是丰田内部具有专家能力的人士。“教父”的选拔极为严格,只有多年贡献于丰田且有卓越表现的人士才可能被提拔为“教父”。一旦成为“教父”,就进入日本企业最高层的会长阶层。会长阶层的核心是企业的创业元老和德高望重的持股成员,“教父”群体直接向这些核心成员汇报。有了“教父”群体,会长阶层对公司人才状况了如指掌。“教父”群体并不直接干预所培养员工的日常工作,只有员工遇到工作困难时,比如,在一个岗位无法适应,工作压力过大,某些专业技能无法驾驭,这时员工可以联系自己的“教父”,“教父”帮助自己所带的员工克服心理障碍或者弥补专业技能的不足。除了帮助员工解决问题之外,“教父”还会主动定期与这些人见面,有时是非正式的接触,例如到酒吧轻松一下,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谈谈心。通过这种定期的、持续的接触,很多年轻人受到“教父”的指点和熏陶,不但工作问题迎刃而解,还增加一种凝聚力,把公司的精神传递下去。“教父制”解决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员工自加盟公司那一天起,公司内就有人对他的成长负责,这是有组织的人才培养机制。无论员工愿意不愿意成长,都会有一股力量推动他成长,员工也有归属感。在这样一种人才层层拉动机制营造的环境中,最终所有人都会努力深化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而持续改进工作绩效。

  当然,人才培养也不是仅仅依靠“师傅带徒弟”这一种方式,丰田公司还会根据人才的层级不同、专业不同,建立各种丰田“会”,例如“丰巧会”等。这些介于正式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会”数量庞大,可以使有相似专业能力和工作技能需求的人相互联系起来,各个层级的专业人士在所属的丰田“会”中交流经验,相互切磋,加强人际交流,同样对人才的成长大有帮助。

  我国企业的有益实践

  我国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进行了很多有益实践。例如华为公司,作为我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保持了20多年的健康成长,产品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而且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华为所在的是讲究速度经济的通信设备行业,动作慢一点就会被淘汰,这就需要公司始终有顶尖人才。为此,华为借鉴日本企业的“教父制”,引进管理的传帮带机制,帮助员工提升技能与境界,这种方式在华为称为“导师制”。在华为的定期述职工作中,如何尽力帮助员工、培养员工是一项必须的内容,如果帮助的员工没有得到提拔,那么上级就很难获得提拔,这在激励机制上做出了制度规定。再如,对于退休专家,一般企业不是彻底忽视他们的经验能力,就是继续聘任他们做具体工作,而一家航空精密仪器制造企业,返聘老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完成一些关乎企业发展层面的研究工作,更高层次地利用了这些老专家的经验和技术。

  整体来看,我国企业尽管初步认识到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做出了一些探索,但多数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的精力很少或者方法单一,没有形成完美的人才梯队。在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生存发展的情况下,企业已经没有选择,必须建立成体系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在工作中培养人才的思路,这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真正核心问题。这一模式一旦形成,企业就会持续不断地产生人才,人才匮乏的局面能够大幅缓解。同时,企业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国内企业学习西方企业的做法,千万不要被表面现象所吸引,更不要认为一个体系的建立可以是短期行为,必须在关键步骤上步步积累,才能形成复杂精深的系统。例如,国内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曾经被康菲公司的知识管理平台所吸引,认为只要快速建立这样一套信息系统,就可以达到支持工作和培养人才的目的,结果投资近千万元的信息系统难以良好运转,短期内拼凑起来的数据库只是一些知识的堆积,根本不具备辅助解决问题的功能。

  二是要认识到,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并非一件孤立的事情,不但要建立新功能,还要为建立新功能扫清障碍,很多不利的制度方法也同时需要调整。乱用管理工具,也是造成人才培养难以实施的一个原因。例如近年兴起的一些所谓考核工具,用一堆事先设计好的指标衡量一个员工的绩效,并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奖惩,即使专业人士也不得不把精力放在应对考核指标上,一旦考核指标不合理或者跟不上变化的形势,就会造成应该做的工作无人问津却专注于完成考核指标的表面文章上。僵化的考核还加剧了组织成员内部的竞争,有能力的员工为了保持自身的存在价值,往往不愿传递宝贵的经验和知识,这实际上等于阻隔了知识经验传递的积极性,也极大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作者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商学院)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奥巴马邻居卖房的启示》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不久,就离开芝加哥老家,偕妻子米歇尔和两个女儿入住白宫。面对多家媒体的采访,奥巴马深情地表示,他非常喜欢位于芝加哥海德公园的老房子,等任期满了之后,他还会带着家人回去居住的。这个消息可让比尔高兴坏了,因为他是奥巴马的老邻居。


几年前,比尔曾经和人打赌,他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到了2010年,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眼看期限只剩1年了,他的目标还远未实现。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他的房子因奥巴马而身价百倍。能和全世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美国总统奥巴马做邻居,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呀!因此,他满怀希望地将自己的房子交给中介公司出售。

 

 

为了推销自己的房子,比尔还特意建了一个网站,全方位介绍他的住宅:这幢豪宅拥有17个房间,近600平米,非常实用舒适。更重要的是,奥巴马曾经多次来此做客,还在他家的壁炉前拍过一个竞选广告。这是一栋已经被载入史册的房子!比尔相信,有了这些卖点,他的房子一定能卖出300万美元以上的高价。

不出所料,这个网站很快就有几十万人点击浏览,然而,让比尔大跌眼镜的是,关注房子的人虽多,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购买。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买家们望房却步呢?

