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3日    银行家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编者按:2013年即将走过,综观这一年,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国内金融市场化进程加速,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渗透,将体制外的新兴角色带入当前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中,已使得金融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模式和边界发生变化,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中央也明确表态,金融将成为经济改革突破的重点领域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值此之际,《银行家》杂志联合先锋金融于2013年11月16日共同主办召开“金融的未来”2013年中国银行家秋季论坛,论坛由本刊主编王松奇主持,并邀请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名誉所长夏斌,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以及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为嘉宾进行主题演讲,与来自金融界人士以及企业界的高管分享经验,共谋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金融业在稳健经营与创新发展中求平衡,到今天我们看到我国的银行业不但安然度过了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国内经济运行下行的考验,中国金融没有因为危机而趋于保守,反而通过不断的创新,提升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风险抵御能力以及影响力得到了极大提高。除了传统的金融机构外,互联网金融、第三方理财、民营金融的兴起,丰富了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本次论坛的的主讲嘉宾都是一路见证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浪潮,正是在这一代人的努力下,中国的金融业才会呈现出今天这样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中国金融的未来之路并不平坦。中国金融将呈现出怎样的面貌,金融业发展取向如何?都是本次论坛主要涉及的内容,各位发言嘉宾都将围绕这几个主题展开深入、透彻的论道。本刊特摘登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吴晓灵:落实三中全会决定的期待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最大的亮点是党中央提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全方位推进体制改革,而这些改革由经济体制改革来牵引,以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和监督作为保障。

金融体制改革的内容一共分为三段文字,我看到了这三段文字背后的六个期待。

第一个期待,期待我们能够把金融活动作为居民财产的运用权加以尊重。经济体制改革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三中全会决定中说,“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产权同样不可侵犯”。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和核心,在三中全会当中能够这样明确地提出同等的保护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这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我们总把金融看的很神秘,觉得需要监管当局来掌控。但是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金融,金融活动是居民财产权利的运用,财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金融活动实际上就是居民货币财产的出借或者是投资,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尊重居民的财产运用权。

第二个期待,期待能够明确政府与居民在金融活动中的责任,让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金融活动除了财产运用的属性之外,它还有一定的外部性。为了要把这个金融活动的外部性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政府在其中会发挥一定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当一个活动只是涉及到少数人利益的时候,是可以通过诉讼和私人秩序来维护的。但是当一个活动涉及到了众多的社会公众的时候,就需要有监管权力的介入,以减少社会协调的成本,来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因而,我们的政府在金融活动当中应该对居民个人的财产运用给予尊重。当他只是用自己的财产进行金融活动的时候,应该给他以自由,但是如果他的金融活动涉及到了市场其他主体的权益,有可能会侵犯他人利益的时候,政府需要介入。政府的责任应该是制定明晰的规则,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来进行涉及其他主体的金融活动。

第三个期待,期待能够合理地划分监管的边界,成就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三中全会的“决定”有两个地方提到了多层次,一个是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另一个是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的层次和产品。除了资本市场以外,还有更多的金融活动也是多层次的。作为监管来说,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由监管直接介入呢?我想并不是这样的。对于少数人的市场活动,我们应该给予更大的自主权,通过行业自律来完成。而对于一些涉及到大额的投资人,他们能够自己识别和控制风险的,也应该在制定规则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律地来管理。而涉及到社会公众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活动,应该由金融监管当局来监管。这样的话,就可以形成多层次的金融活动。现如今风生水起的互联网金融已经搅动了金融的大局,我们对它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我想现在在互联网金融上比较受大家关注的P2P和众筹应该是属于少数个人之间的直接融资行为。对于这样的直接融资,我们应该给它以更多的自由。但是这种小额的涉及少数人自己财产运用的融资活动,我们的法律是有监管边界的。如果是出借的话是20万元、30个人的边界,如果是众筹的话是200份的筹集份额。这些边界我们应该遵守,在边界之内应该给大家以自由。在监管当中能够很好地控制风险的最关键的一点,应该是明确各类金融产品的法律性质和风险的承担者。我们国家到现在为止,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好,最大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政府对于金融活动承担了过多的责任。隐含的刚性兑付、极端厌恶风险,几乎是监管当局的底线。如果是这样一种理念的话,金融就无法发展。因为金融活动本身就是在经营信用,就是在经营风险,关键的问题是要把这个经营活动的责任弄清楚,法律关系弄清楚,所以我期望我们能够合理地划分监管的边界,成就多层次的金融市场。而这里最主要的就是法律关系和风险责任的承担,如果没有明确的法律关系,没有明确的风险责任承担,最终所有的东西最后都会被扭曲,都不可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第四个期待,期待着能够实行功能监管,完善监管协调机制。“决定”中写到“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在金融业各业涉足于综合经营的大格局之下,不建立功能监管的理念,是难以理清法律关系和风险承担责任的。因而,实行功能监管,大势所趋。实行功能监管机制,除了顺应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综合经营外,还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挑战。面对互联网的冲击,传统的金融功能是否会消失呢?我认为不会。商业银行创造信用货币,证券公司搭起股票、债券直接融资的平台,保险公司用大数法则来实现少数人出现风险的补偿,信托类公司用专家的管理经验替第三方理财,这些本质的金融功能都不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综合经营而消失。改变的只是我们在信息搜集和信息处理方面的方式,改变的是我们的经营理念,而功能是不会改变的。因而,在新的综合经营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之下,实现功能监管是适应当前竞争形势的最好方法。

