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4日    36氪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上周二,我在帕罗奥多(Palo Alto)的米其林餐厅 Bistro Elan 和一个朋友一起吃晚餐。后来我去找 YC 联合创始人 Paul Graham 和 Jessica Livingston 时,他显得极为轻松,估计是因为把日常业务交付给 Sam Altman 管理的原因。我们一起聊了一会儿,然后又回到餐厅。那天晚上,我意识到自己还没有浏览过 Paul 的博客,于是决定花点儿时间研究下,通常他的博客长且十分有料。“注定要走向死亡还是能够持续生存” 这篇文章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不仅让我深思。

  他在博客中写道,“如果公司能够持续生存,我们可以讨论下他们雄心勃勃准备做的新东西。如果公司注定要走向死亡,我们可能需要讨论下该怎么拯救它。” 如果用达尔文的方式来考虑创业公司和它的生命周期。就像他圈出的那样,“与其太迟问它会走向死亡还是能够持续生存, 不如早点儿开始问。”

  我可能会重新给自己提问题:为什么我们要终结在极度绝对的事物上?

  从个人经验来讲,当初创公司和创始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错误的东西上,事情就开始变得特别严峻。

  你只是个人需要一个产品或服务,但在市场上却难觅其踪迹,因此决定为此做点儿什么。有些人称之为 “挠痒痒”。你对这个想法异常热衷,也会将其付诸实践。你看到市场契机,决定追逐它,即使原因并不是个人化的。

  以上三个也被称为创业契机。有时在你挠痒痒的过程中,事物本质和市场契机会变得越来越清晰。有时候思虑周全,却不知为何就失败了。

  这不是最终原因,但感谢上帝,起码这些原因不会包括某种废话,比如 “我不想再为别人打工了”。相信我,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为某个人工作,除非我们是 Richard Branson 或 Mark Zuckerberg。再说了,要是你的创业公司没成功,又有人雇你,最终你还是为某人工作。

  你创造产品,把它变成公司的动机希望最终可以挣钱。有些人很自然地去做这些,有些人则决定加快进程。你也许听过 “时间就是金钱” 这句老话,所以你投资自己的时间。或者你可以用钱(融资)来买时间(也就是加速),在快车道加速,从而让你的产品构想正式进入产品生产阶段,那生意就飞速发展了。

  不幸地是,现下高科技产业公司都对融资和估值这些太过迷恋。如果你最终不能做成生意,那估值再高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你不能从生意或产品中赚得真金白银,那这些金钱数额又有什么意义呢?

  公司没有专注在正确事物上,反而为估值和融资金额庆祝。做生意需要快速增长或者在短时间内获利。从另一方面来说,你未来应该获利,公司也应该存在毛利率。公司越早进入盈利状态,它就越能控制自己的命运。换句话说,如果你确实是个企业,一个企业(而不是一个项目),你至少可以避开 “注定走向死亡” 的状态。

  当失去绝对真心喜爱的东西后,我吸取了教训。当然,这还包括了将近 25年 观察世界级企业家所获得的经验。

  所以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公司?你需要通过夯实基础。比如你的产品到底有多棒,人们是否会为此买单,最重要的是,会有多少人为此买单?最终一个生意的真正价值是你真正赚到的真金白银,而不是一些你必须从投资者或竞争对手中获得的估值随机数。

  我们拿 Uber 来举例好了!暂时忘记其 510 亿美金的估值。如果 Uber 今天离开市场,估计得有上百万人抱怨并缅怀它。换句话说,Uber 就是一个上百万人会打开他们钱包的产品。我曾 Uber 的这些天才们打过交道,没有人会谈论他们一千亿的估值。反而很少有人相信这个说法。

  Airbnb 联合创始人 Brian Chesky 曾经说过很多次,他在很长时间内不能找到一个支持他想法的人。现在就算他做成了,我记得公司还在为取得媒体关注挣扎,除了我曾经的旧报道。我们相信协作消费,不论是 Brian ,Joe Gebbia 还是 Nathan Blecharczyk 都未曾讨论过估值这没意义的事情。估值是生意做得好的一个外在表现,就像你的旅行暂时休憩地。当你发现它的政治性以及不寻常,我几乎可以确定当 Airbnb 离开后,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集体抱怨声,这些声音响亮到致使我们头顶的神灵在沉睡中都会颤动。

  我挑选 Uber 和 Airbnb 作为例子,是因为他们也是陷入对硅谷独角兽公司和估值无意义迷恋的孩子们。但是大多数人忘记他们是外行,在互联网领域获得如此规模,却无法与 Facebook 或 Google 媲美。仅看估值,并把它作为成功的标杆,是在玩火自焚。

  关于把估值与建立伟大公司对立起来的想法也会带来泪水,这会把公司从存在风险的 “走向死亡” 立马推向” 很快灭亡”。每个创始人都需要记住的是,最终他们想要公司茁壮成长而并非只是存活的话,就不要依赖于融资,这也是唯一能保证公司持续发展的密钥。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