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吴杰 国企      
推荐学习: 投资是认知变现,提高认知能力就是财富增长的关键点。熊晓鸽、徐小平、李开复、朱啸虎、阎焱、刘昼、邓锋、陈玮等数十位国内最知名投资大咖亲自授课,九大模块,课时一年半,只限60人!沙丘投研院股权投资黄埔12期>>

  作为实体经济中坚力量的跨国公司,因其全球化生产经营完全纳入到世界经济当中,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最为严重。危机阴霾笼罩下的跨国公司,已深刻感受到其破坏力。跨国公司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某种程度上关系着全球经济的恢复发展。

  削减开支

  金融危机导致企业业绩迅速下滑,由于资金缺乏,无法推动大幅度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削减开支已成为跨国公司度过经济严冬的重要手段。

  首先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裁员。从“500强”到小公司,裁员风潮弥漫。2月4日,松下宣布裁员15000人。继2008年第三季度裁员3000人之后,1月15日,摩托罗拉宣布全球裁员4000人。据悉,此次举将从今年起为摩托罗拉每年节省资金约7亿美元。美欧日多家大公司在1月26日同一天宣布大规模裁员计划,令世界各地超过9万人失去饭碗。无论是高端技术研发,还是低端劳动力市场,都出现严重供过于求的状况,在职人员的工资水平也相应降低。

  其次是控制运营成本。运营成本不但要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实施有效控制,而且是企业摆脱危机的关键。当业绩增长放缓销售业绩下滑时,为了安全度过经济环境低迷的经济周期,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在成本控制上寻找压缩空间。而选择降低采购成本来实现运营成本控制,不但可以提高自身利润水平,也可以让利于消费者,从而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除了直接裁员和控制运营成本,还有更高层次的消减开支的手段,即投资项目的延期或者说取消。”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告诉《国企》记者,一般来说,一个项目牵涉到几十亿美元。取消或推迟投资项目,则能将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最重要的地方。

  并购重组

  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美欧日均有国际级大企业间的并购案发生。同时,各项并购案均伴随大规模业务调整和裁员,力求在经济严冬中求得生存机会。

  美国两大金融机构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2009年1月1日分别宣布,已各自完成对美林证券公司和美联银行的收购。这两笔收购案在2008年9月先后启动。就此,美国银行资产规模达到约2.7万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

  2009年1月12日,苏格兰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英国莱斯银行表示,它们增发的新股认购未果,英国政府将正式成为两家银行合并后的莱斯银行集团的最大股东,占有高达43.4%的股份。

  5月12日,美国银行将135亿建行H股全部转让给机构投资者。自2008年12月31日以来,外资机构至少减持了500亿中资银行股,获利超千亿元。

  并购、国有化、出售资产、转让股份还不是最糟的,因为至少还有的救。更糟糕,比如美国通用汽车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

  客观地说,金融危机在带来杀伤力的同时,也为一些跨国公司带来了机遇。在危机时期,很多企业或破产倒闭,或因财务压力被迫寻求兼并收购,使并购方拥有很大的选择范围,也为低价收购和整合行业资源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很多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资产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买不到,而危机时期却很容易低价买到。

  选择突破点

  金融危机下,企业在关闭高成本生产线的同时,将工厂移至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以获取成本上的优势。跨国公司为追求中国相对低价的智力资本,纷纷将研发中心迁至中国。

  有数据为证。2009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以及美国商会对全球多家跨国公司的一些相关调研显示,全球FDI(国际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区位,选择中国的占到了80%以上,许多跨国公司将中国列为全球投资的第一选择。

  “跨国公司在震荡中发现了哪个地方更重要,在危机中准确选择未来发展的基地。”王志乐接受采访时指出,许多跨国公司在具体行动上,对中国坚持不放。通用汽车在美国已经申请破产保护,在中国却坚持每年10亿美元投资不变。其他类似表态的公司也非常多。

  “他们在中国的做法,我觉得是他们对全球化的重新思考。他们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基地,作为其全球发展的未来突破点。相对全球来说,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裁员减产是最小的,或者说比较小的。此外,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仍保持项目,也有一些公司逆势上扬。据我所知,诺华制药在中国还要投资研发中心,思科前年就制定了在中国投资160亿美元的发展规划。”

  “然而,也有一些企业在中国力不从心,经营的不太好或者打不开局面,也会撤离中国。总之,跨国公司的战略布局是根据其全球化战略中的具体情况调整的。”王志乐补充说。

  坚持全球化

  王志乐坦言,有人以为金融危机是全球化带来的灾祸,其实这是不对的。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是全球产业的出现,是全球吸纳和配置资源。真正造成金融危机的不是全球化,而是全球化过程中缺乏的一种跨越国界的、全球的协调监管机制。

  王志乐说,跨国公司坚持全球化,普遍反对保护主义,因为他们从全球化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好处。世界500强1994年赢利3000亿美元,平均每家6亿美元;2007年赢利1.6万亿美元,平均每家32亿美元。跨国公司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他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把生产要素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因此,他们是不会轻易往后退的。

  调查发现,跨国公司应对金融危机的做法整体上比较客观,不会因为金融危机就否定前几年的全球化。他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态度不是要退回来,而是要求别的国家积极配合,进一步扩大开放,继续全球化。

  “这是他们应对危机的主调,这一点比较重要,如果应对的主调发生偏差,仅有一些应对措施是不行的。”王志乐强调。

  组织结构调整

  在全球化经济下,各个国家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跨国公司为及时应对各个方面的情况就应该及时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快速应对各个方面的情况。

