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中制在线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在过去四分之一世纪中,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与影响与日俱增。尤其是,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飞跃式发展,令举世瞩目。Made in China,即“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市场上司空见惯的产地标签,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业已初步奠定。
    转型在即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崛起,有一系列的成因,包括政策、环境、时机等。首先,经过1980年代的渐进变革 与探索,中国经济终于走上了一条市场化的正确发展轨道,低效率的计划经济制度和传统国有企业渐趋衰落,私有企业和混和经济体篷勃成长。市场竞争与利润刺激了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由纺织、玩具和家电,到化工、钢铁和机器与设备制造,中国已开始进入了全面的工业化时代。
    其次,中国发展制造业具备自身竞争优势, 其中最明显的是劳工成本优势。虽然随着生产率的稳步改善,中国制造业工人工资相应在逐年提高,但平均工资水平还是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中国制造业平均工资按美元计算仅是美国和日本的二十分之一,是韩国的十分之一。
    第三,与日本、韩国等东亚经济体在工业化时期的情形不同,中国是一个大陆型大国,有广阔的国内内需市场,能够较长期地支撑制造业的高速扩张和大规模化发展。
    最后,中国变革 开放初期,适逢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与韩国经济开始转型,劳工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国大陆很自然地成为了东亚新型工业化经济体生产外包来料加工的重要基地,中国今天之所以成为玩具,成衣与家电生产王国,与东亚新型工业化经济体近十余年来的对华直接投资、产业转移、与生产外包密切相关。
    中国制造业的惊人进步,既增长了中国人的自信,又引起了国际上非理性的恐惧。但是事实上,中国制造业已开始面临着日益尖锐的挑战,对其前景不可盲目乐观。
    中国制造业迄今以低端劳工密集型为主,中国制造的产品主要还是处在全球供应链的低附加值部分,技术水平和边际利润很低,所谓中高类“技术产品”只占全部出口的40%,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5%-30%左右。作为堂堂制造业大国,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实在是寥若晨星。对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导致了国际原油和初级产品价格的飙升,使中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大量制成品尤其是纺织品的出口刺激了欧美保护主义情绪的不断高涨,使中国首当其冲,成为欧美反倾销与其他贸易制裁的主要靶子;工业高排放造成了中国空气和水资源的严重污染,正在酝酿着一个深重的环境危机。
    尤其不容忽视的是印度的迅速崛起。无论是劳工成本,内需市场,还是接收容纳跨国公司生产外包的能力,印度皆和中国不相伯仲。印度几乎具备了中国过去二十余年间发展制造业的所有优势,甚至——至少在西方人眼中——还有一些中国没有的有利条件,比如法治,自由媒体和英文的普及等。可以说印度对中国制造业构成了最大的竞争威胁。
    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过去二十余年低成本薄利润的传统制造业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如果中国制造业不能尽快转型,它的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有可能制约中国整体经济未来的发展。   美国往事
    所谓转型,就是实现由底端制造为主提升到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从而提高资本回报率和国际竞争力。为完成这一转型,需要技术进步和创新,投资知识产权或IP(intellectual property),包括专利,商标,版权,与商业秘密等。
    实际上,IP的拥有量多少是区分“制造”与“创造”的最主要标志。一个国家拥有的IP太少,其产业或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就只能扮演一个初级加工的角色。即外国企业拥有品牌,拥有带专利的技术和设计,而中国企业从他们手中获得外包订单,从事简单的来料加工,组合装配,等等,提供低端的生产服务,从中取得微薄毛利,但大部分的利润回报则由外国企业取得。这种专司加工制造的做法在中国这样一个低收入国家工业化初期,是有积极作用的。最显著的贡献是增加了劳工密集型制造业就业机会,减少了贫困人口。但如上所述,从长远而言,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国际竞争的压力将或迟或早迫使中国放弃传统的制造业,而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欧洲美国曾经走过了这样一段路,日本曾经走过了这样一条路,台湾地区韩国也已经走过了这样一条路。