第五个期待,期待着按外部性大小,划分中央与地方监管事权和风险处置责任。“决定”中写到“要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这么大的一个中国应该建立双重金融监管体制,“一行三会”的监管体系和地方金融监管局,它们的职责划分应该是凡是不涉及小公众钱的金融活动,都可以归到地方金融监管局去监管,而如果是吸收广大的公众和小投资人钱的,就归“一行三会”去管。搞第三方理财,募集的对象是公众或者是人数众多的,应该“一行三会”管,除此之外都应该放权给地方金融监管局。“决定”中还提出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支付体系、法律环境、公司治理、会计准则、信用环境、反洗钱以及由金融监管、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和投资者保护制度组成的金融安全网等。其实围绕着金融活动,还会有很多的服务业,也有很多的不涉及资金运用的信息中介平台。涉及到全国系统性的基础设施,要由中央来建。但是有些中介服务的东西,应该可以到地方上去做。所以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支出责任和财权划分的过程中,对于金融权的划分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大的方向上控制住,防止出现区域性和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而小的方面放活,让地方经济更有活力。否则的话,我们只在财政权上放权,而在金融权上不放权的话,地方经济也难以搞活。

第六个期待,期待着完善企业破产制度,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给竞争失败者重生的机会,减少金融机构的风险积累。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没有永生的企业,在结构调整过程当中,必然会有一些企业倒下。但是一个企业倒闭了,并不意味着它的所有资源都不可以用了。在市场竞争过程当中,允许一些企业破产,实际上就是给在竞争当中失败的企业一个了结过去债务的机会,给它所占用的资源一个重整的机会。个人破产制度如果建立的话,会对那些在经营中失败的人,在他的个人物质消费方面给以限制,但是对过去的债务会给一个了结,我想这是在市场经济当中一个人性化的处理办法。而只有对竞争失败的企业或个人能够通过合法途径进行债务的了结,银行才能把不良债权在财务上核销掉。银行那么多的风险准备金,其实就是在为经营信用和经营风险的过程中可能出现风险的一种准备,只有那些失败的企业能够通过正常的程序退出舞台,银行的不良资产才能通过拨备和核销消化掉,也才能够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积累,风险逐渐释放,才能保证是一个健康的金融实体。

夏斌: 探析金融的改革与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公布公告的时候,市场上感觉内容有点少。可是15日晚上公布的“改革决定”却是内容很多、力度很大,涉及15个领域60条。比如金融第12条只讲了三段,第一段从对内开放角度讲,第二段从对外开放讲,第三段讲调控监管体系。对内角度,讲到民营银行、政策性银行改革、多层次股权融资、规范债券市场问题,讲到巨灾保险、普惠金融、金融产品创新等。在第二段对外开放里讲汇率、利率、跨境人民币流动、收益率曲线问题等等。第三段讲监管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双重监管等等。

我想重点讲一下,如何有效落实“改革决定”,谈三点意见。

第一,对市场已经形成基本共识的改革措施,要抓紧推出。中央决定出来了,政府各有关部门都应该对照中央提出的改革思路和方向,好好梳理一下本部门应该改革的内容,对已经形成共识的,就赶紧推方案,不要再等到五年规划的最后一两年再推。

