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中国营销传播网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销售的“创新”方法从何而来?为什么别人总能有“新颖”的奇招?难道他们真比我们“聪明”?很多从事销售以及销售管理的人会问这些问题。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问这样的问题可以理解,毕竟他们在销售之外来看这个问题,难免有困惑,觉得“高深”;但也有做了三年、五年销售的“老业务”发出如此感叹:为什么做了这么多年的业务,依然没有好的策略、方法和创意呢?

    我们一起看看一个案例。

    几天前,去谈了一个客户。这个客户是文化产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我们来讲,以前接触不多,或者说关注和研究不多。客户已经认识到营销和品牌对他们开拓市场的重要性,同时又不知道怎么来提升其水平,更重要的是,客户心中没底。即营销上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或能解决到什么程度是为其一;其二是我们去了又能给客户带来什么变化。

    这是第二次去见这个客户了,第一次主要是从战略上、宏观上谈品牌的塑造、产品线规划和核心价值发掘、传播等问题。但客户很实在,他们要求实效,看得见、摸得着最好。从服务的角度而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很多,但我记忆深刻的是:这一次客户问的两个问题,客户特别强调他们对此很感兴趣。

    第一个问题是:终端商(新华书店或书城等)不进货怎么办?

    第二个问题:一个产品在书店销售下滑时怎么办?怎么能够止住下滑,提升销量?

    首先,笔者觉得客户问的这两个问题是有含金量的,毕竟,在他们从业的20多年里,这样的问题可能越来越严重了,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其次,他们问这两个问题,不是简单的说怎么去做促销的问题,如,搞一个活动,“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宣传、促销一下;再次,客户不但要检验我们对战略、策略上的思考;还要实战、从效果上来“检测”我们的实力。

    如果“空对空”去回答这个问题,客户会觉得没有价值,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接触了很多公司了;如果敷衍塞责,客户对我们的印象会大打折扣。其实,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平常就有积累,否则,真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是这样来分析和回答这两个问题的。

    第一个问题:书店不进货,一定是销售信心受到了打击,主要是怕占用资金和挤压货架空间。就算你给他保证“销售不了”免费退货,人家也会嫌麻烦,而且占用上架的空间会挤压其他书籍的销售机会。

    怎么办?

    先要说明的是,如果是销售不了,任何地方都不进货,我们就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一点基础也没有,或者产品一无是处想什么也没用。也就是说,这些书籍的销售还是有一定基础的,甚至以前销售很好,现在下滑很快罢了。

    既然临近和周边都有销售,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周边”进行销量提升和宣传“造势”,以影响不进货的书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先有销售的网点进行强有力的支持,而不是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公关”不进货的网点。在现有的网点内部进行打包销售,人员推荐和终端的互动活动;外围进行路演,买赠、礼品奖励,增强与消费者的互动,吸引关注。

    如果从销量和势头上形成了亮点,我想,不进货的网点也会被场面所吸引,主动来谈合作,毕竟谁也不会跟钱过不去的。

    第二个问题,怎么止住下滑?如果一个产品销售下滑了,降价是很多人考虑的第一选择,而实际情况令人失望,因为一个产品在销售势头上没有了,降价改变不了任何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一定不是降价销售。那么最好的办法或最优的选择是什么?

    我们要进行问题的分析,才能找到答案。也就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真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交流和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原因是销售遇到了阻力:其一是家长认为书籍含有暴力成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其二是推出的书籍太多,已经形成不了激励。

    所以急需要清除这两个障碍。在现场的店内宣传上计划 书籍的核心解释,并突出在核心宣传区域;在店外的互动上,和媒体软文上,不断强化、提升智慧和勇敢的精神。

    任何问题的出现,在出现问题的层面是无法解决的,一定要在更高的一个层面才能得到解决。虽然客户只是想看看我们对操作层面的看法,但实际上,这反应了对销售的积累。如果没有平常的积累,一时也不可能提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虽然这也不是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但足以在合作初期达到客户的期望了。

    这是销售“习惯”促成的积累。既然形成“销售习惯”这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形成销售的“习惯”呢?

