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销售与市场》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危机来了,2010年年末的腾讯和360奇虎之间的3Q大战震动全国,之后的郭美美事件、动车追尾事件等公共舆情和山西陈醋勾兑、归真堂活熊取胆、皮革胶囊等企业网络舆情危机,加上从来没有间断过的奶制品企业食品安全问题网上热议,网络危机的爆发频率越来越快,而爆发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可面对危机,如何正确应对,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结果当危机来了,企业慌了。
 
    媒体一旦介入,危机就会升级
 
    网络危机的常规化发展模式,即从网上爆料到网民热议,接着有媒体跟进挖掘,进而掀起更广范围的网络舆论热潮,并进而形成下一个网络危机深化的循环。
 
    这种网络危机的发展模式并不一定完全固定,有时候危机的起源并不是来自网络,而是直接由媒体爆料而引发。而且即使在网络上起源,也不仅仅局限于微博,亦可能来自 论坛 、网络视频或其他的网络载体,甚至是和网络不太沾边的短信,也不仅仅是由于名人爆料,更多时候可能点燃导火索的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网络危机的产生,可能是偶然事件,也可能是来自竞争对手的恶意攻击,但归根到底,“无风不起浪”这个词让网络危机不管源于何种目的,都不会因为空穴来风而造成滔天巨浪,甚至吞没整个企业苦心经营多年的事业。
 
    截至目前,网络危机基本遵循着一个通用规律,即当媒体介入其中,由于媒体本身的公信力,而让整个事件获得了深层次的发酵,其报道内容必然在随后的网络危机中不断被应用被诠释。
 
    由此可见,媒体是一般意义上网络危机的催化剂。抓住了这个“七寸”,企业的网络危机公关的基本应对策略也就随之浮出水面了。
 
    删与等:危机公关的致命误区
 
    惯常的企业网络危机公关应对策略,无外乎删与等两种。
 
    删,指的是删帖。明面上的办法是第一时间去和发帖人进行沟通,通过答疑解惑的方式取得对方的谅解,并最终将帖子删除或在帖子后公开表示对事件处理满意。这种办法是网络危机公关的正途,但难度系数也很大,特别是在网络危机并没有真正被引爆,还仅仅存在于网络之上时,企业往往缺少足够的重视。暗面上的办法则是通过上不了台面的手段直接删帖。有大量的公关公司就是以此为生存资本。或者用灌水等方法,让负面帖子被沉底,难以被其他网民所发现。
 
    这种手段为众多企业所乐于采用,但治标不治本。查克·布莱默在《点亮社群》一书中就指出:“花钱是删不完负面消息的。”这句话直指要害。特别是删帖手段更多适用于论坛,对于博客、微博等自媒体来说,除非确实是虚假信息,否则很难删除。
 
    等,则是期待被新的网络舆情所掩盖。一部分企业往往在爆发网络危机之后,一言不发,耐心等待。一位 企业公关 人员告诉笔者:“与其在处理网络危机的时候,不断暴露自己企业的若干不足,为危机的深化和媒体的探究提供更多弹药,不如等待其他企业出现网络危机,只要熬过这段时间,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度就会转移,而企业的网络危机也就会随着时间流逝被人淡忘。”
 
    这种等待和希望的方式出现的频率不低,郭美美事件、众多奶粉企业的负面信息、归真堂事件的最后阶段、皮革胶囊事件的集体沉默都可以视为“等”字诀的作用。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