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交广 企业管理 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在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当天,国家粮食局将首次在全国广大粮食干部职工中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但该倡议却引来的评论却是褒贬不一。

不少人质疑这场活动的目的,认为这不过是一场秀。笔者也赞同这种观点,“禁食一天”就是一场大秀,一场可以让全民参与的秀,但如果这场秀的目的是好的,我们为什么要去排斥?笔者还认为这不应当是节约粮食的“手段”。但在生活中必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费,虽然目前节约没有成为每个公民的习惯,但因为活动的开展和炒作,它能够被关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胜利。

15日,国家粮食局官方网站挂出公告称:“国家粮食局向全国粮食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发起倡议,倡导同志们在今年的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自愿参加0时至24时的‘纪念世界粮食日、饥饿24小时’的饥饿体验活动。请广大粮食干部职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自愿选择参加。”

公告一出,这种新鲜的纪念方式迅速引起社会关注。截至昨日下午3时许,新浪微博上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微博已达11万余条,湖南省粮食局局长和成都市粮食局局长通过媒体公开表示响应倡议,要“亲自饿一天”。

一粒米需要花费7斤四两水,珍惜粮食是美德!

世界粮食日就一天,可我们每日 都需要粮食,节粮就是积累福德!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吃饭永远是个大问题。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中,大量耕地资源、淡水资源被吞噬,农村劳动力多向城市转移,“谁来种地”,“中国人如何吃饭”的疑问,或许并非盛世危言。

在此背景下,国家粮食局在世界粮食日这一天,在全国广大粮食干部职工中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目的是通过体验饥饿行动,引起社会公众对“粮食”安全的重视,以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一方面,引起了社会对粮食安全的关注。中国有着接近14亿的人口,吃饭又成了百姓最基本的需求,保证老百姓有饭吃,不挨饿是最低层的保证。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和人民富裕了,但是我们的发展还是不平衡的,中西部地区贫穷落后的地区还有很多,处在温饱线和贫困线以下的地区还有很多。在这样子的国情下,我们可以通过体验饥饿行动来引起社会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关注。

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形成节约粮食的意识。变革 开放三十多年来,通过农业经营方式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支撑,中国的农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要看到,当前我们的国家的公民对于粮食还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社会上浪费粮食现象之严重也有目共睹。

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指出,从公务消费到私人消费,请客铺张之风、奢靡浪费之风屡禁不止。点菜时唯恐点得不够失了面子,吃东西就怕不合胃口,尽可能地多拿多要。可部分时候,一桌菜没动几筷子就被弃之不吃,餐馆里堆满剩饭剩菜的泔水一桶桶往外倒。每年浪费的粮食足足能够再养活2亿人!通过体验行动,可以起到很到的警示作用,促进粮食节约意识的形成。

但是,世界粮食日饥饿体验活动也遭到一系列的质疑,有人说,这是在作秀,以此来获得社会的关注,这样子的行动没有太大的意义。体验饥饿,为的是让大家明白粮食的“金贵”,增强节约粮食意识。从这个层面看,无论是有人怀疑这是一场作秀,还是质疑禁食24小时实际意义究竟有多大,至少提倡“节约粮食”是一件好事,它让粮食问题再次进入了公众视野。普通百姓可以吃饱了不管不顾,政府职能部门却不能不有“杞人之忧”。24小时的饥饿体验自然不会带来太大的饥饿感,但是,它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际意义。

粮食安全不仅仅关乎温饱。挨饿事小,警示事大。节约粮食的观念还远远没有深入人心,仅让粮食局长体验饥饿还远远不够,更应形成“全民体验”。我们每一个人,确实需要经历一些“饿得慌”的警示式体验,将节俭内化为行动,从而珍惜每一粒粮食,乃至于合力消除饥饿和贫困。

官员带头“饿肚子”,体验老一辈们的“苦日子”,我们先不管他们是不是真心实意,但他们这样的做法至少让我们将粮食问题摆在了议事日程上,迸发了我们对饥饿人口、粮食浪费问题、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和行动,这样的体验,本身就有着比“秀”更重要的意义。至于到底是不是在作秀,我们根本不需要去“刨根问底儿”,毕竟官员们“饥饿体验”并不伤害老百姓的任何利益,伤害的只是他们的“肚子”,更不用说这个“体验”的好处了。

谭老师认为,国家粮食总局之所以倡导“饥饿体验”,是想通过“饿其体肤”的方式来达到“有所思”的目的。现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节约意识却淡泊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杂交水稻的不断优化,大部分农民的粮仓里就没有缺过“货”,城里人更是“吃得起饭”.

对于80、90、00这些新时代出生的人来说,更是没有体验过吃不上饭的滋味儿。所有这些人对于饥饿的体会,更多的是电视上看到、书本上读到而已,没有这样的饥饿经历,当然领会不到“粒粒皆辛苦”的精髓,自然也不会有节约的意思。

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公益广告里面就有这样一个画面:一对父女在饭店吃饭,点了一大桌子菜,小孩看着眼前的大桌子菜闹着说不喜欢吃,父亲又叫来服务员点菜。试问,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如何吃得完这么多菜?这样的浪费何其可耻?更让人心痛的是,这样的情景不是个例而是不少中国人的真实写照。

谭小芳老师指出,如今的中国,经济是跟上来了,节约意识却没跟上发展的脚步。在这样的背景下,“饥饿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官员带头,群众效仿,让更多的人形成“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的意识。当人们慢慢了解和熟悉之后,节约的习惯可能随之就养成了。笔者认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禁食”的活动,大家应该尝试做得更多,在作秀之余,将节约习惯化才是最终的出路。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