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中国营销传播网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阿尔卑斯山的雨水流到依云变成了高品质矿泉水,流到日内瓦和洛桑却什么也不是。”瑞士人的调侃告诉我们,是我们的 营销 策略出了差错。

    西藏5100是一种优质矿泉水,在2007年投入了较多的广告进行宣传,紧跟着依云矿泉水进行铺货,也在和谐号的列车上做了促销,但消费者却只记得5100这个数字,营销效果不尽如人意。

    五谷道场创造了“非油炸方便面”这个很有生命力的细分市场,沿用“广告+分销+促销”的市场运作方式,可是现在的结果却有些悲壮,大规模铺货变成了大规模库存,巨大的前期市场投入成了企业的包袱。

    “广告+分销+促销”,是本土企业惯用的三大法宝,但是不灵验的情况为什么越来越多了?

    实践者越来越相信,在品牌营销的时代,最重要的不是抢占终端货架,而是抢占消费者的“心理货架”,就像定位论的创造者里斯先生和特劳特先生所告诫的那样,要让自己成为消费者头脑中的产品阶梯中的第一(至少是之一),要找到独特的“定位”,否则将无人关注。但是,建立持久的品牌概念需要两个必要条件,定位只是其一,对“品牌定位”进行持续的、富有效率的表达、传播与沟通是同等重要的另外一个条件。在这两个条件中,一般认为前者更艰难、更能显示营销艺术,而后者相对简单,故很少被重视。尤其是长期以来,众多本土的实践者从惯熟的“广告+分销+促销”套路中尝到了甜头,自然不愿意在品牌沟通上去思考更多。

    “广告+分销+促销”:能替代消费者教育吗

    “广告+分销+促销”一直是本土企业惯用的三大法宝,自然有其道理。实践者多为实用主义:高密度的广告轰炸,不仅面向消费者广而告之,更能聚拢渠道商的精气神,吸引经销商打款、拿货、分销,此为“营销的推力”,所以很多企业在广告轰炸之前都要弄个招商会或订货会之类;产品到了终端,若广告的拉力达不到预期,还有促销这最后一招,如此之推拉结合,何愁迎不来市场旺销?

    但偏偏是不灵验的情况越来越多。最近的有点悲壮的五谷道场,笔者非常尊敬这个企业,并且一直相信他们一定会东山再起。五谷道场沿用了“广告+分销+促销”的市场运作方式:首先,请来当红的陈宝国担当代言人,在电视上、楼宇液晶上、公交车身上大势宣传“拒绝油炸、留住健康”;其次,鼓励经销商大面积分销;第三,铺货初期实施买赠方式的促销,力图进一步炒热市场。类似的方式,一般在市场启动期的前3个月销量都是增加的,有时增速还很快,因为渠道商用于铺货和库存的购买较多,而且由于促销影响或部分消费者的尝新购买,终端也会显得活跃。但这里面有假象,如果消费者的重复购买率不足,这种短期的繁荣会很快过去。只是很多企业往往忽视去研究终端的实际动销,以为市场启动成功,进而扩大分销范围和深度;当然也可能有另外一个原因,企业花费了大笔的广告费用,如果不进行大规模分销,不挖掘经销商回款,可能现金流会遭遇困难,于是被迫走上饮鸩止渴的道路,进一步扩大分销范围和分销深度。五谷道场遭遇了挫折,终端动销的不足,使得大规模铺货变成大规模库存,经销商不再持续进货,而巨大的前期市场投入成了企业的包袱。很多企业有过类似的情况,幸运的,死了一个产品,但还有机会另起炉灶;稍不幸的,甚至给企业带来灾难。

   五谷道场并非个案。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有些企业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而另外一些会失败?或大或小的影响因素可能会很多,但根本上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情况:其一,在基本同质化的产品竞争中,企业不需要改变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只需要告知消费者有个新品牌(但产品和竞争对手的现有产品基本没有差异),这种情况下,“广告+分销+促销”模式可能会成功,例如近两年的洗衣粉、洗发水、饮料行业,很多企业都惯用此套路;其二,企业提供的是一种新的产品或服务,将改变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消费者存在认知障碍,例如五谷道场需要改变人们食用油炸方便面的习惯,汇源果汁需要改变人们食用鲜果而不是果汁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花时间来引导消费者,而试图简单行事,以高空轰炸来代替消费者教育,失败往往难以避免。

    即便是同质化的产品,在如今这个“广告过度的时代”,“广告+分销+促销”模式即使有效,其效果和效率也会大打折扣。每个企业都采用同样的方式,只是在更大规模、程度、范围或频率上投入营销费用,还会有更好的结果吗?

