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09日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首先,「借贷记账法」是「复式记账法」的一种(复式记账法包括借贷、增减、收付三种记账方法),复式记账法与单式记账法相比,不仅记账思路清晰,还自带校验平衡,把这种校验平衡精神剥离出来,在其他的数据整理上一样好用,特别是在支付系统平衡校验上,那是特别好用。

借贷记账法的借贷必相等,有借必有贷的精神,在一借一贷中,将同一笔业务同时计入两个发生科目,从而衍生而出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把复杂的经济逻辑,通过简单的数字+简写文字科目的方式,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我个人看来,会计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这个借贷记账方法了。

与之相比,银行的单边记账法虽然减少了一定的流程和人工,但是校验这一块后期需要大量的系统和人力投入,有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感觉。。

同时借贷记账法能在复式记账法中独树一帜广为流传,还因为借贷记账法比收付记账法多了一套科目体系,收付记账法关注现金流入流出,而借贷记账法的科目则涵盖了不涉及现金流的固定资产折旧、区别于无形资产摊销、税收核算等与利润息息相关但不涉及当期现金流入流出的科目,并且能够合理的计算与解释费用的发生与支付全过程,能够定向归集并且合理预计。

借贷记账法最精华的部分在我个人看来一是双边记账,即同一笔业务记两个科目,通过一借一贷一正一反自动生成校验关系,即2=1+1,由此衍生出多个科目之间的等式关系,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随之可以倒推出公式的多个演进体,如生产成本、所得税计算等等,从而把经济活动分解成三条简单的脉络:资产、负债、利润,围绕这三条轴线通过数字加减和科目摘要,讲述商业活动的内在逻辑。

其二是校验平衡逻辑,既然有公式,就得两边相等。2-1=0那是不对的,就要找差错啊。都不用动脑筋就可以发现错误了哎,比单边账找起来容易太多啊。

同理,在很多内部账平台账设置的时候,一样可以运用这样的逻辑处理,让系统同时从两个/多个库中取数,只要有公式,就可以生成校验表,让系统根据预设公式验正平衡关系,从而确定系统是正常运行无误的。

其三是自带数据清洗分析逻辑。大家都知道报表每月报,年报最重要。在年报清账找差错的过程中,就能检讨出诸如原材料涨价需要转生产线、员工成本过高需要海外扩张这样的战略转型来。

再大的战略转型都不是哪个伟人拍脑袋想出来的,是根据原经验加上预判得来的。而预判需要数据积累,需要洗掉冗余数据,形成趋势模型,所以借贷记账法通过简明的方式沉淀和积累有效数据的内涵真是门未雨绸缪的艺术。

可以说,现在的大数据分析中,很多实际在用的数据降噪逻辑和借贷记账法的内涵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抽样、取样,双组/多组数据验证结论的过程。

至于借贷记账法涉及的科目体系有多么开放兼容,就不多说了,简直比万能接口还万能。所有科目都可以设很多很多级哎,只要你想记,就没有不能记的事儿!

当然我本人是不赞成把账做成备忘录的,那太糟蹋这门艺术了。并且记成流水账,相当于把无效数据与有效数据混杂,就起不到原本记账法内含的数据清洗效果了。

最有意思的是借贷记账法还同时兼容了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微观可以看到一笔钱的来龙去脉,可以看一项费用的全年变化;宏观可以看一个行业的兴衰成败,甚至一个家族、一个国家的出生成长。

这样的方法不只可以用在记账上,还可以用在我们自己的职业规划健康管理甚至情绪管理上,通过设定指标、记录数值、定期比对的方法,来统计项目体一段时期的变化,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采取一定措施致力于某一/多个数值的改善,从而起到对项目体整体数值改善的结果。

这么想想,互联网运营/产品的KPI设置,绩效考核是不是都和借贷记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阿氏实验》
半个世纪以前,心理学家所罗门·阿氏有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并且从此后不断被人们效仿。

这个实验由8个人来共同完成。实验者请这8个随意选择的实验对象,集中在同一个房间里,然后向他们展示一张划有四条垂直线段的卡片,并要求每个实验对象依次分辨出,右边的三根线段中,哪一根线段与第一根线段长度相同。

其实,在8个测试对象中有7名在实验之前已经被安排串通好,他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右边那根线段与第一根等长。但实际上,他们的选择是错误的。而最后一名实验对象就要面临这样的抉择;是苟同于其他7个人的选择,宣布他明知是错误的结果,还是提出与众人不同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几组试验,有3∕4的人都至少一次放弃了正确的答案去选择了大多数人选择的错误结论。

管理故事哲理

德国哲学家弗兰德里克·尼采发现:人们更愿意相信被别人认定的事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众心理。人们在对一件事物做判断时,往往会受外界的影响。而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抵御这种随他性的能力,从而进行独立思考。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