 

为了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尔仔细地查看了网站上的留言。原来,大家担心买了他的房子之后,就会生活在严密的监控之下。是呀,奥巴马和他的妻女虽然都去了白宫,但这里依然有多名特工在保护奥巴马的其他家人,附近的公共场合也都被密集的摄像头所覆盖。只要出了家门,隐私权就很难得到保护。

更要命的是,等奥巴马届满回来之后,各路记者肯定会蜂拥而至。那时,邻居们的生活必将受到更严重的干扰。到那时,每天出入这里,恐怕都将受到保安和特工像对待犯人那样的检查和盘问。这样的居住环境,跟在监狱又有什么区别呢?就连朋友们,估计也会因为怕麻烦而不敢上门了!

 

就这样,过了1年多,房子依然没卖出去。比尔非常心焦,他此前向家人承诺过,房子卖出后就全家一起去度假,但一直到现在还不能兑现诺言。他和朋友打的赌也眼看就要输了,正在这时,一个叫丹尼尔的年轻人找到了他。丹尼尔告诉比尔想买房的原因,他和奥巴马一样,都有黑人血统。奥巴马是他的偶像,不过,他还从未和奥巴马握过手。如果他买下这里,就有机会见到总统了。

房子终于有买主了,比尔激动得差点掉泪。虽然丹尼尔非常愿意买比尔的房子,但问题是,他支付不起太多的钱。比尔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买主,当然不愿轻易放过,他作出了很大的让步,最后,两人签下了如下协议:丹尼尔首付30万美元,然后每月再付30万,5个月内共付清140万美元。房子则在首付款付清后,归丹尼尔所有。

 

比尔很高兴,虽然房子的最终售价远远低于当初他期望的300万,但20多年前,他买下此房时,只花了几万美元,因此还是赚了。何况,上了年纪的他早想落叶归根,搬回乡下的农庄了。

拿到首付款后,比尔给丹尼尔留下了自己的账号,然后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了。出发那天,他得知丹尼尔将房子抵押给银行,贷了一笔款。等半个多月后回来,比尔发现丹尼尔竟将这栋豪宅改造成了幼儿园。原来,丹尼尔本来就是一家幼儿园的园长,因此,在这里办个幼儿园不是难事。

 

当房子的用途从居住改为幼儿园之后,那些过于严密的监控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个毗邻奥巴马老宅的幼儿园,成了全美最安全的幼儿园。不少富豪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

为了给幼儿园做推广,丹尼尔还联系到了不少名人来给园里的孩子们上课。这些名人中有不少是黑人明星,他们为奥巴马感到骄傲,也为能给奥巴马隔壁的幼儿园讲课而激动,再加上这里是记者们时刻关注的地方,来这里与孩子们交流,自然能增加曝光率,因此,名人们都很乐意接受丹尼尔的邀请。

 

第一个月,丹尼尔用收到的首期学费轻松地支付了比尔30万。幼儿园开张两个月后,奥巴马抽空回老家转了一圈,顺便看望了一下他的新邻居们,这一下,丹尼尔幼儿园更加有名。越来越多的名人主动表示愿意无偿来与孩子们交流。更有很多家长打电话,想让自己的孩子来此受教育,为此多付几倍的学费他们也乐意。

很多广告商也开始争先恐后地联系丹尼尔,他们想在幼儿园的外墙上做广告,这里的曝光率实在太高了,不做广告太可惜了。为此,丹尼尔打算进行一次拍卖广告墙的活动。想来参加竞标的品牌很多,但像烟、零食、酒这样的广告,无论出多少钱,丹尼尔都不允许他们参加竞标。

 

5个月后,比尔就收齐了140万美元的房款,终于在2010年年末如愿以偿地成了百万富翁。不过,比尔明白,这场交易中,最大的赢家并不是自己,而是奥巴马的新邻居——幼儿园园长丹尼尔。

 

启示:高度决定了深度与远度!我们每天都能有机会触摸到丹尼尔那种商业机会,可惜,我们缺少敏锐的眼光与果敢,放任那些商机擦身而过,追悔莫及!不要一味羡慕别人的财富,机会取决于自己平日的观察和不断学习的商业知识!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