    推广:影响消费者的认知

    我们需要如何消除消费者的认知障碍,改变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呢?美的的实践会给我们一些启示。2006年之前的农村市场,品牌电磁炉鲜有销量,美的研究市场之后认为,如果突破消费者的认知障碍,电磁炉可能在农村市场获得成功。消费者的认知障碍主要有两个:用电磁炉做什么?价格那么高,是否合算?针对这种消费状态,美的设计了“烧水对比实验”,在农村的集市上做频繁演示:用电磁炉和煤气罐同时烧水,然后计算烧同量水的成本,告诉消费者,只要使用到两三年“电磁炉价格+电费”的成本远低于“煤气费”。这种可感知的产品特征,解决了消费者认知障碍,农村市场被美的打开。在一个集市上成功后,总结成样本,让业务员指导经销商在更大范围的农村集市上展开活动。一年时间,仅福建的农村市场,电磁炉的 销售 收入就超过7000万。

    这就是“推广”的力量。针对消费者的认知障碍,将品牌或产品的价值以直接的方式传递给消费者或领袖消费者,让他们有切切实实的感知,对他们进行观念上的引导和教育,我们称之为“推广”。推广的方式多种多样,有面对面的人员交流,也有利用软新闻传播等。与广告和促销不同的是,推广强调对消费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重在引导和教育,改变消费者观念,而不是进行销售刺激。因为推广的直接影响范围通常较小,在市场启动的初期通常表现为效率不高,进展缓慢;但随着口碑的积累以及在消费者中的自然传播,中后期效率会以加速度增长,因此推广通常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是否善用“推广”,将对企业的营销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用友集团在2004年初推出“ERP普及风暴”计划,希望以1万元的低价格把ERP管理软件卖给4000多万家的小企业,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广告宣传活动。然而,消费者却无动于衷。众多小企业的购买障碍不是价格,而是不知道ERP软件在哪些地方能够帮助自己、是否真会带来方便。走了一年多的弯路,用友认识到失误,把营销努力转移到推广上,通过在全国20个中心城市建立“体验中心、沙盘学习 、样本用户一日游”等活动,让消费者现场感受ERP的价值,才打开小企业的细分市场。

    利用消费者的口碑传播,是加强推广效力的重要手段。

大部分消费者天然愿意向朋友、家人、同事等圈子里的人传播自己的见识或见闻,如果企业给了消费者一个很好的传播内容——“故事或说辞”,口碑传播的威力会有效提升推广的效果,例如美的电磁炉的成本计算方式,双汇冷却肉的“18道检验18道放心”等,更有利于消费者之间的推荐购买。以下两个案例的对比能让我们有更清晰的认识:

    达能运用一系列的推广方式把依云塑造成了高端矿泉水品牌,在依云镇建立水疗养中心,吸引领袖消费者前去旅游疗养,参观依云水源地的保护、生产过程的严谨,听依云水的由来传说,体验依云小镇的生活方式,这些领袖人群把这些体验、见闻和故事传播给自己的朋友、家人或同事,也把依云的品牌传递开来。依云到中国,也从未做过广告,依然运用推广的方式,把依云水的传奇故事通过来中国的外国人、去过法国的中国人传播给众多从未去过法国的中国人,吸引他们购买昂贵的依云水。

    相反的,本土的西藏5100也是优质的矿泉水,在2007年投入了较多的广告进行宣传,紧跟着依云进行铺货,也在和谐号的列车上做了促销,但却没有故事供人传播,消费者只记得5100这个数字,营销效果也自然不尽如人意。是我们西藏的水和阿尔卑斯山的水有区别吗?瑞士人的调侃告诉我们显然不是,“阿尔卑斯山的雨水流到依云变成了高品质矿泉水,流到日内瓦和洛桑却什么也不是”,关键是我们的营销策略需要改进。

