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产生于“经过验证的能产生 绩效 的那套管理思想”(科特)。文化的本质和它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共享的价值,而价值的表现就是经济绩效。
没有绩效,企业就无法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领导者就会被股东、政府、员工和消费者怀疑,被遗弃、罢免或者被驱逐。2003年到2007年,国家审计署将加大绩效审计力度,在绩效审计上的投入要占到50%,可以看出无绩效文化已经难以得到企业的认可。
我们把企业绩效看做企业文化建设的认知起点和期望起点,也把绩效看作是文化变革执行的结果,同时也是企业竞争战略成效的验证。
梳理绩效轨迹的要点为:
企业成长历史(成功和失败);
经营绩效变化;
管理模式与管理思想的沿革。
三条梳理的线路是并行的,必须进行缜密的相关性分析,从中理出一条暗含的(或者断断续续的)但又是很顽强的文化脉络。有一点必须找到,那就是这个组织的创始初衷,很多的管理思想都源于初衷,很多管理导向的混乱也正是根于“初衷”的迷失,初衷是文化的根源。
随机读管理故事:《选择》
你开着一辆车。
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
你经过一个车站。
有三个人正在焦急的等公共汽车。
一个是快要临死的老人,他需要马上去医院
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你做梦都想报答他。
还有一个女人/男人,她/他是你做梦都想嫁/娶的人,也许错过就没有了。
但你的车只能再坐下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对你性格的测试,因为每一个回答都有他自己的原因。
老人快要死了,你首先应该先救他。
你也想让那个医生上车,因为他救过你,这是个好机会报答他。
还有就是你的梦中情人。错过了这个机会。你可能永远不能遇到一个让你这么心动的人了。
在200个应征者中,只有一个人被雇佣了,他并没有解释他的理由,他只是说了以下的话:'给医生车钥匙,让他带着老人去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我的梦中情人一起等公车!'
小哲理:
是否是因为我们从未想过要放弃我们手中已经拥有的优势(车钥匙)?
有时,如果我们能放弃一些我们的固执,狭隘,和一些优势的话,我们可能会得到更多。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