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姚予龙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中国变革 开放30多年来,民营企业从无到有,风起云涌,在变革 开放的大潮中快速成长。中国的民营企业从资产规模来看,目前已经占据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从经济规模上来看,约占我国GDP总产出的65%-70%;从就业规模上来看,目前民营企业吸纳的劳动人口约占我国城镇总劳动力的65%。 

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除了外部环境的支持外,与企业家本人的能力也密不可分。尤其是在初始阶段,企业的成长主要是依靠企业家敏锐的市场嗅觉抓住机遇,成长和管理主要依靠企业家的个人威信和聪敏才智。

但企业扩张到一定阶段后,发展的势头逐渐缓慢了下来,企业家对发展形势并不满意,希望能继续以往的辉煌,往往会要求员工无条件服从公司的规定,为公司做奉献。而一般员工已经对长期存在的不公平、不透明现象,加班,薪酬等问题存在不满。

我在一家民营企业就听到公司的总裁生气地说:“我每日 都在加班,从来没有晚上8点前离开过公司,一年都休不了几天假。这些员工太没有责任心了,一下班就走。”而公司的员工则抱怨道:“这个公司是老板的,他愿意干多久都无所谓。我们就拿这么点工资,下班还要偷偷摸摸地走,怕被老板看到。”

很多企业希望通过文化建设,从思想上解决员工对公司的发展认同。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系统且配套的制度才能形成机制,坚持贯彻落实,深入人心的机制才能沉淀成文化。文化绝不是仅仅依靠教育、宣传就可以落实的。企业首先要思考企业和员工各自需要什么,然后搭建良好的管理机制,通过机制提高员工的效率,从而实现公司的效益。

企业要研究员工需要什么?

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环境变化也非常快,企业面对的很多问题都是新问题,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但纵观欧美国家20世纪的企业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在20世纪的前30年以及更早的19世纪,欧美国家的企业是依靠“秒表科学”、“流水线”、“组织结构”等把人当成机器来看待,通过提高人的工作量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扩大公司规模,这跟国内的很多发展初始阶段企业类似。但单纯地依靠“管”员工来发展企业,已经成为管理瓶颈。

随后欧美国家的企业开始研究“人”的问题,研究成果的核心是:人是任何活动的核心。因此,需要让人来承担更大的责任。要改变“许多人告诉我,我应该做什么以及我应该怎样去做,但很少有人了解我想做什么”的情况,要意识到“领导意味着使被领导者得到自由”。

\

 

这样的借鉴,对国内很多企业都有参考价值。实际上,国内很多企业也开始意识到员工的重要性:一方面,注重研发和营销,通过增加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经营附加值;另一方面,降低劳动强度,给员工增加收入,组织旅游、拓展训练,文化建设等,都在企业内开始推行。但真正的效果仍然有限。很多企业在处理人的问题时,忽视了人的复杂性,其中包括忽视了员工不同层面的需求:

  • 对于基层员工,可以是基于财富分享的关系。

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物质基础还比较弱。公司的基层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主要是经济关系,员工很重视收入的多少。因此通过涨工资、增加福利可以解决绝大多数基层员工的问题。

  •  对于中层经理,必须考虑能力分享的关系。

中层经理已经不仅仅是着眼于收入,还期望能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同发展,期望被重视,需要授权,需要参与。

  • 对于高级经理,必须考虑价值观层面的关系。

高级经理,是企业的实际掌舵层,期望全面参与到企业的事业中,是要对企业的愿景价值达成共识。

 

目前很多国内企业对员工需求的管理,往往单纯地依靠涨工资的手段。这只是满足了基层员工的要求,没有满足中高层的要求,其效果也就不言自明。企业的中高层是期望能融入到企业的核心管理中去,期望被授权。但企业家往往会有担心,不能完全相信这些职业经理人。如果我们能研究下国内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

企业初创的情景是怎样的呢?创始人看准了一个市场机会,筹措了一笔起点基金,与家庭、同乡、校友、朋友等一拍即合,大家围绕着创始人,不计报酬,没日没夜地奋斗,把企业逐步创建并发展起来。这些“熟人”在企业发展初期,沟通成本底,自觉性强,方向明确,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大贡献。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会引进“生人”加入,但企业本质仍是“熟人”管理。

很多企业的销售经理和市场经理的人员构成,也反映了这一现象:销售经理可以靠提成、直接监督等手段来管理,不是老板的亲信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真金白银赚回来是硬道理,即使有桌面下的交易也无碍大局。而负责品牌建设的市场部门,因为是花钱的部门,而且很难通过硬性的指标进行评估,钱花得好坏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对老板的忠诚,所以计划 的往往是老板的小圈子之内、自己信的过的所谓“自己人”。

这种计划 导致了两种结果:一个是自己人毕竟有限。企业到了一定规模就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全方位、多地点、长期的品牌建设计划;另外一个是自己人为了不让老板产生疑心,花钱的时候一般倾向于保守,容易贻误品牌建设的时机。可以这么说,熟人管理成就了企业,同时也制约了企业的继续发展。

企业怎样突破熟人管理的瓶颈?