第二,对于需要几个部门配套改革的,要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要对其形成工作压力、时间压力。因为现在的问题是有些部门工作效率太低,要会签,要讨论。比如利率市场化是很早就开始讨论的,利率市场化涉及到要分阶段实施,涉及到利率竞争后银行破产的问题,内容很多,自然要有关部门的配合。在这方面,我的建议是要提高效率。(1)各部门会签要有时限,不能无限制拖下去。要求有关部门会签文件,比如国务院规定必须在15个工作日给答复,不准不回答,不准拖拖拉拉。(2)若会签意见不一致的,不准马上送国务院,部长级干部必须当面磋商,当面磋商不一致的,把会签的意见和部长磋商意见报国务院,讲出为什么不同意的理由。(3)然后国务院找第三方专家学者,对会签不一致的意见进行评估,上报国务院。这样一是提高效率,二是加强责任心,三是时间长了,有些部门老是有不同意见,国务院领导同志心中就有数了。有人说这是利益绑定,但我不认为这是利益绑定,只要机制到位,部门的利益挡不住改革的大潮。

第三,对于需要改革的中长期问题,有些问题还在动态发展中间,有些问题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调研。对这些问题,要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思想。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大的原则定了,但是改革的问题很复杂,而问题又是动态的,这是需要搞调研,仍要摸着石头过河。比如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里没有明确提人民币国际化),其实利率、汇率、资本项下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这四项内容同时都在过程中,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市场在这方面关注的并不多,但我恰恰认为人民银行在这几年的改革中间,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亮点。我们从货币互换就可以看出来,人民币和欧元、英镑、日元以及一系列国家货币都可以互换了,只剩下美元了。刚开始是从解决危机中的流动性问题开始,发展到有计划的扩展互换的国家,扩展互换的规模,延长互换的时间,实际上慢慢已在人民币国际化了。对利率、汇率、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四类改革的进程和次序,不能简单划得清清楚楚,而是交叉进行的是一个交叉过程。这是我们研究问题中需要注意的。但是又毕竟仍然在过程之中,所以对这类问题,需要顶层设计,又需要去摸石头,好好探索,多做调研。

对于互联网金融,我简单谈几点。

首先,坚决支持。互联网金融有利于提高融资效率,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支持小微企业,方方面面都是好事,应坚决支持。

其次,如何监管。不管是民间直接搞放贷还是通过中介机构搞放贷,首先要统计一下放贷规模。如果多了,该如何监管?另外,如果第三方支付机构有沉淀资金,这个沉淀资金是什么性质,沉淀在哪里,沉淀在银行账户上还是工商企业账上,有没有需要监管的风险?

最后,对宏观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什么影响?如果有存贷行为,而且是连续的一系列行为,而互联网金融公司又不是存款机构,不需交存款准备金,现有的货币供应量的形成机制就要打折扣了,中央银行M1、M2很多数据就不能作为经验数据了。同时,对这部分贷款规模要不要控制?这部分贷款对利率形成机制会形成什么冲击和影响?我认为我们在大力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同时,对中央宏观调控监管来说是个挑战,要抓紧时间找到应对措施。

朱海斌:互联网金融要在新技术新理念下做好风险管控

11月11日,中国的单日网上交易实现350亿元的零售额。350亿是什么概念?这超出了美国最大的两个消费日——黑色星期五和网上消费日的零售额总和。从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来看,电子商务于中国在过去短短十几年之内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与此同时,350亿单日交易的数字后反映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根据阿里巴巴统计的数字,在11日当天,一共产生了1.7亿笔交易、1.5亿个包裹,据说华为为了支持当天的交易动用了4万个服务器。相比下,美国奥巴马医改启动首日,几百万人登录后,花了几亿美元搞的一个网上系统马上就垮了。所以,11月11日350亿背后不仅反映了电子商务巨大的潜力,而且也反映了我们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一个侧面。

关于互联网金融,我想分两个方面讲。

第一方面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优势和发展趋势。毫无疑问,互联网金融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之内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这是大势所趋。从概念上来说,互联网金融可以定义成互联网技术和理念与金融活动之间的一种结合,它不仅包括互联网公司从事一些金融活动,也包括一些金融企业怎么样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同传统的金融服务渠道相比,互联网金融有三个非常明显的优势。

第一个是技术优势。互联网技术发展对于降低金融活动的成本有积极的作用,最直接的例子是金融业务的网络化,像网上银行、网上券商,通过互联网的新兴技术,把它做得更便利更有效。根据美国有关机构的研究显示,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每笔业务的平均成本仅仅相当于传统模式下的大约10%左右。全球第一家网上银行1995年才开始出现,中国第一个网上银行是1997年由招商银行推出的。到2012年,我国网银客户已达到6亿多人。由于技术支持和成本降低之后,出现一个新的业务——第三方支付业务。第三方支付在2005年由支付宝开始做,至今已达到13万亿元的规模。同美国或者其他发达国家来比,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速度是毫不逊色的。

