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9月01日    张从忠 经理人网      
推荐学习: 欧洲大学商学院,企业家学者学位教育领航者。翘首以盼,点燃我们学习的热情,共同探寻个人成长企业发展新思路。欢迎加入欧洲大学商学院(EU)博士学位>>

  我们从什么是国学说起。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晚清以来逐渐形成的。由于西学东渐的缘故,张之洞提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由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张之洞的名言。可见,相对于“新学”,“国学”指“旧学”;相对于“西学”,“国学”指“中学”,它是与“西学”不同的自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一、大智与大巧

  有人问老子:“假如有一个人,同时具有果敢敏捷的行动与深入透彻的洞察力,并且勤于学道,这样就可以称为理想的领导者了吧?”老子摇摇头,回答说:“这样的人只不过像个小官吏罢了!只有有限的才能却反被才能所累,结果使自己身心俱乏;如同虎豹因为身上美丽的斑纹才招致猎人的捕杀;猴子因为身体活泼,猎狗因为擅长猎物,所以才被人抓去,用绳子给捆起来。有了优点反而招致灾祸,这样的人能说是理想的领导者吗?”


 “那么,请问理想的政治家是怎样的呢?”老子回答:“一个理想的领导者功德普及天下,但在一般人眼中一切功德都和他无关;其教化惠及万物,但人们却丝毫感觉不出他的教化。当他治理天下时不会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迹,但万物各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就是理想的领导者形象。

  俗话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候,人在许多场合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行表现,只要默默无言,就足以使对方慑服了。就像诸葛亮布下空城计,看上去空空荡荡,反而给敌人一种受到包围的不详预感,只得夹着尾巴溜走了。“欲擒故纵”,“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其意思是遇事不慌,镇定自若,挥洒自如。这是在个人为人处世和企业经营或谈判技巧中都可运用的高招。也是一种智慧人生。

  柔为上刚为下

  春秋末期,郑国有一位叫子产的宰相。他执政的特点是刚柔并济,即在高压和怀柔两种政策中采取最适当的作法,把国家治理得国富民强。郑国是一个小国,想要在大国的觊觎之下力图生存,强化国力是当务之急。子产一方面提倡振兴农业,另一方面要确保军事费用,于是决定征收新税。因此民怨沸腾,有人甚至扬言杀死他。朝中大臣们也有不少人出来反对,而子产却不让步,力排众议,实施既定政策。他说:“为了国家利益,即使牺牲个人也在所不惜。我听说为善必须有始有终,如果虎头蛇尾,那么千辛万苦所做的一切都会付诸流水。我决心贯彻始终,绝不能因为百姓的责难而改变初衷。”

  过了几年,农村的振兴计划初见成效,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时连那些当年责备子产的民众,也转而歌颂他的政绩。不因百姓和大臣的非难而低头,能够对自己的政策贯彻到底,这就是子产“刚”的一面。身为领导,有时就是要能够力排众议,坚持己见,方能获得成功。那些处事优柔寡断,毫无主见的人,永远不会成为强者。

  子产“柔”的一面体现在其教育政策上。当时各地普遍设有称之为“乡校”的学校,以此培养知识分子。但是乡校往往为那些对政治不满的人利用,当作政治活动的场所,若任其发展下去,可能会对统治造成威胁。有一些人提出关闭乡校的意见。

  子产反驳说:“其实不需要关闭乡校,众人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聚集在那里批评政治,我可以把他们的意见当作为政的参考,有好的评话便继续实行,若得到批评则加以改良,他们可以说是我们的老师啊。如果加以弹压,也许会暂时抑止他们的言论,但那正如堵塞河川一样,暂时虽然堵住了,不久更大的洪水一定会滚滚而来,冲坏堤堰。若到了这步田地,那就真的无法挽救了。与其如此,反不如在平时慢慢疏通洪水,引导出一条水道,不是更合适吗?”由此可见,子产“软”的政策就是宽容政策。允许别人发表不同意见,作为自己的借鉴,有则改之,无则力勉,这才是胸怀宽广的处世之道。

  该放手的就放手

  在我们身边,常可看到这样的领导,勤勤恳恳,早来晚走。无论大事小情,样样亲力亲为。的确十分辛苦,但所负责的工作却常常杂乱无章,眉毛胡子乱成一团。而这些领导则像陀螺一样,从早转到晚,你问他在忙什么,看到的情景很可能是张口结舌。事事都管、都抓,结果必然是什么也管不好。

