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鲁培康 《销售与市场》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你可能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商家在打“生活方式”牌,尽管生活方式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对于企业来讲,却是实实在在的营销价值。当生活方式这种新的营销理念,越来越强烈地折射出消费群体的生活价值观与核心利益的今天,“生活方式营销”越来越成为众多商家、品牌想要极力诉求的营销主题。

  企业的目的是什么?德鲁克先生有言:关于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那就是创造顾客。营销的目的是什么?科特勒先生认为:市场营销的目的,是通过与重要的顾客建立有特定价值倾向的关系,可赢利地营造顾客满意。显然,两位大师都认为,营销的本质在于创造顾客、营造顾客满意。这既是营销的出发点,也是营销的归宿。

  当今,从消费者的视角来思考营销的利益诉求,已经成为企业营销的主流趋势。生活方式是一种消费模式,它反映着消费人群如何选择和使用时间与金钱。生活方式体现着消费群体的深层需求,处于同一社会或经济环境下的人都会遵循相同的消费模式。而生活方式营销的策略,则在于使产品与某种消费模式相适应,创造一个与多种产品和环境相关的品牌个性来为产品定位。

  传统的营销方式是从企业角度出发的,它往往强调企业在营销中的主导地位,从而把产品销售视为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的,这是一种生产导向型的思维模式。在买方市场条件下,随着消费者的成熟及其力量的强大,关注消费者已经成为营销活动的起点,创造产品及品牌利益则成为营销活动的终点。在产品及品牌利益的背后,总是存在着消费者的某种生活方式,正是这种生活方式在深层心理上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也决定了企业必须通过研究消费者行为,研究生活方式所蕴涵的营销利益来制定企业的营销战略。

  在西方,最早研究生活方式的社会学家韦伯与凡勃伦,他们不仅把生活方式看做辨别阶级的有效指标,还把生活方式作为社会分层和尊荣的标志来研究。他们认为,地位较低的社会阶层总会把地位较高阶层的生活方式作为自己效仿的对象,这种对生活方式的效仿,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不同的消费模式。对营销来讲,这种消费模式的核心利益就是产品的卖点。因此,企业可根据产品的市场定位,以生活方式来划分消费群体,并将之视为具有相似性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细分市场,来进行精准营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要受到其内心欲望的支配,追求品位,与时尚为伍,或者追求奢华,与高贵为邻,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群的生活态度与消费模式,这也正是企业营销的核心价值和产品催化剂。汽车是用来代步的,手表是用来计时的,手机是用来通话的,饮料是用来解渴的,冰箱是用来保鲜的,房子是用来遮风挡雨的……所有的产品都具备相近的基本功能。然而,企业出售的却并非产品本身,其产品还传达着某种重要的生活理念。而且,不同的产品会传达出不同的核心利益,不同的品牌会烙印出不同的品位价值,在产品及品牌的背后,正是生活方式在左右着消费群的深层文化心理。

  当产品可以象征某种生活方式的时候,产品就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与这种生活方式相关的事物就会变成企业品牌文化的一部分,而作为这种生活方式的倡导者,企业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并驱使自己去创造产品和服务的流行。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总是一定社会心理的反映,因此,近年来生活方式营销备受商家追捧,甚至一跃而成为营销的核心利益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于制造业、零售业、服务业等,生活方式营销的市场要素、营销模式和竞争优势显而易见。生活方式营销重在观念创新,企业只有在战略上从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从产品导向转向顾客导向,从概念导向转向利益导向,将企业的竞争策略建立在以赢得顾客满意、创造顾客价值为目标上,生活方式营销才可能取得成功。

  当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并非根深蒂固,人们的品位和偏好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正是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审美意识的嬗变和生活方式的革新,在不断地为市场营销创造出巨大的生存空间,从而也使企业的营销竞争变得愈加激烈。但是,只要企业抓住了生活方式的深层蕴涵,也就抓住了市场营销的核心利益和真谛。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盲人过桥》
有个盲人经过一条干涸的溪流上的木桥,从桥上摔下,两手抓住了桥栏。他战战兢兢地抓紧栏杆,自己估计松手后肯定会掉进深渊里。过路人告诉他:“别害怕,只管撒手好了,下面就是平地。”

盲人不相信,紧抓着栏杆高声呼叫。时间长了,手上累得没力气了,一松手就落到桥下干涸的地面上。于是他自己也笑起来,说:“嗨!早知道桥下就是干涸地面,何必让自己受这么长时间的罪。”

管理故事哲理

这个盲人是有些夸张,但企业管理中常常会遇到相同的境遇,不敢“往下看”,宁可把下面想的恐怖点,预期相信是安全,不如相信这个是危险的,所谓的忧患意识,要把问题想得更加复杂点,把问题想得更加困难点,这从某种角度而言没有错,但对企业战略来说是存在问题。

企业战略过程中对于未来预估,往往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某种预估将会对当下的行为发生扭曲,企业会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可能无谓的因素上。宁可想得复杂点,不要想得太容易,这种思维其实是掉以轻心的反面,中国人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从另一角度而言是“阿Q”,但在企业管理中,若没有这种阿Q精神,做事情可能会事倍功半,当然有这种阿Q精神,成事的概率也可能大大降低。

因此灰天鹅现象在当下信息如此之多,管理理论与模式如此之多的当下,企业着眼于当下的未来预估,将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