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西蒙 库柏 金融时报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理查德 格林柏利爵士(Sir Richard Greenbury)在掌管玛莎百货(Marks and Spencer)期间,常常邀请亚历克斯 弗格森爵士(Sir Alex Ferguson)共进午餐,借机向他讨教管理技巧。这真是聪明的做法。

2011年12月31日,这位曼彻斯特联队(Manchester United)主帅迎来了自己的70岁生日,他也成为足球史上获得奖杯数最多的个人。弗格森爵士之所以赢得如此之多的荣誉,原因不仅仅在于曼联买得起优秀球员。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经济学教授斯特凡 希曼斯基(Stefan Szymanski)编制了一项“足球经济学指数”,来衡量在英格兰取得超凡成就的足球教练,也就是1974年以来相对其所在俱乐部的薪资预算而言取得联赛排名最高的那些人。弗格森爵士在这些人中位列第二,仅次于利物浦队(Liverpool)主帅鲍勃 佩斯利(Bob Paisley)。

换言之,这名苏格兰人为他的球队创造出了卓越的价值。更厉害的是,他似乎有能力一直这样做下去。

这并不是因为他对足球有着超群的理解。“弗格森不是天才,”他的传记作家帕特里克 巴克利(Patrick Barclay)写道。布赖恩 克拉夫(Brian Clough)对球员的判断要更准确;若泽 穆里尼奥(José Mourinho)的战术要更高明。但正如前曼联门将彼得 舒梅切尔(Peter Schmeichel)所说:“好教练成千上万,但管理能力呢?对球员的掌控能力呢?没有人(比弗格森)更强。”

以下是弗格森爵士的一些管理秘诀:

● 将自己打造为所在公司的品牌。弗格森爵士之所以能一直在曼联待下去而不被解雇,部分原因就在于他将自己从一名普通员工转变为该俱乐部价值观的化身。做到这一点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弗格森爵士1986年来到老特拉福德球场(Old Trafford)后,曾与员工就曼联的历史进行过交谈,并倾听了球迷们的意见。他渐渐在曼联的品牌中揉入了三大信条:曼联的球队必须进攻,全世界都与曼联为敌,曼联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番事业、而非一家足球俱乐部。当他说出“我就像是这座神殿的守护者”这番话时,他的言外之意是,没有他的参与,这番事业几乎是不可能成就的。

● 将你最显著的性格特征打造为你的武器。对弗格森爵士来说,这件武器就是他的暴脾气。博比 麦卡利(Bobby McCulley)曾效力于弗格森爵士执教的第一家俱乐部——东斯特灵郡(East Stirlingshire)。他说:“我以前从未怕过任何人,但弗格森从一开始就是个可怕的家伙。”弗格森爵士的暴脾气名副其实,不过他已学会如何运用自己的脾气。

他那众人皆知的“吹风机”式待遇——当他训斥某人时,距离隔得如此之近,以至于他呼出的气能吹动对方的头发——已练得收放自如。约翰 麦肯罗(John McEnroe)的自传教会了弗格森爵士何时关闭愤怒的闸门。这位网球选手会在赛事初期会利用他的暴脾气来震慑对手和裁判,但在决赛前,他便不再如此,因为那时他需要的是冷静。

● 结交公司内部的每一个利益群体。在弗格森爵士职业生涯的初期,他在与所在的圣米伦(St. Mirren)俱乐部的董事长发生争执后,被炒了鱿鱼(这也是他职业生涯中唯一一次被炒)。他当时还不明白的是,那个人点不点头对他的计划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他得出结论:“即使你厌恶你的董事长,也必须想办法与之和睦相处。”从那之后,他就努力与俱乐部董事会、球员、球迷和赞助商打成一片。曼联球迷组织的一名领袖谈到,弗格森爵士有时会在电话里和自己聊上好几个小时,他渴望知道球迷们的想法。而对于诸如记者、裁判这些外部因素,弗格森爵士的担忧要小得多。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多少人,没熬过那三厘米!》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
仅仅长了3cm,
在第五年开始,
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的生长,
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
其实,在前面的四年,
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做人做事亦是如此,
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
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
人生需要储备!多少人,没熬过那三厘米!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