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金错刀 新营销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8月,谈起营销话题,不可不提的就是北京奥运会;谈起奥运营销,不得不提的就是刘翔;而谈起奥运营销的风险,不得不提的就是“刘翔退赛”。

  刘翔因伤退赛后,刘翔的几大赞助商耐克、伊利、奥康等,都发表声明表示“我们理解刘翔”。理解是一回事,刘翔因伤退赛带来的品牌损失是另一回事。

  刘翔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品牌价值链,保守估计,刘翔因伤退赛带来的品牌损失是10亿级的。根据CTR央视市场公司发布的数字,刘翔在2007年就已经成为代言品牌最多的明星,一共有14个品牌,分别是:安利纽崔莱、VISA、伊利、耐克、交通银行、联想、中国邮政、元太、奥康、杉杉、双钱、升达、白沙、中国移动。其中,赞助商为刘翔代言支付的代言费,有数据可查的是:白沙为200万元,杉杉为1000万元,千里马为60万元另加一部轿车,可口可乐为35万元。而耐克、可口可乐、伊利和VISA,与刘翔的代言合同都签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

  品牌损失最大的非奥运赞助商是耐克,这是因为,面对阿迪达斯作为奥运赞助商的主场优势,耐克迫切需要体育明星来破局。是役,耐克有两大王牌,一是刘翔,一是姚明。刘翔在耐克的奥运营销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7月,刘翔打破110米栏世界纪录的第二天,耐克中国的专卖店店员就穿上了促销纪念衫。2007年8月,刘翔在日本大阪世锦赛成就“大满贯”之后,耐克当天就开发设计出了“翔”T恤。耐克大中华市场部总监潘建华说:“我们长期的目标是让刘翔在2008年能够代表耐克传达一个声音。”而刘翔的因伤退赛则给耐克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难题。

  根据Interbrand发布的“2007年全球最有价值品牌榜”,耐克的品牌价值为120亿美元,而阿迪达斯只有48亿美元。可以想象,由于刘翔因伤退赛的影响,耐克和阿迪达斯的品牌价值差距将在2008年进一步缩小。

  品牌损失最大的奥运赞助商是VISA和伊利。VISA的广告是“刷新梦想,12秒88”,如今,这样的广告语显然不合时宜。相对而言,VISA和伊利受到的冲击会小一点,因为这两家企业的广告代言人基本上是群像,但是,由于刘翔是其中最大的一张牌,所以,品牌还是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至于其他一些奥运赞助商,比如联想、可口可乐等,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小。

  但是,对在体育营销上尚显稚嫩的中国企业而言,这一事件仍然有着非同一般的“标杆”意义,那就是:反思追星赞助模式。

  在体育营销专业人士看来,“体育营销”(Sports marketing)和“赞助”(Sponsor)是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词汇,赞助仅仅是体育营销中最基础的部分,而非全部。而体育营销则是一个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

  但在很多中国企业眼里,往往把赞助等同于体育营销。由此带来一个后果就是,企业大都采取“追星”模式,即一窝蜂地追逐那些已经成名的体育明星。像刘翔,与其签约的14家赞助商中,有11家是中国企业。虽然很多人嘴上说看重的是刘翔代表的体育精神,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衡量因素就是金牌。对于体育明星而言,拿不到冠军,其品牌代言的贬值是毫无疑问的。

  几年前的一个教训就是联想赌小罗纳尔多。联想在世界杯期间投入巨资签约小罗纳尔多,而小罗纳尔多在世界杯期间的糟糕表现直接影响到联想的营销战略。联想赌小罗纳尔多案例也成为中国体育营销的一个著名的反面案例。

  几年过后,中国企业在体育营销上的段位似乎没有太大的提高,仍然是附在体育明星光环的表面,而缺乏对体育营销更深层次的挖掘与专业耕耘。比如,运动员关系是体育营销最重要的一环,而中国很多企业在体育营销上注重短期效应,属于明星追逐,所以刘翔因伤退赛之类的突发事件,对品牌的影响就比较大。而那些体育营销高手,会在运动员关系上下很大的工夫,有的通过技术支持,比如Speedo推出鲨鱼皮泳衣,耐克推出技术含量高的跑步鞋等;有的提前发掘有潜力的运动员,比如针对此次奥运会阿迪达斯就签下了刘翔的对手古巴小将罗伯斯。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给我”还是“拿去”?》
    有一朋友,做人特别吝啬,从来不会把东西送给别人。他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把东西给谁!  
  有一天,他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他的朋友在岸边立即喊到:把手给我,把手给我,我拉你上来!这个人始终不肯把手给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急了,又接连喊到:把手给我。他情愿挣扎,也不肯把手给出去。
  他的朋友知道这个人的习惯,灵机一动喊到:把我的手拿去,把我的手拿去。这个人立马伸出手,握住了他的朋友的手。
  启发思考:
  “给我”还是“拿去”?我们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是不是一直在向客户表达着“把你的钱给我”,客户就象上面那个吝啬的人,情愿在痛苦与不满足中挣扎,也不愿意把钱给我们。
  如果我们对客户说的是:把我的产品拿去,是否会更好一些呢?客户会更情愿地去体验你的产品,购买你的产品。
  “给我”还是“拿去”?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精明的商家是否能从客户的角度去设计成交,设计商业模式的问题,换一个角度,事业就豁然开然。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