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中国管理传播网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我一向认为中国房地产的需求一定可以持续几十年,道理很简单,几十年计划体制欠的住房帐需要几代人才能还清的,而城市化背景下中国人口庞大的需求放在那儿,房价上涨,这是自然的,但强大的需求就必然导致泡沫?未必!

    所以,我对易宪容,谢国忠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高喊“泡沫”,一向也没有太多感觉。我觉得他们可能把事情复杂化了。看看现实中有多少人还在为房子奋斗,又有多少人在举全家之力来买一套房子,就知道个人购买力并不能说明多少问题。我在摩托罗拉做战略经理的时候,就知道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把一年的工资存起来,省吃简用,而要去买一部五千多元的时尚手机,那时怎么没有人说什么手机“泡沫”?

    为什么?因为公司的竞争力在那儿放着,支撑中国手机行业的,是那些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以及渐渐赶上来的本土手机公司,竞争如此激烈,泡沫从那里来?

    有些事很刺激我,一些房地产管理峰会自卖自夸大卖楼盘。我身边一位朋友在北京买了一套屋子,那是号称所谓的“恒温恒湿的高科技”住宅,可是没入住地板就被漏水泡成小船,号称精装的房子到处毛病百出,号称高科技却宽带都开通不了,开发这样住宅的公司拥有什么竞争力?

    当我们在媒体上,看到最优美的词句不是在文学作品中,而是在房地产广告。当我们发现富豪最多的,公司老总出身最丰富的,是在地产界。从官员,学者,到律师,广告人,甚至记者,作家,导演,尽有尽有。当我们发现最优秀的企业,钱多了最想进的就是房地产,前面有联想,美的,雅戈尔,后来又在传华为。

    更刺激我的,是我在中央台做节目,有幸碰到一位以制造概念著称的地产企业家,他的几个项目比时装还前卫,我对他抱有极高的尊敬。所以很认真的求教:“先生最近在读那些书,有没有可以推荐给我?”没想到他的回答是,我已经十年不读什么管理书了,碰到什么问题了,就想想老家农民是如何种地如何防止小偷的。而他做的房子,却在号称要带领中国人一步进入信息化!

    这种现实说明什么?有句话说得好,站在月亮看地球,才知道地球是什么样。就中国房地产谈房地产,我觉得争论半天也说不出什么。我们以美国房地产行业一百多年的变迁,以美国最大的五家房地产公司的成长历程,对比一下中国的房地产现状吧。

    从美国房地产看中国:优秀公司与行业泡沫永远不会同居

    从这种角度,我们得到的事实与数据是:美国房地产在最近二十年的平均投资回报率是11.9%,而美国所有产业平均投资回报率是11.7%。在最近二十年,美国最大的五家房地产企业,在全国住宅市场的份额从5%上升到15%。

    而以美国最大的住宅公司普特(Pulte)公司为例,普特公司连续保持了五十多年的持续赢利,并且业务延伸到阿根廷、墨西哥、波多黎各。但普特公司自己说,五十多年来,它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一个始终不变的理念上,这就是:永远把客户放到最重要的地位,以客户为中心,在最合适的地方建最好的房子。

    在这一理念下,普特公司在两个方面做到了行业领先:一是以客户细分为支撑的精细化运营,被美国《商业周刊》盛赞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50家公司”。

二是以并购和战略结盟为基础进行的战略扩张大见成效,成为美国“活跃长者”(activeadult)住宅市场的领导者。

    这些事实与数据说明了什么?我觉得,这些数据告诉我们,首先美国房地产行业并不是一个暴利行业,而是一个平均利润行业。其次,当一个行业回归平均回报行业的时候,大公司就容易形成。最后,只要一个行业所提供的产品是商品,而不是社会公共品,这个行业就将遵循基本的市场规则:企业的成败将主要由企业竞争能力决定,而不是外在资源或地位。那怕是房地产这样特殊的行业,最终也会发展到与彩电、冰箱一样充分竞争的地步。我们从美国的地产市场看到了,土地的稀缺并不必然导致住宅产业的非市场化。

    如果这些结论成立的话,那么,我们把中国房地产公司放到这种背景下去看,就会很自然地对中国房地产的现状与未来有一个清晰的判断。

    所以,我的建议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是否存在泡沫?应当从需求或供给这些外在因素,转移到房地产公司的内在能力角度上来。需求的极度旺盛并不注定产生泡沫,比如在菜市场上今年白菜由于虫灾,当然会导致菜价上涨,但明天大量菜农的涌进,自然就会导致平均价格的产生。泡沫在一个行业要出现,必须有外在的非经济因素的加入,比如互联网时期风险资本的大量炒作,比如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中土地与资金要素的非市场化运作。

    我们要记住一点,优秀卓越的公司与行业泡沫永远都不会住在一个屋檐下。所有出现泡沫的行业,都发生在这一行业的企业经营能力很差,而利润很高上。比如互联网泡沫是不是这样?比如香港的房地产泡沫是不是这样?甚至亚洲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金融体系的问题,背后的真相却是以日本和韩国为首的东亚企业,做大做强的背后是一系列金元政治交易与资源垄断的结果。否则,你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大宇,现代,NEC,三菱这样的巨无霸,为什么在过去的七八年间,会长陷亏损泥泽而难以自拔?