企业要满足员工的需求,尤其是中高层的需求,首要的是必须突破熟人管理,要从管理人发展到管理组织。

在国内传统商业管理中,一个基本的管理逻辑是:管理就是对于“人”的管理,而不是对于“组织”的管理。当从“人”这个起点出发后,企业所关心的问题就成为了具体的某个人,就成了品德修养、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管理问题。管理必然会走向因人不同而区别对待的熟人管理。国内很多企业也有严格的制度,但究竟是否执行或者何时执行,则完全取决于个人,总裁会因人而异,本质还是熟人管理。

为什么会有熟人管理,是因为熟悉,对熟人的信任。如果能在企业内建立广泛的信任,大家都是熟人,也就无所谓熟人和生人了。但要信任每一个人,这个难度更大,是一条很漫长的路,在这条路没有走到目标前,需要建立的是对制度的信任,通过信任制度,在制度的约束下信任任何人。

但这也不意味着企业行为唯制度论。企业需要的是一种尊重制度的内在精神,按照制度内在逻辑去现场发挥,做决定的能力。而不是一天到晚看制度手册上怎么写。要防备从熟人管理又走到一个极端:军事化管理。

企业感觉单纯依靠熟人不够了,引进了大量生人,又担心生人损害企业利益,于是很多企业就借助军事化控制加洗脑式宣传,把员工训练得没有额外思想,象工蚁一样完全听指挥。笔者曾经接触过类似的一些企业,企业门口树着创始人的雕像,创始人的话被做成语录在公司内悬挂,所有人都必须背熟。某集团的高级副总裁抱怨,“我只是被老板高薪请来鼓掌的”。这类企业的发展严重依靠老板本人,不会有反对的声音,公司老板的错误不会被纠正,而企业也留不住真正有能力的高级经理人。公司老板身边只有执行者和鼓掌者,老板每日 都在思考会不会犯错,压力非常大。这实际上已经不是管理组织,而是独裁管理。

管理组织,是基于对制度本质的尊重。国内各个企业的总裁和老板需要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现代企业的管理活动,并不是基于人的信任,而是基于组织的信任;现代企业之间的合作,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熟人信任,而是基于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制度信任。

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国际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早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就提出,在21世纪,知识员工将全面崛起,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将成为新的管理难题。

知识型员工,最初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最初主要指的是各层管理者,或专业技术人员,如会计师、律师、心理咨询师等。而在今天,知识型员工实际上已经涵盖了大多数白领,常见的公司技术人员、财务人员、人力资源人员,甚至是销售人员,都已经被划入了知识员工的行列。知识型员工所拥有的知识,是具有高度移动性的生产资料,因此知识员工往往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较强的自信心。

国内的民营企业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企业同样面临着如何管理新形式下的知识型员工的问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方式和衡量标准,与体力劳动者有很大不同,而国内很多企业往往是从来料加工、OEM等体力劳动发展起来的,管理习惯更适合对体力劳动者的管理,如果对知识型工作者采取同样的管理方式,譬如命令、服从、考核、执行等,管理效果往往很差。

知识型员工有知识、有思想、有个性,智商、情商、胆商一个都不少,需求也相对比较复杂。有些想法和意见不会直接表达,而是希望管理者去“悟”,一旦得不到相应的回馈和适合他的工作计划 (排除其他各种复杂的主客观因素在外),就会思想失落,甚至不得不选择离开。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需要的更多的是授权而不是控制,如果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知识型员工在专业方面的话语权,用最终的价值目标来衡量他们的绩效,变他律为自律,采用授权的工作方式,在他需要的方面进行指导和辅助,将他们的价值观导入公司的价值观体系,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企业的发展,如果地基不牢,越发展会越危险。企业必须搭建一个稳定的管理机制,从老板到基层员工都在这个机制下工作,并持续地完善机制,企业才有可能实现再一次的业务突破。

本文由AMT咨询授权刊登。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奥巴马邻居卖房的启示》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不久,就离开芝加哥老家,偕妻子米歇尔和两个女儿入住白宫。面对多家媒体的采访,奥巴马深情地表示,他非常喜欢位于芝加哥海德公园的老房子,等任期满了之后,他还会带着家人回去居住的。这个消息可让比尔高兴坏了,因为他是奥巴马的老邻居。


几年前,比尔曾经和人打赌,他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到了2010年,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眼看期限只剩1年了,他的目标还远未实现。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他的房子因奥巴马而身价百倍。能和全世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美国总统奥巴马做邻居,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呀!因此,他满怀希望地将自己的房子交给中介公司出售。

 

 

为了推销自己的房子,比尔还特意建了一个网站,全方位介绍他的住宅:这幢豪宅拥有17个房间,近600平米,非常实用舒适。更重要的是,奥巴马曾经多次来此做客,还在他家的壁炉前拍过一个竞选广告。这是一栋已经被载入史册的房子!比尔相信,有了这些卖点,他的房子一定能卖出300万美元以上的高价。

不出所料,这个网站很快就有几十万人点击浏览,然而,让比尔大跌眼镜的是,关注房子的人虽多,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购买。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买家们望房却步呢?

