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商业价值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效率不仅仅在于速度,更在于可持续。

7月中旬,与3G门户总裁张向东等一干朋友参与环青海湖骑行。在海拔3200米的高原上,用4天时间骑行360多公里。虽然明知保障车随时在后备用,但对于我们这些平时运动较少,缺乏骑行经验的人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挑战的不仅仅是心理和体力,更在于技术与习惯。一如专业人士所言,长途骑行最大的挑战在于爬坡,而爬坡最大的挑战在于掌握骑行的节奏——也就是结合自身情况,对自行车的变速挡位之切换。

其实,人的本性都是追求“效率”的。而这种出自本能的“效率”往往意味着想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快速地做功,并达成目的。所以,我们这样的非专业人士骑车的时候大多不太习惯频繁换挡。即便是换挡,也喜欢选择较高的挡位,大有最好让脚上蹬一圈,轮子就跑三圈的劲头。

但是,这种“效率”心态在爬坡的时候最是害人。实际上,大多数人开始时并不习惯在爬坡的时候,随着坡度增加不断用更低挡位骑行,因为自己蹬车的节奏会被迫变化;而那种脚下蹬三圈,轮子才走一圈的感觉也的确很不给力。

然而,每日 的骑行是一个长达近百公里的旅程,不善用随时调节挡位来保持节奏的骑行者,往往一两个大坡之后呼吸就乱了,体力透支,在后面的平路甚至下坡时也难以坚持。之前骑得再快,一停车总会被超越。

作为深刻体会此教训的骑行者,当我精疲力尽坐在保障车中的时候,胡乱联想起不少企业家朋友之前对如何做企业的探讨。其实做企业也未尝不是如此——有时候自以为关键的“效率问题”,其实是个最害人的魔障。

在整个中国的效率文化中,一向重视短期的作用而往往忽视长期的效果。我们习惯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简单的方式去实现一个短期的目标,但是其代价往往是资源和能力的透支,进而造成前进速度的不可持续,以及长期目标的迷失和错位。

比如“只争朝夕”这样的词汇,一直是很多创业者和企业家心中的潜台词。但是,这种对速度和效率的渴望往往造成企业在产品、销售等某些环节的过度聚焦,而对制度、文化、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忽视。因为后者往往是一种长期效率的体现,而它们需要在较低的“挡位”才能建立起来并发展壮大。

与此同时,“效率”往往被等同于对速度的追求,而速度由于是相对的,所以极易成为影响企业发展节奏的陷阱。当年TCL收购汤姆逊的失败,如今李宁换标遭遇的挫折,都是有抱负的企业在发展顺境的时候,对“上坡的难度”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导致企业发展的节奏被打乱,资源被消耗。为了前进的速度,却在中途就耗尽了能量。

其实,长途骑行给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在于,效率不仅仅在于速度,更在于可持续,在于不停车。掌握好前进的节奏,善于使用不同的挡位,甚至有意识地把效率降下来一些,才能够保证整个旅途的速度和效率。而想用最简单的方式、用最快速的做功来直达目的地,往往会遭遇欲速则不达的结果。

就像一位骑行者所说的:“最有效率的骑行,就是不精疲力尽的骑行。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坡还有多长。”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改变》
一只乌鸦在飞行的途中碰到回家的鸽子。鸽子问:你要飞到哪?乌鸦说:其实我不想走,但大家都嫌我的叫声不好,所以我想离开。鸽子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声音,飞到哪都不会受欢迎的。

境界思维:如果你希望一切都能变得更加美好,就从改变自己开始。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