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人类早就认识到了预测的重要性,人们希望通过预测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甲骨占卜其实就是一种预测,但比远古的先人幸运,我们现在的预测方法多得多了,预测工具也先进得多。遗憾的是,预测的准确率却依然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水平。不论社会、经济还是军事领域,预测失败的例子多如牛毛。且不说足球场上著名的贝利“乌鸦嘴”和股市中面目可憎的股评家,即使一些有重要影响的专家级人物,预测失误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以下略举几例。

     2008年6月11日,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清华 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在《环球时报》发表文章,就2000年来“一直预测台海发生军事冲突不会晚于2008年”一事,公开向读者道歉。更早之前的2007年夏,美联储主席伯克南曾预测,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将于2007年底恢复。事实是,台海军事冲突没有发生,而美国房地产市场也没有恢复。具体到企业,预测失误更是寻常。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比尔·福特曾表示,20年前某家著名咨询公司曾预测5年内全球汽车行业将会整合成4家大汽车公司,而现在汽车公司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福特汽车公司根据此项预测确定其发展战略,结果可想而知。
预测失误的原因非常复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线性预测。即直接由A推出B,而没有考虑到除了B之外,还有C、D甚至更多可能性。比如2006年10月朝鲜进行核试验后,有人推测东北亚局势动荡将会因此而加剧。这就是一种错误的线性预测。其实,朝鲜核试对东北亚局势影响的可能性并不只有“加剧动荡”这一种,而是还有另外一种——实现暂时的稳定。预测动荡加剧者其推理依据是这样的:朝鲜核试—美韩等国强烈反应—对抗升级—动荡加剧(图1)。他们没有考虑到,朝鲜进行核试验实际上如同向美国表明,它手里握有一张虽不足以威胁美国但可威胁韩国的“官牌”,而且朝鲜拥有(或声称拥有)核武器之后,美朝之间原来严重的力量不平衡发生改变,出现相对的核平衡,东北亚局势不仅不会加剧动荡,反而可能暂时趋于稳定。

     第二种可以称为预测方面的历史决定论,即根据以往的数据总结出的规律来预测未来趋势。比如,通过竞争对手一年或几年内的产量来预测其未来的产量。人类善于总结经验和规律,在一定条件下,规律可能会适用。但如果据此认为以往的规律一定能影响未来趋势,那就大错特错了。

     第三种原因更为普遍,那就是影响预测结果的重要变量被忽视。现代社会中,尤其是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经济中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影响预测结果的变量大大增加,只要其中某个重要变量未被考虑,预测结果就可能失之千里。这在预测学中被称为信息漏失或信息不真。柯达在数码相机方面的失误就有这方面的原因,该公司虽然预见到了数码照相技术取代传统照相技术的趋势,但对数码相机价格下滑速度的预测显然存在很大误差,而这个速度直接决定了数码相机的普及速度和该公司胶片业务的萎缩速度。

     第四种原因是预测中的信息反馈不足。预测中的信息反馈,如结果检验、参量和模式的改变、子程序的重新组合等,可以预先做出反馈的设计。反馈不足,特别是动态反馈不足,可能导致预测失误。

    此外,还有一种原因是没有考虑到竞争对手的预测。竞争对手的预测往往也会影响到预测结果。我们可以看看以下这个例子。假如某种产品的价格P由需求D和供给S决定,如果供应商S1预测产品价格将由P0上升到P1,那么他就可能增加产量。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两棵树,你砍哪一颗?》
老教授问:“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正好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另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
问题一出,大家都说:“当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现在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老教授带着不变的微笑看着我们,问:“那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歪八扭,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觉得有些疑惑,就说:“如果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红松弯弯曲曲的,什么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闪烁着,我们猜想他又要加条件了,果然,他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大多空了,这时,你们会砍哪一棵?”
虽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那还是砍红松,杨树中间空了,更没有用!”
老教授紧接着问:“可是红松虽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们会砍哪一棵?”
我们索性也不去考虑他到底想得出什么结论,就说:“那就砍杨树。同样没啥大用,当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问:“可是杨树之上有个鸟巢,几只幼鸟正躲在巢中,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测试些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你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提着斧头上山砍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标,做事的时候才不会被各种条件和现象迷惑。你的目标明确了吗?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