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中国营销传播网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战术一词来源于战争,是指打败敌人都制胜手段,泛指后在商战中用此称呼由来已久,确切的来说是指公司或者企业的盈利模式或者 营销 模式,这种模板化的方法一般具有可复制的效果,可以迅速放大使企业在几年之内迅速崛起,营销战术约等于营销技巧,促销方式,也等于营销手段,运营方法,战术在商战运用时一般都有策划与执行两个层面,想要以小博大或者以弱击强,就必须要2者精通,知其形,也知其意,能说明也能贯彻,有了这样两个基点,营销战术才能在商战上得以体现,现在很多起步型企业往往急功近利,急于壮大自身力量,刻意强调营销模式的变数,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今时之消费环境亦非昔日消费环境,消费理性化比例逐年上升,想要通过一种战术迅速崛起,就必须要有相关的资源去支持,内功不练,苛求成效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

    某企业求教:为何我公司没有适合的营销模式?

    笔者以三个月为一个周期进行分析

    一问用过几种模式?

    答曰9种,都不适合。

    二问人员组合变化如何?

    答曰:团队不稳定

    三问产品前景如何

    答曰:前景极大,现在市场反应不明朗

    四问市场回款如何?

    答曰:基本持平,无明显增长

    笔者告诉他,百招百解,快招无解,没有那一种战术会立竿见影,都需要实践来完善和修正,只所以形成今日之局面,完全是折腾的结果,3个月9种模式,平均10天换一种模式,团队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执行,频繁的变更营销模式反应的就是管理层的不自信,员工自然会感到困惑和恐慌,没有安全感。

    团队中新人立不住,老员工的工作已经固化,热情得不到展现,怠工和消极是必然,产品理论潜力越大,实际在市场的阻力也就越大,新产品总要给市场预热的时间,怎么可能和快消品,休闲食品一样,一入市就人尽皆知,所以不是模式不行而是心态不行。

    问者依旧迷茫,又问营销战术百花齐放,可借鉴可参看的太多太多,如何去区分哪一种才是适合企业自身的战术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其实也很博大,很多知名学者都曾有过论述,笔者也听过很多“营销高手”对于战术的理解,因为入眼点不同,造成理解性也是不同,从产品角度入手的把战术聚焦在需求的合理对接上,从管理入手的把战术聚焦在对团队的苛求上,从企业入手的把战术聚集在造势和形象......而对于想小投入高产出的经营者而言,张景权先生认为其实要做的不是这些,而是”短兵战术”当然也必须是短兵战术,因为实力弱,所以耗不起嘛!

    什么是短兵战术呢?

    就是快速,直接,有效的战术!

    短兵战术有什么特点呢?

    这种战术可以通过内部资源的整合,在企业投入成本基本不增加的基础上,达成 销售 预期

    达到销售目标,这就是短兵战术的特点。

    这种战术如何运用将是关键所在,笔者认为首先起步型企业不完善是必然的,不要过于强求改变,发现和整合企业的优势,使其进一步发挥威力才是关键所在,除此之外要使战术运用成功还必须要满足三个规则条件

    1、建立规则

    建立一套游戏规则,布局者才能随心所欲的排兵布阵,新规则,新状态,新文化,新要求,建立适合企业的游戏规则将是战术实施的第一要素

    2、利用规则

    善于利用规则的管理者,才是战术使用的高手,这个世界的支撑就是规则,要认识规则也要学会利用规则因为规则无处不在,所以利用规则排名第二

    3、使用规则

    建立了规则,要能够使用规则或者驾驭规则,你要知道驾驭规则的人都是人杰,而人杰的第一条就是遵守规则,假如规则的制定和破坏都不具备应有的杀伤力,这样的规则起不到任何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成为战术实施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会使用规则才是战术实施的核心重点。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