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04日    段磊 中国营销传播网      
推荐学习: 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领衔,以及国家卫健委专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医药协会权威、行业标杆同仁堂共同给大家带来中医药领域的饕餮盛宴赋能中医产业,助力健康中国。欢迎加入中医药产业领航计划>>
 从事 人力资源 管理咨询和学习 近十年,关于 绩效 管理 的课程讲过无数编,而听企业家、人事经理谈绩效管理的是是非非,则更多。绩效管理,听起来更像来自阿拉伯的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千万家企业都在做,都在采用不同的方法,都付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也收获了异彩纷呈的果实,当然,更不乏滋味各异的问题与烦恼。

  对于绩效管理的意义与价值,近年来分歧颇大:有人视之甚高,将之奉为“管理学的圣杯”;而以索尼前董事天外伺郎为代表的企业家、学者则痛斥“绩效主义”带来的巨大危害,视之为洪水猛兽。

  自变革 开放以来,从乡镇企业引入”计件工资制”开始,中国的绩效管理已经走了三十年,中国的企业、企业家、学者从引入绩效管理的概念、到理解、到应用、到总结提高、到全面普及,也走了很长的一段路,除却盲目的跟风,除却概念的崇拜,大家今天都在思考:绩效管理到底是猛药还是鸦片?中国企业是否需要绩效管理?如何开展绩效管理才能助力战略的实现?如何开展绩效管理才能避免伤害组织氛围?……

  携为近五十家企业提供绩效管理方案、为近百家企业开展绩效 管理学习 ,为近十家企业担当长期绩效顾问的经验,笔者总结、归纳了针对绩效管理的六个命题,希望对大家客观、理性地评价绩效管理,有效、高效地应用绩效管理有所启发、有所助益。

  (一)绩效管理是否能够代替系统管理。

  思想决定行为,能否做好绩效管理,首先是如何看待绩效管理。许多学者或学习 师批评企业高层对绩效管理重视不够,而我们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多数企业的管理者不但没有忽视绩效管理,而且对其寄予了过高的期望,把其当成了“高大全”式的“管理万金油”,他们片面地认为,只要搞了绩效管理,就可以解决企业的一切管理问题。于是,劳动纪律问题、标准执行问题、团队培养问题、现场卫生问题,甚至员工忠诚问题、职业操守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统统都要纳入考核,所有具有管理职能的部门都要参与考核,否则其基本工作似乎就没有了“抓手”(着力点)……这样的绩效考核,其结果显而易见:多达20-30项的指标,指标之下还有细项,每个项目有的只有0.1-0.2分;想考核所有东西,结果什么东西都没考好;当管理者充满信心地启动考核之时,也就是考核失效的开始之日。

  企业的管理体系是一个是立体、多元、多维度的系统,绩效管理固然重要,但它仍不能代替系统管理。企业必须建立战略、 营销 、制造、研发、财务、人事等管理制度、流程、标准,并有若干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机制维持其有效运行。事实上,在企业内部,绝大多数工作目标及任务的设计下达、组织实施、检查考核是通过各专业系统的有序运作和系统的有机联动来实现的;绩效考核只是管理系统之一,主要用于评价和考核对企业影响重大的、跨部门的、最能体现被考核对象工作特征的指标,而不可能面面俱到。

  以企业的流程管理为例,一个企业往往有数百个业务及管理流程,每个流程都有数量不等的控制点,如果完全依靠绩效管理去实现 管控 ,数据收集和考核任务将非常繁重。事实上,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协同办公”等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实现对流程的固化和管理,而把有限的考核资源留给最关键的事项和目标。同理,企业绝大多数的管理目标都可以、也必须通过管理系统的搭建、设计和运行来实现,单纯依靠绩效管理“包打天下”的想法,不但用不好考核,反而可能造成“唯绩效主义”,以及由于繁杂的考核工作而导致的“考核疲劳”与形式主义。 (二)绩效管理对于中国企业是否必须。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吃饭穿衣量家当”,中国企业是否要做绩效管理,要从审视中国的国情、企情与人情出发。

  是否要强化绩效管理,一要看企业的主流业务模式。整体来看,中国企业的主流业务模式与美、欧、日有很大的不同,除部分国有企业占据垄断地位之外,多数企业还是以制造、服务等具有人力成本优势的行业为主,人力密度高,人均创值低。前总理朱熔基先生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演讲中曾经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实证,很能说明问题,他说:“我调查了出口到美国的运动鞋,“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等这些名牌鞋在中国生产,出口到美国来。因为这些工厂大多设在中国沿海的福建省,我在福建省做了调查。当时每双运动鞋的出厂价20美元,在美国的 零售 价120美元。这20美元给中国工人留下的就是2美元,但是它可以养活两个工人……”。反观美、欧、日企业,早已经过这一阶段,转而走上输出知识、技术、资本、人才的道路,历史因素决定了他们的业务模式属于知识、资本、技术密集型,知识型员工、受过良好教育的产业工人是劳动力市场的主流。不同的业务模式,决定了其所应采用的管理方案亦应不同:员工知识化程度较高的、需要维护创造和创新环境的企业,自然要求管理更加人性、更有弹性;而以劳动密集的制造或服务业为主的企业,肯定需要加强成本控制和标准化管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为什么在20世纪初西方国家会出现科学管理萌芽的本质原因。