  高明的领导者应该怎样处理公务呢?下面讲两个事例。

  汉宣帝时有一位宰相名叫丙吉,有一年春天,丙吉乘车经过繁华的都城街市中,碰见有人群斗,死伤极多,但是他若无其事地通过现场,什么话都没说,继续往前走。不久又看到一头拉车的牛吐出舌头气喘吁吁,丙吉马上派人去问牛的主人到底怎么一回事。旁边的随从看见这一切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宰相对群殴事件不闻不问,却担心牛的气喘,如此岂不是轻重不分,人畜颠倒了吗?于是有人鼓起勇气请教丙吉。

  丙吉回答他:“取缔群殴事件是长安令或京兆尹的职责,身为宰相只要每年一次评定他们的勤务,再将其赏罚上奉给皇上就行了。而我之所以看见牛气喘吁吁要停车问明原因,是因为现在正值初春时节,而牛却吐着舌头气喘不停,我担心是不是阴阳不调。宰相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顺调阴阳,因此我才特地停下车询问原因何在。”众随从听后恍然大悟,纷纷称赞宰相英明。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领导者应下功夫做的事情:第一对大局的判断和掌握。第二是调整团体的能力。第三是让部下各尽所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陈平年轻时就协助刘邦打天下,可说是刘邦的作战参谋,对刘邦的成功贡献颇大。陈平晚年被汉文帝任命为宰相。有一天,文帝召见陈平和另一位宰相周勃。在古代原则上宰相大多是双数。文帝首先问周勃:“你经手的裁决事件,一年约有多少件?”周勃回答:“臣不肖,对这件事不甚清楚。”

 文帝又问:“那么,国库一年的收支大概多少呢?”周勃仍然回答不出,以至于汗流浃背。接下来文帝又问陈平同样的问题。陈平回答:“关于这些问题,我必须询问负责人才能知道。”文帝又问:“谁是负责人呢?”陈平回答:“裁判事件的负责人是司法大臣,国库收支的负责人是财政大臣。”文帝步步紧逼:“倘若所有职务都各有所司,那么宰相又负责什么呢?”陈平冷静地回答:“宰相要使百姓各得其所;对外须镇抚四方的蛮族与诸侯;对内则要督促所有官吏作好份内工作。”文帝听完这番话,不由得点头称是。

  不久周勃引咎辞职,此后便由陈平一人独承宰相大任。而其一向的作风,正如他自己告诉文帝的,是针对每个人的才能赋予其应做的工作,自己则加以督导,这不也是一件更重要的工作吗?陈平因指挥得宜,被誉为名相。从陈平的行为可以看出,领导者不必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地过问,该放手的就要放手。而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充分调动每个下属的积极性,使其各尽所能,各安其职,这样整个机构就会像一台机器一样不停地运转。

  其实这是一个极平凡的诀窍:“把各种琐事尽量交给部属去做”。不过切记:你所以会把琐事交给下属去做,是因为你需要去思考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制定新的关系到整体发展的计划。而这些工作才是你的份内之事。有些领导,以自己是“最繁忙的人”而自傲,但在有识者看来,这个领导者无异是在说自己是一个——最不善指挥他人工作的人,他没有驾驭属下的学识和能力,是个失职的人。

  二、善于驭势者

  能够做到审时度势、适时而变,也就是成功地驾驭了时势。据一些史书的记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皇帝秦始皇,原本并非“龙种”,而是一个商人的儿子,这个商人叫吕不韦。吕不韦早年行商,颇有可观。但他经商的目的在于积累财富而从政。他曾经献出过自己的资财,但并未因此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当他看到自己的行动未能很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后,立刻改变了自己的策略,把已经怀孕的妻子献给了秦襄公,是为骊姬。骊姬生下了儿子后,大受襄公宠爱,吕不韦由此得以进入朝殿,成为当时秦国的宰相。吕不韦晚年,曾编了一本书,名为《吕氏春秋》,其中专门列一章曰“察今”,总结如何审察形势,以适时变的经验。

  为了说明审时度势,适时变化的重要性,他还编了一则寓言,说:古代的楚国有一个人要渡江,不料船行至江心时,风急浪高,此人一慌张,把身佩的长剑弄掉了。他赶忙在船边刻了一个记号,待船停靠后,就在有记号的船边上跳入江面去摸剑去了。可是,船是在行驶的,而剑掉在水里却不会自己赶上来,只按船上的记号去捞剑,怎么可能得到这丢失的剑呢?而处世如果泥于旧法,不知因时而变的人,正如这刻舟求剑的人一样的愚蠢!