    当中国的福布斯富豪那么多来自于房地产,当顺驰这样的房地产企业可以玩现金流游戏“大赌大赢”,三年就做到一百亿。当绝大多数房地产公司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地价上涨,而不是经营能力,那你如何评价这个行业是不是存在泡沫?

    事实上,这样的泡沫曾经在中国若干行业上演过,比如家电业在长虹发起价格战之前,其实就是个泡沫行业。如计算机在联想建立起自主品牌与渠道帝国之前,也基本上是一个泡沫行业。只不过由于这些行业的充分竞争,化解了行业泡沫。

    而现在,一方面是由于房地产土地资源的不足够市场化,以及需求的急度膨胀,另一方面是房地产企业的普遍无能或低能,或者是有能力的房地产公司也在房价攀升中,被表面繁荣“收卖”而导致能力退化。这两个方面加在一起,将会发生什么?

    房地产真正的泡沫在那里?把自己委身于未来,才能彻底治愈“奇迹综合症”

    一个行业的兴盛,基础在于这个行业中企业能力的提升,而企业能力的提升,又在于市场竞争导致的淘汰,没有这种因果关系,这个行业就是一个虚假的繁荣。当市场力量本身不能化解市场的虚假繁荣,那么这个行业也就离崩溃不远了。

    这种时候怎么办?一旦我们面对的是行业普遍性的能力衰退时,唯一的选择就是打掉虚假繁荣。

任何一个伟大的企业都是由经历磨难与行业低迷炼成的。我建议那些当红的房地产企业,好好研究一下行业的常青树万科,不要在意万科的现在,而要在意万科的过去。在十年前,房地产也经历过宏观调控,也经历过房地产泡沫,那时的万科选择的是什么?那时的曾经不可一世的房地产大佬,今天又在那里?

    十多年前,万科选择是在城乡结合部造房子。当年的城乡结合部,是没有人去“寻租”,去拉关系搞地皮的地段,那是一个比较接近市场充分竞争的地段。这在这样的地段,万科建立起优质的产品与强大的万科品牌。相比之下,请问,我们目前的房地产公司正在往那里使劲?所以,当地产商在喊土地稀缺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他们在喊,能够拿地就赚钱的地段在哪里?如果多有一点企业象当年万科一样,土地问题早就不是今天这种讨论方式了!

    问题是,谁应当对这种现状负责?我们很容易把责任推到政府身上,是政府对土地要素的控制方式,是银行对资金要素的经营方式,导致了一大批房地产“侏儒明星”的产生。但做为一个管理专家,我建议房地产企业不要这么看问题,什么叫战略?什么叫有战略的公司?所谓战略就是你能够按照未来趋势,而不是按照现在的既得利益去经营公司。

    当然,你可以说那眼前怎么办?问得好呀,我想反问,现在有几个房地产公司是活不下去了?那些真正活不下去的企业,都是好大喜功的“奇迹综合症”患者,似乎不创造奇迹,三年不成为亿万富翁就是失败!

    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我建议房地产企业在讨论行业泡沫的时候,应当从微观出发,从自己出发,从未来出发。请我们的房地产公司敢于面对这样的现实吧:如果许多城市,比如是象北京上海杭州这些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中,企业的利润至少有60-80%是“虚假”的――是由于地价上涨而不是由于竞争能力提供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问问自己,你的利润与你的能力相当吗?

    有时候,正确地提出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本身更重要。房地产公司在今天最基本的问题,就是问自己:未来支撑房地产企业做强做大的要素是什么?如果支撑要素不是目前支撑我们赚钱的要素,我们怎么办?这样一问,你就懂真正的泡沫其实并不在行业,真正的泡沫其实就在我们那些房地产老总的内心,在于我们不顾做企业的基本逻辑,却又在利益的勾引下急剧放大的心态!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习惯》
乞丐到小王家乞讨,他给十块,第二天乞丐又去,又给十块,持续两年。一天只给五块,乞丐:以前给十块,怎么现在给五块?小王:我结婚了。乞丐一巴掌打过去:妈的,你竟拿我的钱去养你老婆?

启示:当提供免费服务让客户成为一种习惯,这种服务就不再是优势,而是劣势。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