    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平时积累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平时不留心积累,一旦要用到那方面的知识就处于“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不利局面。对于客户抛出来的各层面的问题没有从各方面进行分析和资料收集,不能得出完整的解决方案,自然可以理解,但如果从思路上不能自圆其说,怕是没有下文的了。

    在大学时代,教营销学的老师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对我们说:留心自己感兴趣的3-5个行业,不断积累知识和行业发展相关信息和数据,将来会有大用处的。那时没有什么深刻体会,但也部分照做了。没曾想到,自己毕业进入的第一家企业就问到了行业的问题,已近对行业发展的“大致”的观点和策略,还好,因为有积累,轻松过关。那时起,就加深了自己平时要多积累的想法。平时积累的方法多种多样,总得说来,要做到“三心”,留心、用心和恒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积累的长久性和可持续性。

    善于思考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说明思考的重要性。思考是重要,但不能浅尝辄止,浮于表面。所以要讲究思考的“技术”。对于这个问题,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先生在很多书籍中都有讲述了。主要观点是:要有逻辑性和非线性思维,这是麦肯锡做战略咨询的法宝。通常,咨询公司给出的建议是观点性质的多,比如:降低成本,开发新的产品线等等,这样的建议没有操作性,也就是说没有实际的意义。最近碰到很多“推销”定位的公司,打造一个独特的定位是制胜的法宝,可是怎么才能打造出来,怎么才能保证定位是真正唯一制胜的关键呢?

    麦肯锡的战略是可以执行的,不仅仅是一个方案和观念。所以说,要用这样的思考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提出新的或制造新的问题。普通销售人员从这些“技术”中可以得到思维的锻炼,形成解决问题的有用思考方法。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不要好高骛远,要摆正心态。前几天出差回来,在飞机上遇到两个人,一个是某大学的学生;另一个是出差回来的一个销售人员。这两位谈论的话题是国家政治和经济大环境,学生最后占据了“绝对优势”,销售人员有点招架不住,后来变成了销售人员对学生阅历的“指导”,之后就无法交谈了。笔者觉得,他们都是在走了“极端”,人就不是喜欢被教育的。而且谈论这么宏伟的话题自然谈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和引起共鸣的观点了。大学生口才很好,流露出来对营销的喜欢,但笔者却不看好;不是我对这位大学生有看法,而是要实在一点,要不,毕业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千万不要变成:“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晴雯式的悲剧。

    改变观念

    有人说,销售很好啊,可以到处“旅游”,时间计划 也很“自由”,不用朝九晚五。实际上,他们看到的是表面,并不能真正体会到销售的艰辛和孤寂;也有人说,推销很让人讨厌,当然,盲目的推销是让人生厌,事实上,了解需求,双赢、多赢的推销并不让人讨厌。需要说明的是,营销并不仅仅是推销。

    笔者的意思是,我们自己先要改变观念,然后才能改变顾客的观念。

    现在,有些销售人员认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这样的观念对销售人员是很有害的。如果你认为你是在帮公司做事、帮老板做事,也许你就会这样考虑问题,实际上,眼光放长远一点,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的将来在做投资,那么,你就不会这么短视了。

    几年前,一个同事跟我这样总结销售工作,当然对其他工作也是适用的,他说:我们在这里做事,无非满足三种需求。第一,能挣到钱,第二,能学到东西,第三,做的开心。他说,至少要三具其一,否则做不长久。这是对的,自己连自己的需求也不清楚,怎么能变成销售的习惯呢。所以至少要明确每一个阶段你的目标,并在目标的牵引下,去习惯销售。

    每一个阶段,需求是不一样的,但笔者认为,不要事事斤斤计较,睚眦必报,至少要有那么一点“献身”精神,否则难成大气。

    如果从思维上得到“启发”、观念上得到那怕是一点点的“启示”,这就足够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销售之路上,才能把销售变成你的习惯,相信,这个“星星之火”或许就是你销售生涯“辉煌”的起点呢?!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奥巴马邻居卖房的启示》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不久,就离开芝加哥老家,偕妻子米歇尔和两个女儿入住白宫。面对多家媒体的采访,奥巴马深情地表示,他非常喜欢位于芝加哥海德公园的老房子,等任期满了之后,他还会带着家人回去居住的。这个消息可让比尔高兴坏了,因为他是奥巴马的老邻居。


几年前,比尔曾经和人打赌,他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到了2010年,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眼看期限只剩1年了,他的目标还远未实现。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他的房子因奥巴马而身价百倍。能和全世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美国总统奥巴马做邻居,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呀!因此,他满怀希望地将自己的房子交给中介公司出售。

 

 

为了推销自己的房子,比尔还特意建了一个网站,全方位介绍他的住宅:这幢豪宅拥有17个房间,近600平米,非常实用舒适。更重要的是,奥巴马曾经多次来此做客,还在他家的壁炉前拍过一个竞选广告。这是一栋已经被载入史册的房子!比尔相信,有了这些卖点,他的房子一定能卖出300万美元以上的高价。

不出所料,这个网站很快就有几十万人点击浏览,然而,让比尔大跌眼镜的是,关注房子的人虽多,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购买。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买家们望房却步呢?