  历史上像王昭君、范蠢,均可以算作是这一类的极聪明之人。再如武则天,也是一个极会驾驭时势的人。当初她选人太宗的嫔妃,就曾因为说过驯服烈马一用铁椎二用刀的话使太宗对她另眼相看,太宗病危时,她的年纪又还很小,太宗因之很有一些请她同去的意思。武则天除了及时地与准皇帝,后来的高宗、当时的太子建立私情外;自己选择了当时时兴的一种衍罪修身的方式——出家当尼姑。一则以表示对皇帝的忠贞,二则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对她的这种选择,旁人无可非议。其他如与王皇后争废立、自登皇位时对佛教的利用(上《大云经》称她为真命天子),无不体现了她驾驭环境与舆论的能力。

  善用他人智慧

  《韩非子》中说“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瞿,犹未有益。”即能基于“术”治理天下,则只要轻松地坐在庙堂之上,就能够得心应手,若不运用“术”,即使再得身心交瘁也没有任何效果。这样的例子在现代经营者身上也屡见不鲜,因此我们不能取笑他的无能,只能引以为戒。

  怎样运用“术”呢?书中讲了一个故事。

   魏昭王有一天忽然心血来潮,想亲自处理百姓的诉讼,于是召来宰相说:“寡人想兼理官事。”宰相说:“那么您必须先研究法律。”昭王只读了十几页,就已经困倦而昏昏欲睡了,只好放弃说:“寡人不能读法律。”

  《韩非子》对此评论说:“夫不躬亲其势柄,而欲为人臣所宜为者也,睡不宜乎?”即作为一个君王只要能掌握自己的权力就可以了,连交付臣下办的事也要亲自处理,当然会昏昏欲睡了。可见韩非子主张管理组织的时候,能够掌握最重要的要点才能事半功倍。

  《韩非子》中将经营者划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认为三流的经营者事心躬亲;二流的经营者藉助他人的力量;一流的经营者能够善于运用别人能力。原文是:“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初,上君尽人之能。”

  所谓的上君、中君、下君是指上等、中等、下等的君王而言。而“尽人之能”是把所有的部下都能够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个人的力量绝对敌不过众人的力量,一个的智慧也绝对无法对任何事情都面面俱到,那么与其单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来治理国家,为什么不集思广义运用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呢?只靠自己的智慧去处理政事,即使最后成功了,自己也已经精疲力竭,如此得不偿失,也等于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目的。能够从容不迫地治理国家,才是一个理想的君王。同样的道理,能够从容不迫地使下属发挥所能而又听命于己,这才是一个最上乘的领导。

 学会欲纵先擒

  诸葛亮要出兵伐魏,深怕南蛮乘虚而入,于是决计先将孟获收服,擒牢七次,放他七次,恩威并用,才做到了“南人不复反矣”的良果。擒孟获是手段,服孟获是目的,不擒不会使服,这是猜透了孟获的个性,诸葛亮把握了这一点,所以不借七擒而七纵。擒是用威,纵是示恩,威是示力,恩是示德。倔强有才力的人,往往自负甚高,决不轻于服从,因为自负甚高,如一味用威,至死不屈,诸葛亮即能杀孟获,而有千百的新孟获,随之而起,直是越杀越多,杀不胜杀。

  你如果是个大政治家大实业家,对于反对你的大众,还是执其首领而扑杀之,以杀来镇慑大众呢,还是以擒为手段,以纵为目的,以不杀止杀?用前法是祸乱越闯越大,“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用后法,手续较繁,进程较慢,而效果却很可靠,即使你不过当一个机关的首领,处理属下的工潮,还是一味用強硬手段,不惜流血呢,还是搭好炮架子,表示你的实力不可侮,而济之以怀柔政策,以安反侧呢?方法不同,成败利钝,相去天壤,何去何从,应该郑重考虑的。