第二个是信息优势。金融活动实质上是金融中介,把资金提供方和资金需要方撮合起来。金融领域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存款方和贷款方之间信息不对称,银行可以提供对借款人信贷资质的审核和贷款设计(如对抵押品的要求)。我们最近几年政府一直鼓励支持,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的一件事是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虽然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要求银行执行“两个不低于”的准则,但实际上效果并不显著,小微企业仍然抱怨融资难的问题。对于传统银行来说,它们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在搜集个人和小微企业数据方面有巨大的优势,因此我认为小微金融是推动互联网金融最值得期待的一个领域。金融学有一个理论叫长尾现象,即金融服务20%的客户创造了80%的收入,而剩下的80%的客户可能是互联网金融大发展的一个可能领域。比如阿里小贷,它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海量客户的消费和信贷方面的数据,这可以有助于建立动态的违约模型。对于那些规模很小的借款方,没有抵押或者没有传统方法进行资信分析,这种模型非常重要。它可以提供信息方面的优势,有助于提供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这是互联网金融在未来非常值得期待的一件事情,也是中国推广普惠金融成为可能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第三个是经营理念优势。互联网企业强调更多的开放、平等或者协作,P2P、C2C、众筹都起源于互联网经营模式。我们可以称之为互联网平台模式在金融中的运用。从这方面看,三中全会中提到要建设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体系,鼓励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毫无疑问在这方面提供一个新的平台、新的思路以及新的理念。

第二个方面是互联网金融有其优势,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把这一可能转化为现实,我们需要解决那些问题呢?我想强调四个方面。

首先是技术层面。从技术角度看,互联网金融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包括成本方面、资信方面的优势。但是,互联网金融需要解决便利和安全同时兼顾的问题。互联网金融吸引客户最主要的一点是它的便利性,如手机支付。但在维持便利性的同时,如何解决身份识别,保证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这是我们发展互联网金融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相对较小的一个问题。

其次是在信息处理方面。刚才提到互联网金融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互联网公司,如百度、微信,它们有巨大的用户群,也有天量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不仅仅包含我们金融业务需要的财务信息,也包括很多不太相关的信息。如何在金融业务中使用这些信息,需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如何判断数据的可信度,甄别和提炼数据背后的不同信息。第二个是在这些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如何运用统计方法或者建立信贷模型对信贷风险进行预测。此外,以历史数据和模型为基础的信贷分析是否能经受市场的考验,也有待观察。

第三个是互联网企业需要培育金融理念。互联网企业开放、平等、协作的理念毫无疑问会对传统银行带来冲击。但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如何把互联网的理念和金融理念结合起来。互联网企业更强调开放和动态,如果我们看全球的互联网企业的话,几乎每十年都看到新一轮的行业龙头更新替代。但从金融行业来看,我们会看到更多传统百年老店,金融行业的基因在于风险控制。一个典型的银行家会在一个大晴天带一把雨伞。如果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如何适应金融的心态,如何建立风险控制体系,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最后是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互联网金融最近几年发展非常快,一个原因在于监管当局某种程度上的“纵容”。互联网金融目前处于无门槛、无标准、无监管的“三无”状态。这种状况是否能长期存在,我个人觉得很大程度是有疑问的。一旦这个市场真正做大,比如像过去几年的理财产品或信托产品,监管的态度和措施肯定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于监管环境可能会出现的变化必须有所准备。如果将互联网金融纳入传统银行同样的监管框架,如同样的资本金要求、流动性要求、拨备要求的话,它是否还能有足够的优势冲击传统银行呢?

郭田勇:银行业的未来将“兵分两路”

我们银行业研究中心在2013年上半年发了一个银行业研究报告,在这个报告里面我们对银行业未来面临的挑战做了四个方面的论述。未来影响银行业发展的四大因素,我们总结为新型城镇化、利率市场化、投资多元化和金融合理化。综合来看,我想谈谈未来银行业发展可能呈现出的一种“兵分两路”的新格局。