    判别“消费拐点”:市场开发期与成长期的策略差异

    当然,同样是营销的一个手段,推广与广告、分销或促销并不是互斥的,在产品的不同的生命周期,应用不同的主打策略会产生更有利的效果。按照哈佛大学教授费农的理论,许多大获成功的产品都走过了同样的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市场开发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在市场开发期,新产品刚刚面市,在技术或产品概念上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检验,消费者需要有个感知并接受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以推广为主常常是更有效率的策略,在营销手段上要强调“重点渠道覆盖、点对点的低成本传播、说服式或体验式的影响消费者、完善产品和总结营销经验”。

    到了市场成长期,消费者逐渐接受了产品概念,需求开始加速上升,市场总体规模快速扩大,此时以广告和分销为主是更有效率的策略,在营销手段上要强调“全面覆盖、点对面的高效率传播、复制经验与快速扩大市场”。

    王老吉凉茶掀起的红色旋风是善用推广与广告、分销、促销结合的结果。凉茶原本是区域性消费的产品,传统上只在两广、福建和浙江的部分区域,人们有引用凉茶祛火的习惯。王老吉把自己定位成“预防上火”,并试图行销全国,面临的主要障碍就是改变消费者的认知,让人们接受“预防上火的饮料”而不是“祛火治病的中药”。围绕这个关键点,在市场推广期,王老吉首先选择在餐饮场所进行推广,重点选择火锅店、湘菜馆、川菜馆、烧烤店作为推广场所,派人做店内POP和人员推广,培养消费观念。到了成长期,转而利用中央电视台和主要区域市场的强势地方媒体进行广告传播,并在终端上辅以不断变化的促销活动,使王老吉在短期内迅速进入更多消费者的头脑。

    准确判别市场开发期和成长期是营销的艺术,是成功实施营销策略的关键,也是难点。在市场开发期和成长期之间,存在一个“消费拐点”。

在拐点之前是市场开发期,消费群体数量和产品销量都增长缓慢,此时善用“推广”是适宜的;在拐点之后是成长期,善用广告和分销更有利。判断拐点是否到来,最重要的是感知消费群体数量和销量的变化趋势,但不是企业总体销量的变化趋势,总体销量可能因为经销商铺货和备货的影响而产生假象。通常的做法,是建立一些终端样本点,跟踪这些样本点上的消费者数量变化,尤其是重复消费或推荐消费的数量变化。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辆中巴》
  家门口有一条汽车线路,是从小港口开往火车站的。不知是因为线路短,还是沿途人少的缘故,客运公司仅安排两辆中巴来回对开。开101的是一对夫妇,开102的也是一对夫妇。 
  坐车的大多是一些船民,由于他们长期在水上生活,因此一进城往往是一家老少。 
  101号的女主人很少让船民给孩子买票,即使是一对夫妇带几个孩子,她也像是熟视无睹似的,只要求船民买两张成人票。 
  有的船民过意不去,执意要给大点的孩子买票。她就笑着对船民的孩子说:"下次给带个小河蚌来,好吗?这次就让你免费坐车。" 
  102号的女主人恰恰相反。只要有带孩子的,大一点的要全票,小一点的也得买半票,她总是说,车是承包的,每月要向客运公司交多少多少钱,哪个月不交足,马上就干不下去了。 
  船员民们也理解,几个人就掏几张票的钱。因此,每次也都相安无事。不过,三个月后,门口的102号不见了,听说停开了。它应验了102号女主人话:马上就干不下去了,因为搭她的车的人很少。 
  点评:营销是不见硝烟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竞争者之间比拼的不仅仅是价格、质量和服务,还有营销哲学这样深层次的东西。102号的做法无可厚非,101号的做法似乎很傻,然而,最后却是"傻人"取得了成功,"精明的"反而做不下去了。再看看我们身边无数的"傻人自有傻福"、"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例子,其中的道理还用多说吗?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