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价值中国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国外管理学家提出:“企业文化在下一个十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文化的重要,并注重文化的建设。可是,许多企业却没有把文化建设这件事应该怎么做弄明白,出现种种毛病,其中也包括一些很大很有影响力的公司。

    大而空。一个企业的文化不能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悖,但绝不是把社会文化的口号抄来就行了。有一个企业从院落到车间到处悬挂着这样的标语:“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企业文化的主导。”“科学发展观是成长的法宝。”我们很难相信这种表达的真诚性和操作性,只能认为是一种作秀,是给别人看的东西,这不能叫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文化一定是内生出来的,是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积淀出来的,是一个组织与实践相融合的基因和密码。

    多而散。我手上有几本印制精美的企业文化手册,大都是厚厚的一本,有的竟然上百页。天那,不用说记,看一遍都要很长时间。内容面面俱到,而且杂乱冲突,没有总体文化定位,没有形成一个结构模式,也缺少内在的逻辑关系。其实,“少则得,多则惑”。首先要有一个企业文化内容框架的设计,然后在一些主要方面,找到你最需要表达的核心想法,选择一句最简洁的语句,才容易传播并让员工接受和认可。

    通而泛。还有一个问题是企业文化表达缺乏个性。全国大小企业的文化理念似乎都是一个人设计的,几乎都是什么“创新、进取、团结、奋斗、诚信、质量、效率、服务”,这些理念都是好的,没有什么错,但没有所处行业的特征和你这个企业的烙印,也没有你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让人感到没有鲜活生动的面貌,倒象是戴了一幅幅假面具。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没有员工的广泛参与,只靠少数专家闭门造车的结果。

    浮而虚。有不少企业的文化多是警句箴言的堆砌,缺少可以操作的行为文化,员工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所以“热诚服务”,不如一句“三米微笑”来的实在和可行。而且,许多企业的文化做出来,或挂在墙上,或讲在嘴上,或印在文本上,就是没有落地的措施和方法,缺乏沟通,缺少宣传,没有故事和案例,没有让每个人相信,没有变成全体成员的行为和结果。

    其实任何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无非有好坏之分,建设就是强化好文化驱逐坏文化。企业有了优良的强势的文化,才会有健康的机体和竞争的优势,而用文化引领团队,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季羡林老先生曾讲过一个故事,说二战结束后那一年的冬天德国特别寒冷,老百姓无柴无炭,名存实亡的政府贴了一个告示,允许大家上山砍柴,但只允许砍掉干枯的枝干,大家就非常自觉地按规定去做。季老说,在无政府状态下,没有出现无政府行为,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可见,一个好文化胜过一大本制度。

    一个企业只有在文化建设上,努力克服上述的几种病,实实在在地下功夫,持续地经营好人心,这个企业就会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