  欲纵先擒,不在去人,而在用人,不在排降障碍,而在利用障碍,如欲利用障碍,你应该明白障碍越是有力,一且为你利用,得益更多。譬如激流,破坏力量很强,你先用水闸,把急流擒牢,再加以宣泄,使它做发电工作,前日为你强烈的障碍,今日为你得力的助手,这种办法,比较诸葛亮对孟获,只使他心服,不能使他加入伐魏,要彻底得多。因为你对障碍,如果不能彻底利用他的力量,其力量就无所发泄。好动是人类常情,尤其是自负的有能力者,初则因心服而静,继则静极思动,苟有第三者利用思动的机会,很易受其煽动,供其利用,第三者而处于你的对立地位,那不是加强了障碍的力量,一如虎之附翼吗?所以纵不仅是使其心服,更是要使其为你所利用。所谓利用,要寄以腹心,而随时与以薰陶,不要做显见的监视与控制,显见的监视与控制,对方便生奴虏我的感想,心服的成份,逐渐降低,而貌合神离的现象,逐渐深刻,再进一步,便发生心理上的反抗,以朽索御六马,必有绝索狂窜的一天。你要尽情利用的话,我可以送你四个字的秘诀,就是中庸的宽裕温柔,你能宽裕温柔,大度包容,纵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最高峰!所以宽裕温柔四字,是纵的必要条件!

  贵人所长

  古人晏子说:“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不祥”就是不吉利,有危难的征兆。一个国家有人才而不识,识了人才又不用,虽用了却不让其负重任,有此“三不祥”,肯定不会兴旺,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企业或其它一个正式组织何尝不是如此!人无完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领导者看人用人要扬其长避其短。列宁指出,人们的缺点多半是同人们的优点相联系的。对此,我们的古人旱就有详细而生动地阐述。

   倘要所用之人没有短处,其结果至多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组织。所谓“样样都是”,必然是一无是处。才干越高的,其缺点往往也越显著。有高峰必有深谷,谁也不可能是“十项全能。”因此,对人不可求全责备,不能过多挑剔,否则,好多人才就会受到压抑,他们的创新精神就可能被窒息。对人的长短要作辩证的分析,只有所短,才有所长,人的长与短总是相对而言的。在此为长,彼可能为短;此时为短,彼时可能为长,因此,不能把人的长与短绝对比,凝固化。领导者对所用之人要知其长短;否则,就可能出现“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现象。或就短避长,变人才为胄才;或因瑕掩瑜埋没人才。

  大凡不能作到知人善任,或以某人有缺点为名弃之不用的领导,究其心理,大都有嫉贤妒能,唯恐下属才高盖主的心理。所以我们提倡“公而忘私”。这里的“忘私”指的是忘记自己的身份,地位。这也是糊涂学的深刻内涵。用平常人的心态去看待下属,用其所长,对其所短装装糊涂。

  刘备不善于谋略作战,但是,他具有优良的德行,能够以此感召部下为他卖命。他虽然缺乏贤才,却具备足够的德行,即使如此,他自己尚自谦无德,这正是他异于常人之处。谦虚自古是中国人的美德,而刘备正是具备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所以他才会成功。与刘备比较起来,孙权在这方面给人的印象并不深刻。但是他在用人方面与刘备有相似之处。孙权成功的秘诀之一,在于他教育部下的独到方法。他指出“贵其所长,忘其所短。”即运用部下的时候,不要只看到他的短处,必须针对他的优点长处,使他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这时的“忘”不是普通的忘记,而是明知道人的短处,却不去指点他。因为任何人都喜欢被人称赞,讨厌别人吹毛求庇。称赞自己的长处,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而挑自己的毛病,就会萎靡不振,丧失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身为领导者,应该学习孙权不吝赞美人的长处,多发挥部下的长处,勿揭人之短。

  这同大家都知道的“难得糊涂”一句话相近似。有时候,身为上司,应该装点糊涂。对下属细微的缺点,即使看到了,也不要当面指责。知道真相当然得重要,不过,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提出来,这样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老*土有一句名言是:“不知道而硬装做知道是一种病态。”说话讲究一点策略,对一个人来讲大有裨益。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一块石头的两种结局》
同是一块石头,一半做成了佛,一半做成了台阶。一天,台阶不服气的问佛:"我们本是一块石头,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而去朝拜你呢?"佛说:"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经历了千刀万割。人生也是如此,经得起打磨,耐得住寂寞,负得起责任,担得起使命!如此种种人生 才会有价值!!人生只有敢于经历才会有收获!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