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3日    涂方根 全球品牌网      
推荐学习: 国学乃智慧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益。承载先贤之智,得大师亲传。欢迎走进“遍天下桃李万人,当代国学之塾”《中国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校友报名学费优惠26800元 人包含(参禅、问道、朝圣三次游学)中国国学百家讲堂特惠报名中>>
    有一个企业临近年底了,马上元旦到来,春节来临,徐州有一个项目,项目组在里面工作,大家肯定知道这个项目要跨春节,四月份完成的。但是公司有一条规定,每个员工在12月31号之前如果没有休完你的年假,不给你了。项目组成员就跟经理说,这个项目肯定要跨春节,如果我休假公司肯定会有影响,公司不干,客户更不干。问人力资源经理,人力资源经理说按制度办,要严格执行。人力资源经理不同意,这个事情两个领导都推来推去,直接找副总去了,副总听了这个话把两个经理叫过来骂了一顿。假如这个时候您是这位人力资源的经理,将怎么样处理这样一个问题?

  发言者:我觉得按照公司的制度去办。

  发言者:假要休,一定要办,要结合起来。

  发言者:这个项目在哪一天结束,在哪一天开始放年假。

  涂方根:谢谢!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说制度订的时候是怎么回事?立法或写制度本身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实际上可以看到这个制度拿来的钱是不是可以适用,一般来讲是水土服不服的问题,其实背后的逻辑是文化。法律实际上有一个立法的精神在里面起作用,这个时候体现企业的文化。写这条制度的时候怎么想的,员工很辛苦,要休年假,到一定的时候给他一个福利,或者是一个保障,这个时候对员工来讲是一个好事,项目又发生冲突了,客户利益,公司利益,员工利益三者发生冲突了,这个时候看到实实在在的问题,三者存在着冲突。如果这个时候坚决执行制度,就发行员工利益得不到保障,客户的利益得到保障了。刚才讲顺延,可能可以兼固双方的利益。我们想这里面能看出来,这是中国文化环境的问题,按美国来讲可能简单制度办。我们恐怕不行。需要从历史的过程来看待现实的问题。但是很可惜的是我们中国企业都是在摸索,摸着石头过河,不知道怎么样一步到位。

  举一个例子,前天的事情,五大发电集团要申请涨价,163网站上9点到10点基本上满了,全是骂声一片。我反思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友泰咨询做电力行业很多,变革 开始的时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但由于那天推动变革 的时候非常困难,但是想变革 的过程是一步一步过来的,比如刘总讲到迪信通变革 过程,你不了解点评它是要出问题的。实际上变革 过程是跟历史路径有关联的。

  我们谈到企业文化的刚柔并济,其实我的理解来讲有刚的一面也都有柔的一面。

  实际上企业文化大家一听到的时候觉得很虚,虚无缥渺的一个事情,但是企业做的中间发现很实在一件事情,怎么样跟制度结合是很实在的。我们认为人力资源的机制,或者是制度建设可能是制度里面最核心的东西,特别是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果文化只谈这些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没有在制度上找到依据,或者立足点,那就虚脱了。中国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老总在上面讲的爱岗敬业那一套东西,最后员工该干嘛干嘛,一定不跟你含糊。讲企业文化讲柔的一面,但如果没有在制度一面得到体现,恐怕就会失去效果。企业文化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实现远景,价值观,这些看来是虚一点。使命远景太实了,激励人差点。

  企业文化反映好坏,我们从几个角度去看。第一个就是制度层面上用什么人,用什么样的人,招什么样的人,其实人可以看出企业文化背景和特质,和他的倾向。第二个是考核,薪酬。这个角度来讲企业文化也不虚也不柔,恰恰很实、很硬的一个东西。如果没有文化的引导,比如华为这样狼的文化,高强度,高压力,高收入的文化在别的企业肯定不行。友泰公司做咨询的,可能项目组都在全国各地,公司要强调大家爱岗敬业,谁干啊,项目组在外面做得好还是不好,你怎么反映他。你可能要做安慰,以及沟通平台的建设,实际上在考核上,知识分享方面,项目管理方面,没有体现这个时候的爱岗敬业,就没戏了。在项目运作上解决一个问题,避免大家长期在项目上一直不能回家,作项目作的老婆没了,孩子做傻了,这是不可能实现持续的。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解决一些机制问题,项目运作模式上要改变,要大家能够照顾到工作、家庭、生活。管理者必须把握的两个大方向,理念上要有一些东西,但是如果在制度上落实不了就不行了。制度也好,文化也好都要解决两个之间的融合问题。

