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胡作华 中华工商时报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以前是小企业“贷款难”,现在是银行业“难贷款”——在摆脱以往“成分论”、“规模论”的束缚,实现银行“愿意贷”之后,如何科学放贷、大规模发展已成为小企业金融服务面临的棘手问题。

  在小企业金融服务大省浙江,感到“难贷款”的银行不在少数。一位业内人士说,由于小企业信息难收集,以往银行调查企业经营情况需要动用“人海战术”,使用侧面打听、“内线”摸底等贷前调查“十八般武艺”,这种信贷模式要实现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批量、大规模发展显然是很困难的。

  浙江之惑

  今年7月9日, 北京 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在杭州宣布,组建全国首个“小企业金融研究基地”,共同推动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市场推广。从1993年组建至今,浙江泰隆商业银行90%以上的客户都是个体工商户、失地农民,累计扶持了8万多家小企业。

  浙江的银行业群体中,既有像泰隆商业银行这样专注于小企业服务的城市商业银行,也有实行“大小(企业)并举”信贷政策的大型国有银行,基本形成了分工有序的小企业金融服务格局。到今年6月末,浙江银行业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9449.75亿元,占全国小企业贷款的14.78%;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34.2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62个百分点。

  虽然成绩“耀眼”,但浙江也有自身的困惑。由于小企业数量众多,全省各地有统计的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就达200多万户,在银行服务覆盖率方面反映出来的数据仍难以让人满意。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应宜逊前不久带队到浙江嘉善县作了调研。2009年末嘉善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有贷款余额的企业账户中,属于规模以上企业的账户1649个,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户均拥有账户1.7个,属于规模以下企业的账户291个,仅相当于全县小企业总数的7.22%,属于个体工商户的账户1445个,相当于全县个体经营户总数的4.34%。

  “相关比例在很多县、市都差不多。”应宜逊感叹说,小企业大片信贷空白服务区的存在,显示当前银行业的服务缺位程度仍然很高。

  “瓶颈”何在

  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拥有较好基础,其推出的很多产品及 营销 理念在全国都是领先的,然而制约其进一步做大规模的“瓶颈”在哪里?

  浙江银监局分析认为,制约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的传统因素主要是两项:一是小 企业财务 制度不健全,真实经营信息不透明的问题非常突出,而且民营企业过多参与民间融资行为,也成了银行消之不去的隐忧;二是银行业小企业金融服务技术发展跟不上业务需要,如风险评估技术尚不成熟,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缺乏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的数据基础等。

  浙江银监局局长杨小苹说,在原先的粗放信贷经营模式下,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和银行业服务技术滞后的问题可以通过一些“笨功夫”加以克服,比如银行通过财务报表等常规途径了解不到小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就通过水、电、税等信息“侧面”了解企业情况,这种信息采集途径往往是非正式的、非常规的私人关系渠道。

  “但是上述信息采集方式需要耗费银行大量的 人力资源 ,且可获取的信息也比较零星。”杨小苹说,这种信息搜集方式及高成本,在小规模经营和粗放式经营模式下尚可勉强为之,但要实行批发式、集约化经营就捉襟见肘了。在这种情况下,小企业信息采集的整合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即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统一采集信息,提供给银行等部门共享。

  目前的问题在于,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整合工作有的还没开始,有的刚起步,企业信用环境机制建设极不健全。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