    这些国家或地区转型的过程都历经痛苦,但最终结果都颇成功。其中,美国的经验可能最有戏剧性但也可能最有启发性。美国在1900年左右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最大最强的制造业中心。从男人的刮胡刀、家庭洗碗机、收音机,到化工、钢铁,到汽车、船舶、飞机,几乎所有机器加工制成品无不在美国制造,无不带有“Made in USA”的标签。这一趋势延续了二十世纪中的大半个世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十五年间达到了巅峰。但随着日本,以及韩国、台湾地区的工业化,美国在许多制造业领域渐渐失去了竞争力,先后失去了纺织,钢铁、造船、家电等美国曾首先开创或长期领先的领域。先是在消费品,然后是在机械和电气设备,“Made in USA”的标签逐年减少,美国制造业似乎风光不再,渐趋衰落。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不少有影响的美国CEO、记者、国会议员和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都变得很悲观。但美国经济其实正在静悄悄地发生又一次革命。以电脑、软件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与通讯技术(ICT)异军突起,深刻地改变了美国经济结构,彻底刷新了美国经济面貌,使美国经济再展雄风,成为全球经济不容争辩的领袖。
    美国经济的演变主要是一个由制造到不断创造的故事。或者说,是熊彼特式的“破坏性的创造”过程。除了电脑软件、医药、飞机和好莱坞的电影, 如今人们找不到太多带有“Made in USA”的产品。 但是,没有人怀疑在那些带有“中国制造”或 “墨西哥制造”的产品中大多数包含着“美国创造”的内涵。中国或墨西哥的工人靠的是体力,美国人靠的是脑力。中国或墨西哥工人贡献的是汗水,美国人贡献的是灵感。制造和创造在中文中只有一字之差,他们的内涵和效果却有根本不同。
    大象无形
    中国现在认识到要走均衡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一个由有形的“中国制造”到无形的“中国创造”之根本性演变。为了顺利地成功地实现这一转型,中国需要特别关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本。在普及中等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理工科世界级研究型大学。目前中国每年培养60万理工科大学毕业生,已为全球之冠,为中国产业升级换代奠定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中国应当继续不懈地发展理工科教育,培养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科学技术人才。
    第二,鼓励研发(R&D),推动科技创新。目前, 中国官方和企业的研发投资严重不足,占全球研发投资总额尚不到2%,远低于中国GDP占全球GDP的比重。没有持续的大量的R&D投资,中国的IP拥有量就无法增加,从制造到创造的跳跃也就无法实现。
    第三,保护IP,发展资本市场。教育和研发的投资固然重要,但他们并不能自动地转化成为科技创新和IP的开发与累积。为了获得教育和研发的高经济回报,中国应当引进一个有效的创新激励制度。数百年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史,尤其是美国的经验证明,市场自由竞争所带来的利润和财富是刺激人类冒险和创新活动的最强大的最持久的激励因素。但这个推动创新的强大市场竞争机制还必须有两个重要附加条件予以保障,即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与司法体系,和能够为企业家募集创业风险资本并为支持企业不断成长而提供后续融资的资本市场。
  中国的制造业目前业已面临尖锐挑战。低成本低毛利的传统低端制造业模式难以为继。但是,近二十年业已建立的雄厚工业基础,丰富的人才资源,中国文化中固有的冒风险和创业精神,为中国从低端制造业到高价值创造性的经济领域过渡提供了有利条件。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型,IP是关键。中国要依靠市场自由竞争,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机遇,大力发展教育,增加研发,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发展资本市场,刺激创新和创业,从而迅速缩小与美国、日本、欧洲以及韩国、台湾仔高科技产业的差距,不断提高中国的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实现跳蛙式发展。中国不应当只满足于“传统制造业大国”的称号。中国有潜力成为一个可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掌拥巨大IP资产并富有强大的持续的创造力的国家。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一块石头的两种结局》
同是一块石头,一半做成了佛,一半做成了台阶。一天,台阶不服气的问佛:"我们本是一块石头,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而去朝拜你呢?"佛说:"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经历了千刀万割。人生也是如此,经得起打磨,耐得住寂寞,负得起责任,担得起使命!如此种种人生 才会有价值!!人生只有敢于经历才会有收获!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