  我讲一下制度的理解,文化的理解,和人的理解,制度是想让犯错误的人犯不了错。文化是让有机会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五星级酒店在大堂里面看不到这样的员工,他随地吐痰,这是环境造成的,物质的文化不会让他做这个事情。我们看最近河南在永城,神火集团和永煤集团,这两个企业都是煤矿出身的企业,这个企业上下班车的时候是排队的,另一个企业是不排队的,公司没有规定一定要求员工排队,但是会自然形成自发的状况,文化的力量就出现了。可是到大连看也是这样子,老百姓都是自然排队侯车的,这个时候是文化在起作用,可能开始讲文化起步,大家可能很难接受,但是一开始用制度建立一些东西,可能他恰恰觉得是可以接受的。

  中国企业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制度大全非常多,但是这些制度之间有一些问题,就会打架,还有一些制度会过时,或者没有人执行。有些制度写得非常漂亮,非常科学,逻辑性很强,但是在实践当中员工根本不可能操作。所以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在烟台朝日啤酒我们做的时候,是日资企业控股,但是所谓经营管理完全由中国人来做,精细化东西把日本那套东西学得太漂亮了。老总跟我说,我们这些员工不愿意遵守这么细的规定和制度的约束,他们觉得是日本人的一种文化的侵略和认同。但是实际上通过很长时间渗透,摸底,慢慢一点执行,员工后来发现离开这些制度很麻烦,必须要有这个东西。开始看日本人很傻,拧螺丝两秒钟停一下,但是中国人认为这太傻,太笨了,我这一下就到底了,但是这个机械,产生、设备质量就会受到影响。所以看到日本人精细化管理的细节,然后不断学习,信息化到一定程度,很细很过了,但是这个文化拿到别的企业去的时候,我们也强调精细化,有时候,这个企业完全不可以操作,为什么?因为环境变了。有的企业用很细的制度根本解决不了。所以制度在这个层面上看到实际上有些环节越细越好,有些环节不能细的。

  再举永煤集团,以前要求大家有序操作执行,但是随着几年不断发展壮大,资本运营 ,并购重组,跟很多企业合作,这样发现引进一大批职业经理人,还有海外并购人才,还有很多HR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引进来之后,发现光用半军事化东西就不好使了。管理知识工人和产业工人要求是有很大差别的,很难界定他的边界,是一个慢慢摸索的过程。这个制度在这个环境下,如果一旦形成一种特定的氛围,天天形成这样的制度,这种文化,有可能他会觉得这个企业不按照这个制度去走会难受。

  中国的一些企业特点,哈佛商业评论对中国企业领导人进行分类,包括权威性领导,和引领性领导。长虹老总,有些事是政府之间,关系复杂,但是老板可以全部搞定,需要极高政治艺术,像柳传志运作企业一样,有些事不完全按照理论上,政治上的一些东西做的,要在中间柔和,怎么样实际有效符合长期的趋势去做的。

  但是他对员工的沟通,愿景阐述方面,过于权威性领导,太强势了。有些时候你这么做过了,这个时候你犯了很多这样的错误。我有一家媒体企业客户,董事长非常年轻,75年的,收购国有企业,跟一些50多岁的国有干部打交道,董事会没有一次开得成功的,我第一次参加董事会事先发E-mail,发个题目叫开好会,我当时不明白什么意思,改变要吵架,一开就吵。所以你看他就是非常成就意识非常强烈的人,最后对我们薪酬高管方案说你这个东西不符合物理曲线,但是我回头跟他讲,前半夜跟总裁讲,后半夜跟董事长做工作,因为董事长年轻,精力旺盛。这个时候到第二天开会的时候,发现一开始我把他们两个矛盾化解了一段,明天开会不打架,但是实际上发现没有对手的感觉,那个总裁年纪挺大,特别吻合,觉得今天这个会不错,执行吧。董事长发现没对手了,一说话就冒泡,没有对手感觉很失落,就开始找我讲,说你这个薪酬曲线这个弧度还要往上一点,不要以为管理我不懂,数学我是懂的。最后把这些东西办成一系列的曲线。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报一个方案你听就行了,最后他是报什么方案都不同意,但是董事会搞一个吧,又不懂。这个时候发现外行监控管理内行,这种权威性的领导在创业的阶段是需要的,但是刚刚走过这个阶段的时候可能就要出问题,不能够这么过于独立的成就动机,这种人属于独立完美主义者。中国很多企业已经属于第二次创业,或者是交班的时候。

