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26日    财富中文网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华尔街高管薪酬:高是有道理的!

瑞士信贷新CEO谭天忠

银行家的薪酬一直受到满怀妒意的关注。如果你想在引文词典中找到对银行家价值的正面评价,恐怕穷尽一生也找不到。

自从全球金融危机在2008年爆发以来,这种关注和抱怨就不断加剧。随着大部分经济体正在逐渐走出衰退,这场争论也变得更加激烈:一些人声称,所谓的薪酬通胀预示着华尔街的鲁莽行为再次抬头,而正是这种轻率之举导致房地产市场在2008年轰然塌陷,它还说明监管不力——大部分人都认为严格监管是一件“好事”。

我认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银行家的薪酬一直都很合理。大多数批评者的衡量标准并不正确,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审视衡量标准。比如,英国保诚集团首席执行官谭天忠上周二离职的消息,导致该公司市值缩水了接近20亿美元。为什么?因为许多人认为谭天忠在这个位置上做得十分出色,保诚集团的股价缩水恰好证明了他的价值。而谭天忠离职后加入瑞士信贷的消息一经披露,该公司的股价即刻上涨了7%。谭天忠的薪酬待遇并未公布,不过据说他前任的薪酬为9100万美元。相比之下,谭天忠2013年在保诚集团的薪酬仅为1300万美元。我们可以推断,对于保诚集团而言,由于难以提供足以媲美瑞士信贷有可能开出的薪酬,任何想要挽留他的想法都会变得难以启齿。

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因素。一位备受尊敬的首席执行官的酬劳,总是与股价表现挂钩的。为一家市场估值偏低,或是一家CEO认为自己能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工作,也是很有诱惑力的,这一点不容忽视。在谭天忠的案例中,他或许认为自己在保诚集团的使命已经完成。非常令人好奇的是,宣布跳槽前,瑞士信贷是否为他开出了与股价挂钩的薪酬基准。

从根本上来说,市场是由信仰和认知所决定的。想想这个简单的等式:“认知-现实=企业价值。”如果市场对公司的估值一下子降低了20亿美元,那么高管的“价值”显然是其薪酬的好多倍。在谭天忠的案例中,股价的下跌幅度甚至是他薪酬的15倍。对持有股票的股东来说,首席执行官突然变得极具价值。

我们很容易发现是什么促成了嫉妒和批评的声音。从外行的角度看,数百万美元的薪酬总是显得过多。而找个令人感动的参照物(人们经常以护士、救火队员或警官的薪水作为比较对象)非常容易。但这种第一印象的“分析”没有考虑到任何有意义的参照环境。为了带领公司进军新市场,首席执行官已经采取了什么措施?分析家如何评价公司的股票?在他们的任职期内,股价表现如何?在他们上任前,股价又表现如何?

在我的公司,我们十分关注个人的投资回报率,并在公司资产负债表上单列出高管的影响力,以评价他或她是否适合从事目前的工作。这是一种有用且有益的方式,可以消除情绪因素,用十分务实的方式来评估一个人的价值。

银行、基金会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首席执行官要面对来自具备竞争力的同事、董事会、股东和媒体的强大压力。在一位极其专业的首席执行官的带领下,一家实力强劲的金融部门能够影响广泛的经济活动、带动投资、推动税收收入,进而促进公共部门投资。

在这场关于高管酬劳的大辩论中,另一个被忽略的因素是市场就是市场。在过去,高管招聘的范围通常局限在一国之内。而如今,各大公司都在全球各地物色人才。就像主要金融市场一样,寻找和安置人才也在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一切事物、一切人都是有价的——在这样一个“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世界上,任何试图抑制高管财富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给薪酬设置上限,或采取其他方式对高管薪酬加以限制,那就会给我们自己的金融机构带来危险,那些全球领先的金融机构,将会由二流甚至三流的高管来掌舵,这会衍生许多风险,进而为整个经济带来严重后果。

在我看来,我们最好还是撤回镜头,从更广的范围看看这些金融高管对他们公司的贡献,而不是孤立地揪住他们的薪酬不放。

高管离职导致股价降低的案例还有许多。约翰•邦德先生在2006年6月离开了汇丰银行控股公司,自那以后,该公司在亚洲经济繁荣的情况下,股价依旧下跌了50%,在一次又一次危机中艰难前行。而在华尔街和伦敦以外,也有其他的例子。英国顶级零售商特易购自从德高望重的特里•利亚离职后,也遭遇了股价跳水。安吉拉•阿伦茨在2014年离开了博柏利,导致该公司市值猛跌8.05亿美元。哈利特•格林在2014年离开了航空公司托马斯•库克,也致使公司市值缩水了5.41亿美元。

因此要给招聘人员、监管人员、股东和评论员提个醒:“减少高管薪酬支出,并不意味着你的收益就会多一点。”

作者马丁•阿姆斯特朗是金融服务高管研究公司Armstrong International的董事长。他咨询的范围包括公司文化和人才问题,也是许多全球顶级首席执行官和政治家的职业生涯顾问。

译者:严匡正  审校:任文科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