  王志乐指出,过去,跨国公司在不同的时期可能有不同的项目。金融危机来了以后,他们意识到对不同项目的分散的管理体制不行,要整合成一个集团。以前的海外部力量不够强大,现在要变成全球网络架构。

  此外,分析人士还指出,随着跨国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税收成本也逐渐成为企业集团的一项重要负担。由于世界各地的税收政策的不同,以及全球资本流动税收负担的多样化,因此企业在调整组织结构时,首要考虑的就是在整体上降低企业集团的税负和运营成本。这不仅包括组织建立地域的选择,而且还包括是采用分公司还是子公司的组织形式来建立下级公司,以及是否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变换相应的组织形式,以组成更为合理的组织结构等。为降低税负,减小企业组织成本,未来将会出现更多样化的组织结构。

  加强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是用以处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制度计划 。跨国公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健全整个公司的治理结构,积极引入独立董事,优化董事结构,提高董事会科学决策的水平。

  金融危机中,一大批企业走向了倒闭破产。究其原因,与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不无关系。公司治理缺陷为跨国公司应对应融危机敲响了警钟。

  “破产的企业,公司治理大多是不健全的。”社科院政治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鲁桐研究员接受《国企》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需要着力解决。

  一是风险控制虽然有框架,但重视不够。公司治理应重点关注风险控制,即企业内控要系统化,要从硬件到软件以及人员上进行梳理。

  二是高管薪酬如何决定是一个大问题。有些高管因为战略失误在金融危机中闯了大祸,其薪酬却在不断上涨。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很不公平。此外,政府还不得不用纳税人的钱为部分高管错误的战略买单。其实,薪酬不是职业经理人自己决定的,而是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定。不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也有可能沆瀣一气。薪酬决定机制如何更合理,谁来制定成为一个问题。

  三是更加强调董事会的作用。公司运营的一切责任最终都要归结到董事会上。董事会要引领公司朝着大的方向走,避免经营风险,实现平稳经营。目前,董事受托责任欠缺,执行不力。专业委员会是否有效发挥作用值得怀疑。如果董事勤勉工作,重大决定细心充分论证,相信就不会有大的战略错误发生。

  本土化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全球业务的不断扩张,企业领导人才的国际间流动也越来越频繁,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公司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譬如所派人员环境适应成本、语言和文化交流成本、决策制定和执行的信息搜寻成本以及巨额的“异地津贴”等,减少了公司的利润、降低公司在当地的竞争力,也不利于当地人才的成长和接替。

  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更倾向于实施人才本土化。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能让熟悉当地市场的本土人才提高公司的危机应对能力,从而带领当地子公司快速走出危机。

  业内专家表示,此次金融危机将加速跨国公司本土化进程。因为越是本土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业绩就越显著,如英特尔、百事可乐、肯德基等。企业要想在金融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不真正与中国市场融为一体是不行的。由此,跨国公司本土化进程会加快,这是形势所需,也是自身所需。

  提升竞争力

  丰田汽车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面临着成立70多年来的第一次亏损。截至3月份,丰田亏损约17亿美元,这是过去不曾发生过的事。不过,在应对危机中,丰田提出了“回归基点——成本与竞争力应对未来”的策略,凸显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跨国公司及时做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技术改造和升级面对金融危机。还有一些跨国公司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鼓励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措施巩固和加强市场地位。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阴霾下,就在很多跨国公司想尽各种办法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的背景下,还有一些跨国公司,不仅没有削减履行社会责任的投入和行动,而且还更加强化责任意识,并将其视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业内专家表示,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能较好地应对困难,较快走出危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需要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有责任才能抗御危机,才能在危机中应对挑战,把握机遇,获得更大的发展。

  分析那些成功的跨国公司,不难发现,社会责任始终是帮助其建设品牌美誉度和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重要方式。一份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中国接受调查的消费群体中,高达90%的人坚持认为,即使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购买有社会责任的产品或品牌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很好地说明在经济不景气时企业社会责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经济危机环境下,消费者不但关心产品质量,而且更关注这个产品或者品牌的社会责任含量。

  对中国的启示

  上面的八大举措对中国而言,均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而全球化背景下以反对保护主义、坚持全球化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尤其值得我们思索。

  王志乐告诉《国企》记者:“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中,首先不要轻易放弃和动摇走向全球的决心和相关战略的制定。具体操作中,应该是开放中和变革 中应对金融危机。”

  王志乐表示,在金融危机中,很多中国公司加大了走出去的步伐,这是正确的。同样,在引进来这方面还可以继续做。外资并购中国企业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我们不应该过于保守。

  在战略上,要用更开放的心态看待走出去和引进来。开放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民营资本进来、外资进来,另一方面是我们走出去,海外并购、海外投资。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的。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处理好合作竞争的关系。中国企业特别是国企的做大,不可能是在排除竞争的条件下做大的。事实上,中国经济这么多年来之所以发展那么快,就是因为有跨国公司、民企和国企的合作竞争。恰恰是有这三类企业的相互竞争相互促进,才使得国企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我们不应该排斥与外企、民企的竞争,甚至有些时候还应该扶植和制造这种竞争,使国企真正发展。

  “最后,中国公司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不应该简单地保增长,应该积极地调结构。”王志乐提醒说。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小游戏中的人生哲理》
俄罗斯方块告诉我们:犯下的错误会累积,获得的成功会消失;愤怒的小鸟告诉我们有时沉下身心,是为了飞的更高;贪吃蛇告诉我们:打败自己的不是敌人,而是膨胀的自己;超级玛丽告诉我们:成功看的不是你跳得多高,而要看你跑得多远。游戏可以重启,人生不可再来。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