  友泰咨询有个客户,浙江一个民营企业13年的历史,老头子退休了,交给三个儿子,这个时候面临股权关系,如果不改善,不引进战略投资人,或者改善治理机构,这个企业根本就没希望,大哥属于董事长,知道这个事情很难办,可是现在怎么样化解家族类的矛盾,已经到换代的时候,第一代领导人老爷子靠个人效率,权威摆平这个事情,但是第二代领导人不可以的,他不具备这个能耐。这个时候需要更加协助,民主,团队这样的氛围去运作。从文化上要敢做一些调整,但是实际上更多解决一些制度的问题,不要以前是老爸一个人说了算,老爸走的时候说什么都听老大的,但是老大不具备这个野心,这个事还跟老二说一下,老二就说等一会儿。中国民营企业到换代的时候,跟他说制度他知道很重要,但是没有制度他会说怎么办啊。总经理请了一个洋咨询顾问,说张总你太累了,太辛苦了,我也想休息,怎么办,请职业经理人,我请了好多个,都是洋枪,搞不懂这些东西,我想扶一把,最后他们不争气,一点业绩都不出。这个企业还是个拖拉机,你派来的波音737的司机肯定不会开这个拖拉机,这就是一个文化所决定的意识。

这个阶段我们看到中国权威性领导,另外一类是发现这样不行了,可能要遵守规则,但是他的习性,惯性已经这样了,这么多年过来了。老板在制度上,和文化上面彻底改造自己,谈何容易。柳传志非常不错的人,中国有这样顶尖企业家相当不错。这些企业想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想解决习性不够,这个时候需要一个文化,一个团队支持他。我再举一个例子,河北一个民营企业的老板,我们说就是一个东北老大爷,他下定决心退休了,从总裁退到董事长位置上,老爷子一下台,职业经理人,总裁来了,很晕,所以就说让他出国旅行,行,不错,就开始云游世界了,但是三个月之后回来了,要找感觉,这一看你们在开会,会议室都在开会,就回到自己房间去,喝喝水,等一会儿觉得很难受,过一会儿敲门,你们还在开会,知道这些人在这里。就走了,结果过一会儿不行,又开门,说我就站在门口绝对不说话。这个时候是老板痛苦期,你要帮老板渡过痛苦期。后来把他拉过来入座,这个时候老头老泪纵横,他哭了,他说你知不知道,这是我一个小孩子,从小养到大,我还得看着点,哭了。所以中国企业家,民营企业家,第一代人可能做了很多成就,但是如果我们文化,后续接班人没有创造良好的氛围和制度是没有办法的。

  最近浙江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要解决元老问题,第一条叫专业逻辑线,第二条叫人文线,逻辑线从专业书籍看到一些理论,用业绩说话,能力说话,但有时候光业绩是不行的,要看文化,人文的东西。第一个解决小孩的问题,孩子都十几岁了,解决一个问题,孩子我给他送到名校去读书,解决后顾之忧,第二你们这些人的位置,我直接在宁波给你们买房子,全部搞定,但是限定一个范围,让他们感觉到每个人都会老的。这个问题在中国感觉很沉重,咨询公司一上来,年轻的上岗,但是年纪大的同志是做了贡献的,一刀弄掉是要闹事的。所以看到湖南最大的钢铁厂工人罢工,就是这些事没有处理好,老同志的关系。要说中国员工投入回报时间差,时间太长,什么概念?王选60岁的时候实际上不做太大贡献的,但是他30多岁的时候做了贡献的,可是他一点机会都没有,工资很低,岗位很差,出一本书还写在后面第四作者。我想如果你是国有的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这个时间差太长了,30年前做贡献,30年后才有回报,但是回报是一辈子。你看演艺大明星,20多岁一首歌牛了,把他请出来,震台主。我们做硬东西的时候要想到软东西,如果你的文化没有考虑到人才的新陈代谢,毕竟,人会老的。柔性的文化在刚性的制度上要考虑到位。