 

为了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尔仔细地查看了网站上的留言。原来,大家担心买了他的房子之后,就会生活在严密的监控之下。是呀,奥巴马和他的妻女虽然都去了白宫,但这里依然有多名特工在保护奥巴马的其他家人,附近的公共场合也都被密集的摄像头所覆盖。只要出了家门,隐私权就很难得到保护。

更要命的是,等奥巴马届满回来之后,各路记者肯定会蜂拥而至。那时,邻居们的生活必将受到更严重的干扰。到那时,每天出入这里,恐怕都将受到保安和特工像对待犯人那样的检查和盘问。这样的居住环境,跟在监狱又有什么区别呢?就连朋友们,估计也会因为怕麻烦而不敢上门了!

 

就这样,过了1年多,房子依然没卖出去。比尔非常心焦,他此前向家人承诺过,房子卖出后就全家一起去度假,但一直到现在还不能兑现诺言。他和朋友打的赌也眼看就要输了,正在这时,一个叫丹尼尔的年轻人找到了他。丹尼尔告诉比尔想买房的原因,他和奥巴马一样,都有黑人血统。奥巴马是他的偶像,不过,他还从未和奥巴马握过手。如果他买下这里,就有机会见到总统了。

房子终于有买主了,比尔激动得差点掉泪。虽然丹尼尔非常愿意买比尔的房子,但问题是,他支付不起太多的钱。比尔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买主,当然不愿轻易放过,他作出了很大的让步,最后,两人签下了如下协议:丹尼尔首付30万美元,然后每月再付30万,5个月内共付清140万美元。房子则在首付款付清后,归丹尼尔所有。

 

比尔很高兴,虽然房子的最终售价远远低于当初他期望的300万,但20多年前,他买下此房时,只花了几万美元,因此还是赚了。何况,上了年纪的他早想落叶归根,搬回乡下的农庄了。

拿到首付款后,比尔给丹尼尔留下了自己的账号,然后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了。出发那天,他得知丹尼尔将房子抵押给银行,贷了一笔款。等半个多月后回来,比尔发现丹尼尔竟将这栋豪宅改造成了幼儿园。原来,丹尼尔本来就是一家幼儿园的园长,因此,在这里办个幼儿园不是难事。

 

当房子的用途从居住改为幼儿园之后,那些过于严密的监控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个毗邻奥巴马老宅的幼儿园,成了全美最安全的幼儿园。不少富豪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

为了给幼儿园做推广,丹尼尔还联系到了不少名人来给园里的孩子们上课。这些名人中有不少是黑人明星,他们为奥巴马感到骄傲,也为能给奥巴马隔壁的幼儿园讲课而激动,再加上这里是记者们时刻关注的地方,来这里与孩子们交流,自然能增加曝光率,因此,名人们都很乐意接受丹尼尔的邀请。

 

第一个月,丹尼尔用收到的首期学费轻松地支付了比尔30万。幼儿园开张两个月后,奥巴马抽空回老家转了一圈,顺便看望了一下他的新邻居们,这一下,丹尼尔幼儿园更加有名。越来越多的名人主动表示愿意无偿来与孩子们交流。更有很多家长打电话,想让自己的孩子来此受教育,为此多付几倍的学费他们也乐意。

很多广告商也开始争先恐后地联系丹尼尔,他们想在幼儿园的外墙上做广告,这里的曝光率实在太高了,不做广告太可惜了。为此,丹尼尔打算进行一次拍卖广告墙的活动。想来参加竞标的品牌很多,但像烟、零食、酒这样的广告,无论出多少钱,丹尼尔都不允许他们参加竞标。

 

5个月后,比尔就收齐了140万美元的房款,终于在2010年年末如愿以偿地成了百万富翁。不过,比尔明白,这场交易中,最大的赢家并不是自己,而是奥巴马的新邻居——幼儿园园长丹尼尔。

 

启示:高度决定了深度与远度!我们每天都能有机会触摸到丹尼尔那种商业机会,可惜,我们缺少敏锐的眼光与果敢,放任那些商机擦身而过,追悔莫及!不要一味羡慕别人的财富,机会取决于自己平日的观察和不断学习的商业知识!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