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钟言 中国经济时报      
推荐学习: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教授任首席导师。韩教授在宏观经济分析、西方经济学、金融以及产业经济趋势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今天将带领同学们领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的变革方 清大EMBA总裁实战课程,欢迎聆听>>
       国有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中,由于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发生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一定偏离,即财务风险。按理说,风险与收益相伴而生,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对正常的财务风险本也勿须大惊小怪。但在国有企业财务结构中久存不息的“四高”现象,却不能不令人警惕。

    “一高”负债率。从总体上看,国有企业负债率还是持续降低的,由1998年的64.26%下降到2003年的59.24%;但从局部和个体看,高负债现象并未缓解。据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消息,2005年上半年,169家中央企业中净资产同比增长不足1%或下降的有69家,资本积累严重不足;过度负债的有52家,不少企业流动比率不足国际警戒标准(200%)。有的企业资产负债率达80%以上,还有的甚至超过100%。一旦市场销售缩减,很难靠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维持资金运转。

    “二高”债权。合理的债权可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获得资本收益。而违规的、过高的或盲目的债权则容易形成坏账,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有的企业违反《贷款通则》的相关规定,违法对外拆借,直接导致经济损失1亿元。有的企业应收账款占用资金问题严重,2005年上半年中央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占用资金1.42万亿元,占流动资金的36%。在全部中央企业中,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流动资金比重超过50%的有37家。

    “三高”不良资产率。根据中央企业清产核资的结果,2004年,181家企业申报处理各类资产损失共3177.8亿元,占资产总额的4.2%,占净资产的9.9%。其中,按原制度清查出的损失1500.3亿元,按《企业会计制度》清查出的预计损失1677.5亿元。加上财政部已核准的近千亿元资产损失,中央企业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5.4%。 

    “四高”法律诉讼。2003年仅5-12月,中央企业报送国资委请求协调的法律纠纷案件就达65起,涉及82家企业,直接涉案金额85亿元,间接涉案金额250亿元。有一家公司,从2002年7月到2003年7月办结的一审案件27件,涉案金额31900万人民币;办结二审案件19件,涉案金额4100万人民币;当年在手未结案件尚达100多件。而另一家公司,2003年发生诉讼案件竟高达1800多件。

    在财务结构中出现的“四高”现象,必然构成企业很高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构成威胁。究其原因,固然有市场环境变化、竞争加剧、结构调整及技术进步等外部原因和历史遗留问题,但更大程度上还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不力造成的。

    一是管理混乱。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市场预测等各环节之间缺乏统筹协调配合,造成应收款项、存货等资产损失严重。资本结构缺乏科学规划,筹资综合成本高,造成负债比重加大,财务风险增高。

    二是财务决策失误。有的企业经验决策、“拍脑门”决策严重,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进行深入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盲目投资,形成不良资产或巨额损失。

    三是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一直以来,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风险意识淡薄,较多存在该进成本不进、该摊费用不摊、该提折旧不提,人为调节利润等问题,造成大量潜亏挂账的现象,人为制造财务风险。有的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在未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了解的情况下,就盲目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失控,直至成为坏账。

    四是内控机制缺失或有制度不执行。有的企业监督制度执行不严格,内审不健全,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四高”现象成为威胁国有企业正常经营的公害,加强治理实属必然。国有企业除要提高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能力外,更应从内部加强管理,严防“四高”,化解财务风险。

    首先应提高财务风险意识,降低主观人为的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严肃财经纪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领导人员应加强科学决策、集体决策,摈弃经验决策、“拍脑门”决策等主观决策习好,降低财务决策风险。

    其次应以财务为核心,形成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市场预测等各环节之间统筹协调的经营链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及时反映到财务上来,发挥财务的风险预警作用。

    第三应合理确定资本结构,控制债务规模。负债经营固然可以使企业迅速筹集资金,增强经济实力,提高权益资本收益水平,但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破产的危机。因此,企业举债规模一定要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力避“鸡飞蛋打”的结局。

    第四应未雨绸缪,可考虑建立类似财务风险基金的应对机制,以备不时之需。也可把已经造成的损失分批计入经营成本,尽量降低其对正常经营活动的影响。在财务风险面前,决不可逞匹夫之勇,做“拼命三郎”或一介赌夫,落得个血本无归的下场!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