  我03年做一个竞聘上岗,但是那个时候感觉特别振奋。那个时候老同志灰溜溜的,感觉不行了,但是发现过了五年,就发现差不多新上来那些人,能力也挺强,年纪也不大,当时进的大学生,过五年怎么也成长得不错了,能力,经验、技术成长很快,这个时候发现很郁闷,这个时候说涂老师,可不可以再搞两次竞聘上岗。当这帮领导变成第二批元老,结果新同志又来挤我,所以觉得很可怕。所以在中国整个人力资源变革 的时候,就是制度和文化的有效结合问题。我们讲刚性和柔性要同时进行,你的制度必须要有刚性,但也需要有柔性。你推动的文化也是需要有刚柔并济的。文化层面上柔的部分,制度层面,物质层面,行为层面,要去落实,解决。

  所以看到中国这些老板基本上来讲,要求员工去写制度。我举一个例子,前天的事我面试一个咨询顾问,在广电系统做HR经理的一个人,他说我不想干HR,我想干HR咨询,这个好不好,也是朋友介绍,我说这个很好,我了解他的背景,他把背景一说,HR导师,很牛的人,我说你感觉怎么样,他说没成就感,组织机构,岗位职责,老板只要在外面听到一个概念,马上要回来要搞,老板听风就是雨。写得累死人了,给老板看,我给老板汇报了,说有问题,等一会儿,先歇会儿,我HR来了不让我写制度,让我来了白来,没意思,所以强调要求干活。同样的事情,河南某集团花了钱请国外的海归回来写制度,他一直没有成就感,写上去的制度,终于有一个竞聘上岗制度老板终于同意了,换换脑子洗洗牌开始干,搞的上去还不错。所以来讲他比较顺利,但是他推动这个变革 的时候推到半截的时候歇了火。他没有这种权威性,没有足够运作空间跟老板沟通,或者他的EQ,人气运作能力,管理艺术性把握还不是特别好。

  制度的实现,我举东北一个上市公司,把老板请过来,说我们管理太不象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怎么招聘,招聘的程序,步骤是什么,一步一步往下写,后来一听就明白了,简单来说一来看这套制度就算是傻瓜也知道怎么干活。你说这么搞啊?

  中国一种企业就是空白一片,制度没有;第二就是想一日建成罗马,把所有制度都搞清楚,一干活什么制度都有了,多漂亮。其实好比,人从小到大,每个年龄段,可能穿的衣服是不一样的,衣食住行行为方式不同的,但是你硬是把这个孩子从小开始,十年之后的衣食住行,制度写出来,所有面临的制度写清楚,是办不到的。所以他听到缺乏制度化,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我们看系统思考制度几个角度,第一个讲文化讲制度也好,第一个讲它的内容是什么,给人多少钱考核流程是什么。第二个是程序,一个绩效考核怎么推广,刚才刘总进得非常精妙,他讲启动这个事情怎么整合资源,推动观念的转变,解决这个事情,企业的变革 的原封不动,我们通过企业的融合,第二个强调变革 的程序和步骤,改变它一种特点。某大型中央企业的工资变革 ,费了老牛劲,麦肯锡和多家外资公司都搞了大量的变革 方案,全部都放到一边去了,没有落地,没有得到采用。07年1月1号新的变革 在我们友泰公司推动下实施了。中国人不能光解决概念,文字和文本是没有用的。

  友泰咨询有一些制度审查工具,管理层面,一级公司的制度,二级公司的制度,三级岗位的制度,上下级制度怎么样审查,规范。

  第二个大部分讲柔的一面,看看文化,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有十大问题,内容上的问题,概念不清晰,战略不匹配,体系不完整,评级不规范,思想不统一,程序上,领导不执行,员工不支持,工具不科学,推广不专业,坚持不久远。