过去这些年银行业的盈利主要得益于资产规模增长速度非常快,每年放贷款增加量非常大。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大概是40万亿元,截至2013年9月底,已经达到了140万亿元,不到七年时间增加了100万亿元。当然这主要是依靠各家银行不断的投放贷款所形成的,投放贷款的结果也形成了银行业的高盈利。在金融危机以后,银行业面临的资本压力非常大。包括现在一些城商行由于国内IPO没有开闸,跑到香港上市。从未来发展来看,迫切需要银行业转型。目前银行业盈利这么高,但很多外资机构并不看好中国商业银行,纷纷抛售银行股。第一,有一部分外资机构担心未来不良资产反弹压力比较大。第二,银行利润非常高,但是补充资本金的压力非常大,股东们分不到钱。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利率市场化提出要求“加快推进”,以前是“积极推进”。我想这个“加快”跟“积极”相比,在措施上可能更加有力一些,同时要放开民营银行的准入。其实这对银行业的压力非常大。我以前曾经提出一个理论,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降低银行业准入门槛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大家可以想像,如果利率不是市场化的,维持3%左右利差的话,我们降低银行业准入门槛,银行业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资金黑洞。如果说我们进行利率市场化,而不降低银行业准入门槛的话,这样会出现利差不降反升的情况,国际经验也验证了确实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未来我们的改革要齐头并进地来推动,一方面利率市场化要推,同时银行业准入也要搞。

未来银行业如何转型,利率放开了,银行数量会不断增多,未来竞争会急剧加剧。我判断,未来银行业发展可能会呈现“兵分两路”的情况。从美国银行业进程借鉴来看,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出现了像花旗、摩根大通这些大银行,也出现了以富国银行为代表,众多社区银行为依托的商业银行。我判断中国也会呈现出相似的情况。有一批大银行做大型企业,做高端客户,朝上走。另外还有一批商业银行重点挖小微,挖三农,挖社区,朝下走。我想这样的话,会呈现兵分两路的情况,可能使得我们整个银行体系更加具有弹性,更加具有竞争力。

另外,在做中小微的过程可能又呈现出兵分两路的情况。第一路是大行做小微,第二路是小行做小微。大行做小微和小行做小微是有差异的。大行做小微,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这方面要做好。大的商业银行要做好小微,它要控制成本,做商圈、做批量,成百上千家企业同时做,比如民生银行,这样其样本数会大量增加,就会存在一个违约概率的问题。需要从整体上就有控制风险的手段。此外,大批量的小微企很多是相似的,比如做某一条街的小商铺,所有客户的贷款协议都一样,成本大幅降低。所以说大行做小微要朝这个方向。大行做小微要在注意风险控制和成本控制的同时充分利用其网络平台、电子化平台的优势,真正把服务效率提高。比如富国银行,富国银行做小微,三分之二以上的业务是采取电子化审批,因为它后台支撑系统非常强,它集中处理的能力非常强,把成本降下来,同时也把效率提高。

小行做小微,其优势在于关系性的融资服务,把服务深挖,扎根乡土,跟社区跟周边形成一种紧密的联系。我们国内一些城商行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它搞社区银行甚至把社区里面的老太太作为其临时雇员,帮助去了解客户的软信息。做小微的关键是怎么样克服信息不对称,小行做小微就是要抓住软信息,依靠人脉关系。这样在控制违约风险的同时金融产品销售能力也会大大增强。美国社区银行产品交叉销售能力非常强,因为他跟周围的人非常熟。小行做小微,银行业准入门槛要降低,更多的民营银行进入,是它们很重要的出路。

关于互联网金融,关于大数据,我想与大行做小微是异曲同工的,大行做小微一下子搞一大片客户,在这个过程中的数据分析、筛选,都是通过数据来更全面地描述客户的情况。我们商业银行一定要善于借鉴互联网金融的最新成果,能够为我所用,这在大行做小微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积极的吸收和利用互联网金融最新成果。无论是互联网企业做金融,像阿里巴巴、百度,还是商业银行搞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我认为二者最终会殊途同归,因为大家都能够通过各自的手段,带来未来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我们要鼓励它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一定要回归到金融业的属性上来。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体现在什么地方?只要它是在做渠道业务,不涉及到金融业务,是没有问题的。比如通过基金公司销售产品,这时就只是一种渠道,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的确出现了一些隐含风险,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监管套利的。如果监管做得好,对互联网企业来说是一种保护。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忙碌的农夫》
有一个农夫一早起来,告诉妻子说要去耕田,当他走到40号田地时,却发现耕耘机没有油了;原本打算立刻要去加油的,突然想到家里的三四只猪还没有喂,于是转回家去;经过仓库时,望见旁边有几条马铃薯,他想起马铃薯可能正在发芽,于是又走到马铃薯田去;路途中经过木材堆,又记起家中需要一些柴火;正当要去取柴的时候,看见了一只生病的鸡躺在地上……这样来来回回跑了几趟,这个农夫从早上一直到太阳落山,油也没加,猪也没喂,田也没耕……很显然,最后他什么事也没有做好。
点评:
做好目标设定、计划和预算是执行的基础。做好时间管理是提升执行效率的保障。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