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 《发展转型与技术创新》《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产业链的构建与整合》 提供专业企业内训,政府培训。 13439064501 陈老师
  2023年07月07日    中国数字能源家 李俊峰     
推荐学习: 百战归来,再看房地产 ;世界顶尖名校纽约大学地产学院、风马牛地产学院重磅推出。 项目专注于中国地产全产业链模式创新和细分领域前沿实战,汇聚中美两国最强师资,融入中国地产顶级圈层。 冯仑先生担任班级导师,王石、潘石屹、Sam Chandan等超过30位中美两国最具代表性的地产经营者、践行者和经济学者联袂授课。《未来之路——中国地产经营者国际课程》>>

亚布力论坛

近日,亚布力论坛创新年会在山西成功举办。


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下的ESG生态体系建构”环节,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发表主题演讲。


李俊峰以中国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出发,分享了对企业实践ESG的建议。

1.jpg

01

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是企业做好ESG的基础

王石说,一个企业要先活下去,然后活得好一点、久一点。企业家要经常讲“长期主义”,它和ESG是什么关系?企业能够活下去、活得好、活得久,就是要求企业做到了可持续的发展才有做ESG的健康基础。


二十大报告在谈到绿色发展时用了8个字:“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之所以将“增长”放在最后,其实并不意味着它最不重要,恰恰相反,在任何时期“增长”都是重要的基础,国家如此,做企业亦是如此。国家实现现代化需要增长,人民生活幸福水平的提高需要增长,这就是企业必须实现可持续增长的生态环境,抑或是社会对企业的需求。


一个企业要为社会提供服务、创造就业、税收以及GDP,这些都需要靠增长来实现完成。所以,企业做ESG的第一条就是要有可持续的发展和增长。

1.jpg

02

ESG经常·犯的错误

① 企业减碳还不迫切


我国制定的双碳的目标是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仅仅覆盖到电力行业,因此企业减碳的问题还不迫切。但是,大家应该注意到两个事实:


一是,最近大家都在关注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已经“三堂会审”,成为欧盟的法律制度,它将会对出口到欧盟的每一项产品标定碳排放标签,追溯碳排放足迹,虽然离正式开征税收还有一段时间,但是他们从2024年就开始要求这些企业要报告经过核定认证的碳足迹。


二是,最近结束的G7领袖梦的广岛峰会联合声明提出“所有的缔约方都要在2025年前碳达峰、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都是要求不断的提高减排的力度,并希望所有国家都要做好提高力度的准备,因此企业在减排问题上要考虑国际国内形势,考虑到出口竞争力问题,减碳也是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② 新技术高科技要不要重视ESG,特别是减碳


很多人认为,高科技就是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排放。其实非常需要将高科技、数字化发展与ESG联系起来思考,特别是减碳。


比如一些机构估计,5G系统全部建成所需消耗的用电量,相当于4个上海市的用电量,也就是8000多亿千瓦时的用电量。


如果要实现6G,则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5-10倍,也就是4万亿千瓦时或者8万亿千瓦时的用电量。


但是,数字化的目的是为传统的行业和技术赋能,发展是为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所有增长都是为了人类健康发展,而不是相反。


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都是如此。高科技、数字化企业的ESG一定要注意,人类不能发展一种技术走向自己的反面,而是从一开始设计这些技术、服务和产品的时候,就要想到如何让它们的生命周期温室气体的近零排放。


③ 双碳目标只是ESG中的“E”


许多企业,将实现双碳目标作为履行企业环境责任的任务。其实不然!


碳达峰与碳中和是一场经济和社会的系统性变革,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企业做好ESG,必须把实现双碳目标全面贯穿到履行ESG责任的全过程。


从履行环境责任的角度,任何企业都需做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行动方案,为实现双碳目标作贡献。


公司治理的角度,也要为企业自身实现碳中和和推动产业链实现碳中和做出制度安排,以及企业都要成为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的践行者。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改变》
一只乌鸦在飞行的途中碰到回家的鸽子。鸽子问:你要飞到哪?乌鸦说:其实我不想走,但大家都嫌我的叫声不好,所以我想离开。鸽子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声音,飞到哪都不会受欢迎的。

境界思维:如果你希望一切都能变得更加美好,就从改变自己开始。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李俊峰观点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