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价值中国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中国企业进入全面竞争时代

    长江商学院曾鸣教授在他的着作《略胜一筹》中,把中国企业三十年来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80年代的主题是“寻租”,企业热衷于“好买卖”,优势往往体现在“拉关系、找资源”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官倒”盛行;90年代的标志是“一招鲜”,企业追逐的是“好项目”,优势往往表现在“项目眼光和广告促销”,这个阶段企业界的“点子公司”很流行,中央电视台“标王”很惹眼,可如今基本上销声匿迹;2000的千禧盛典,把人类带入了崭新的21世纪,企业经营进入“全面竞争”阶段,企业不能再仅仅局限于追逐“好买卖”或者“好项目”,而是要立足于成为“好企业”,才有参与全面竞争的机会和资格。

    曾鸣对“好企业”的四条标准:核心理念、战略眼光、系统管理和有效执行,受此启发,笔者结合自身的长期管理咨询从业经验和创业经营实践体会,进一步优化,并提出21世纪中国企业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使命导向、战略整合、系统管理和创新执行。当前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往往不缺乏核心理念而缺乏使命导向,不缺乏战略眼光而缺乏战略整合,不缺乏有效执行而缺乏创新执行,其后果是缺乏真正的组织能力,也就不具备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更无法参入无处不在的全面竞争。

    修炼组织能力应对全面竞争

    全面竞争的时代,当然只能凭借真正的组织能力去参与竞争。修炼组织能力的前提,是明确组织能力的核心源泉。笔者在前文提出的21世纪中国企业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实际上就是针对性界定的中国企业组织能力核心源泉。

    使命导向。企业使命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终极理由,表明企业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价值立场。使命往往是利润以外的价值诉求,具有利他和利社会的根本属性。因为有清晰的使命追求,企业和企业家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取持续发展和不懈努力的根本动力。基业常青的企业都有明确的使命宣示,并且都以此为导向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比如:迪斯尼“为人们提供快乐”;3M“致力于创造性地解决那些还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沃尔玛“让普通百姓也可以买得起有钱人消费的东西”。长期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中国企业,普遍缺乏明确的使命追求,也根本谈不上基于清晰的使命和宗旨,去建立愿景和目标,从而驱动企业的发展。

    战略整合。战略源于洞察,而洞察力来源于使命的指引。企业必须构建自身的战略愿景,并进一步澄清战略目标。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基于市场需求特性和自身资源状况,创造性设计商业模型,再深入规划竞争战略及行动计划。只有构建起清晰的战略框架,才能以前瞻性视野和开阔性思路,有的放矢地广泛寻求资源整合。

    系统管理。很显然,如果还习惯于依靠市场经济“序幕”阶段通常见效的“点子”或一招半式,不可能在“正剧”阶段取得成功。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成,从宏观到微观,依次包括文化、战略、流程、组织以及管理方法和工具体系,这几个层面一个都不能少,构建一个有序、高效、可执行并且可持续的管理系统。系统化管理意味着规范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具体一点讲,就是业务管理的流程化,人员管理的职业化。而且,系统化管理往往基于IT系统的普遍运用,实现高效和标准化。

    创新执行。上述三项基本原则,最后都必须真正落实到执行上。但这里有一个基本问题,不能仅仅是有效执行,因为如果方向错了,那么埋头执行得越“有效”,就可能错得越厉害,损失也就越大;如果一味地依照习惯了的思路和方法来执行,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那么曾经有效的执行也可能慢慢发生逆转,越来越低效,直至无效或负效。执行必须要取得对企业整体价值有实质贡献的绩效,中国企业员工中往往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习惯思维,认为只要我认真干了,那么就至少是“没有功劳也还有苦劳”,问题是“苦劳”往往只是无谓地消耗资源,却对企业价值增长缺乏贡献。所以,对于全面竞争时代的中国企业而言,尤其需要在全员上下,普遍建立创新观念,以不懈创新的思想指导有效的执行,才能不断改进,不断提升,实现卓越。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管仲病榻论相》
   管仲病重,齐桓公亲往探视。君臣就管仲之后择相之事,有一段对话,发人深省。桓公:“群臣之中谁可为相?”管仲:“知臣莫如君。”桓公:“易牙如何?”管仲“易牙烹其子讨好君主,没有人性。这种人不可接近。”桓公:“竖刁如何?”管仲:“竖刁阉割自己伺侯君主,不通人情。这种人不可亲近。”桓公:“开方如何?”管仲:“开方背弃自己的父母侍奉君主,不近人情。况且他本来是千乘之封的太子,能弃千乘之封,其欲望必然超过千乘。应当远离这种人,若重用必定乱国。”桓公:“鲍叔牙如何?”管仲:“鲍叔牙为人清廉纯正,是个真正的君子。但他对于善恶过于分明,一旦知道别人的过失,终身不忘,这是他的短处,不可为相。”桓公:“隰朋如何?”管仲:“隰朋对自己要求很高,能做到不耻下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哀怜同情;对于国政,不需要他管的他就不打听;对于事务,不需要他了解的,就不过问;别人有些小毛病,他能装作没看见。不得已的话,可择隰朋为相。”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