 

为了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尔仔细地查看了网站上的留言。原来,大家担心买了他的房子之后,就会生活在严密的监控之下。是呀,奥巴马和他的妻女虽然都去了白宫,但这里依然有多名特工在保护奥巴马的其他家人,附近的公共场合也都被密集的摄像头所覆盖。只要出了家门,隐私权就很难得到保护。

更要命的是,等奥巴马届满回来之后,各路记者肯定会蜂拥而至。那时,邻居们的生活必将受到更严重的干扰。到那时,每天出入这里,恐怕都将受到保安和特工像对待犯人那样的检查和盘问。这样的居住环境,跟在监狱又有什么区别呢?就连朋友们,估计也会因为怕麻烦而不敢上门了!

 

就这样,过了1年多,房子依然没卖出去。比尔非常心焦,他此前向家人承诺过,房子卖出后就全家一起去度假,但一直到现在还不能兑现诺言。他和朋友打的赌也眼看就要输了,正在这时,一个叫丹尼尔的年轻人找到了他。丹尼尔告诉比尔想买房的原因,他和奥巴马一样,都有黑人血统。奥巴马是他的偶像,不过,他还从未和奥巴马握过手。如果他买下这里,就有机会见到总统了。

房子终于有买主了,比尔激动得差点掉泪。虽然丹尼尔非常愿意买比尔的房子,但问题是,他支付不起太多的钱。比尔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买主,当然不愿轻易放过,他作出了很大的让步,最后,两人签下了如下协议:丹尼尔首付30万美元,然后每月再付30万,5个月内共付清140万美元。房子则在首付款付清后,归丹尼尔所有。

 

比尔很高兴,虽然房子的最终售价远远低于当初他期望的300万,但20多年前,他买下此房时,只花了几万美元,因此还是赚了。何况,上了年纪的他早想落叶归根,搬回乡下的农庄了。

拿到首付款后,比尔给丹尼尔留下了自己的账号,然后带着家人出去旅游了。出发那天,他得知丹尼尔将房子抵押给银行,贷了一笔款。等半个多月后回来,比尔发现丹尼尔竟将这栋豪宅改造成了幼儿园。原来,丹尼尔本来就是一家幼儿园的园长,因此,在这里办个幼儿园不是难事。

 

当房子的用途从居住改为幼儿园之后,那些过于严密的监控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个毗邻奥巴马老宅的幼儿园,成了全美最安全的幼儿园。不少富豪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来。

为了给幼儿园做推广,丹尼尔还联系到了不少名人来给园里的孩子们上课。这些名人中有不少是黑人明星,他们为奥巴马感到骄傲,也为能给奥巴马隔壁的幼儿园讲课而激动,再加上这里是记者们时刻关注的地方,来这里与孩子们交流,自然能增加曝光率,因此,名人们都很乐意接受丹尼尔的邀请。

 

第一个月,丹尼尔用收到的首期学费轻松地支付了比尔30万。幼儿园开张两个月后,奥巴马抽空回老家转了一圈,顺便看望了一下他的新邻居们,这一下,丹尼尔幼儿园更加有名。越来越多的名人主动表示愿意无偿来与孩子们交流。更有很多家长打电话,想让自己的孩子来此受教育,为此多付几倍的学费他们也乐意。

很多广告商也开始争先恐后地联系丹尼尔,他们想在幼儿园的外墙上做广告,这里的曝光率实在太高了,不做广告太可惜了。为此,丹尼尔打算进行一次拍卖广告墙的活动。想来参加竞标的品牌很多,但像烟、零食、酒这样的广告,无论出多少钱,丹尼尔都不允许他们参加竞标。

 

5个月后,比尔就收齐了140万美元的房款,终于在2010年年末如愿以偿地成了百万富翁。不过,比尔明白,这场交易中,最大的赢家并不是自己,而是奥巴马的新邻居——幼儿园园长丹尼尔。

 

启示:高度决定了深度与远度!我们每天都能有机会触摸到丹尼尔那种商业机会,可惜,我们缺少敏锐的眼光与果敢,放任那些商机擦身而过,追悔莫及!不要一味羡慕别人的财富,机会取决于自己平日的观察和不断学习的商业知识!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