  讲一讲思想政治工作跟企业文化的差别,我们看到现在国有企业里面都是党群部门推企业文化建设,非常漂亮,就是一套文本,出一套手册又出一套手册。在我们即将出版的《管理一定要落地》书中,我们把国有企业分成四类,分规模大小,市场化程度不一样,可以看出来,哪些企业跟制度是一体化,大部分不是一体化的。这些人大部分概念都听过,但是你看他的行为,就发现怎么差了那么远。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里面讲是一种共性,是中国特定环境下改变不了的事实。但是如果讲企业文化工作,如果注重企业特性,特色,偏重于管理能够解决得好一些。

  第二个就是战略不匹配,联想在03年战略转型不是很顺畅,大面积流传,公司不是我的家。联想这样的公司可能在阶段性违背自己的文化主张,或者是价值观。公司是我的家,家是要温情的嘛,要整体化,利益共同体。但是他裁员,把金字塔底下砍了一刀,不像菲利普斜着砍一刀。民办企业讲课的时候,我基本跟他们问一句话,年底开年会,销售人员跟我们讲,我们老板怎么样,我就问一个问题,哥们,奖金有没有兑现?春节已经过了吧,三、四月份奖金算出来没有,这些是文化,不是奖金制度。做企业文化目的就是少发工资,这种企业老板不在少数。

  我们讲文化要支持战略,建设困难,变革 更加困难,所以要提出与业务战略做规划,蒙牛的老板会做什么事情会提前引导,牛根生提前写文章安慰那些老同志,要带工具的人懂技术工作方法的人过来。其实为战略转型提前做文化的工作。

  第三个来讲体系不完整,企业文化要真正落地。我们友泰咨询总结出来两种模式。

  这种叫高空轰炸的模式,落在下面去,文化手册,理念大纲,还有文化实施的纲要,这个时候已经进入程序了,我们讲怎么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理念落地在考核里面怎么落地,在考核KPI指标怎么做,你讲创新。举个例子,讲团队,你对业务人员的考核,是各理各的考核,怎么样把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结合起来。用员工的话说身边的事,再有就是文化整合的过程,这套体系建设起来,是企业文化在制度层面上,推广中间落地的一种方式。这是叫做高空轰炸的模式。

  还有一种地面渗透型模式,两个烟草企业在做,结果发现这个企业很温和,没有打架,而且是强势品牌和弱势品牌的合作,没有打架,弱势企业从生产系统开始做。我们讲社会要和谐,就意味着我们不和谐了,但这个时候要讲文化柔和就知道这两个人打得很厉害,融合是没有用的。生产系统改进,解决提高了,我们看烟在市场上情况如何,市场上有几支香烟投诉,结果他们通过的改进香烟投诉就少了很多。发现奖金涨了,实实在在解决了,这个时候再拔高一下,横向推广,纵向拔高,这个时候文化已经融合了,这个叫地面渗透的一种方式。

  第三个就是讲人的问题,刚才已经讲了,中国的文化跟中国的人跟西方的这种评价测评的工具,技术方法,包括人才测评的技术方法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工具不能简单去学,理论不能简单去学,优良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能够造就一个合适人,主动的人、成长的人。

  最后,我来点题,文化、制度和人,在我们看来,都需要刚柔并济。就文化有刚的一面,有柔的一面,当然只是可能感觉上柔的多一点,制度也是有刚的一面,柔的一面,制度上看刚是要执行,但是文化不要违背,一定要保障员工的利益。能保持员工的利益,三者兼顾员工不会有太大意见。我们都在摸索中国式的管理制度,这个时候需要刚柔并济,西方人的理性,和制度性,权威性,中国人传统文化里面的中庸,或者是温和的一面,要结合。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 四块糖的领导力》
    日前,偶然看到了一个《四块糖》的故事。故事说的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任校长时,又一次在校园里偶然看到王友同学用小石块砸别人,便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谈话。   
  放学后,王友来到校长室准备挨骂。
  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奖给你,因为你按时到这里来,而我却迟到了”。王友犹豫间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又是奖给你的,因为我教训你不要砸人时,你马上不砸了。”王友吃惊地瞪大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给王友:“我调查过了,你用小石块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同学。”王友立即感动地流着泪说自己不该砸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正确认识自己错误,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

启示:
  我们过去都说“管理出效益”。这两年,它被另一个更时髦的词,那就是“领导力”。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