  是否要强化绩效管理,二要看企业的普遍管理状态。整体来看,中国企业的普遍管理状态是:管理体系化程度不够,职业化的管理环境缺失。首先是管理体系方面,变革 开放30年,中国真正企业上的企业也只有30岁左右,相当多的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文化;由此而及,我们的社会也还没有形成高度职业化的氛围,不职业的做法盛行,违反职业操守的行为成本过低。矫枉必须过正,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加大过失成本,将员工的行为规范到职业化的轨道上来显然是必然之选。到过新加坡的人都非常感慨其美丽的城市环境,并且产生过“同是华人城市,为何有此不同”的疑惑,殊不知,美丽的背后,正是持久的、严格到近乎苛刻和野蛮的执法手段使然。

  是否要强化绩效管理,三要看社会的文化形态。中国的社会文化是比较典型的关系性文化,人际关系比较灵活,人情因素比较重,制度和规则意识淡薄。这种文化的优点是做事的灵活性强、成就动机明显、个体效率高,缺点是忽视规则、自利性明显、个体效率的获得往往以牺牲组织效率为代价。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企业如果没有明确的绩效标准,相信很快就会退回到“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状态,必然造成对上进者和积极行为的逆向淘汰。从实践来看,中国公认的的优秀企业,特别是市场竞争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企业,基本上都具有完整规范、运行良好的绩效管理体系,赛马而不相马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共识。

  (三)战略与绩效管理是否能够有效结合。

  许多企业都开展了绩效管理,但许多企业的管理者问我,“我的绩效管理”与“我的战略”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绩效考核月月考、经营业绩年年低”?战略与绩效管理之间到底是否有联系、应当是怎样的一种联系?在此,我们不妨系统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没有经过“战略化处理”的绩效考核,与战略没有必然联系。 其次,我们完全可以运用“战略化”的方法,设计与战略密切相关的绩效考核体系,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战略绩效管理”。所谓的战略绩效管理,其实没有那么神秘,也不一定要采用高技术、高难度的方法,需要牢牢把握的,只有三个核心环节:一是战略梳理,二是解码分解,三是责任到人。在实际操作中,还有许多纯技术性的问题,如:战略梳理应当做到什么程度,如何进行目标分解,如何将目标指标化,等等,KPI、BSC、BENCHMARKING、责任关系矩阵等都是针对上述问题的技术与方法。当然,并非有了方法就可以做好战略绩效管理,正如有一把好剑不一定能够成为好的剑客一样,但是,没有科学的方法,战略绩效管理则只能是流于空谈。

  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战略绩效管理并不是噱头,而是真实可行的体系化管理模式,我们为多家知名企业设计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都实现了有效落地,甚至为某些企业带来了超过50%的年增长。

  关注大局的考核,必定效益可观;而抛弃原有经验,适当放弃局部利益,追求远期的、不能立竿见影的目标,却不是所有企业和企业家都愿意和敢于的选择。

  (四)绩效考核是否破坏了组织氛围。

  “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唐太宗的名句,也为温家宝等当代国家领导人所广为引用。

  绩效考核,正是对于“劳”和“罪”的客观评价,没有考核,就无法办好赏、罚这样的“国家大事”。既然有赏有罚,自然不会令人人满意,因此,我们必须承认,绩效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制造矛盾”的管理方法。假设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对于工作目标无论从意识上还是行为上都达到了一致,那就没有必要进行考核;正是由于管理层与执行层、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对于绩效目标、执行意义、利益效价等存在认识的不同,才需要绩效考核这一管理工具的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绩效考核就是管理当局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开展的、针对执行者或执行组织的设定目标、分解目标、评价目标完成情况并进行动态矫正的管理过程,是以完成组织目标为核心前提的管理活动。我们不可否认、也不应忽视个人(团队)自利性的存在,然而,绩效管理的逻辑是:当组织利益与个人或团队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应首先关注和保证组织利益,因为组织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前提。这一逻辑事实上已经把组织、个人放到了天平的两个托盘上,两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组织氛围发生改变几乎是必然结果。

  然而,对于上述结果的反应则截然不同:有人说,由于实施了绩效管理,企业的效率提高了,“大锅饭“的改变了,绩效导向的组织氛围树立起来了,真好!而有人则认为,绩效考核导致大家只盯住考核结果,破坏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消磨了组织的活力和创造性,致使人际关系板结、对立,如天外伺郎所说,绩效主义害了企业!

  究竟孰是孰非?不宜枉下结论,毕竟业务模式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历史背景不同,一概而论不是一种科学态度,但以下现象我们不能忽视:对于处于行业价值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成本敏感型的企业,采用了严格考核手段,就能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一分的、宝贵的利润;
注:本站文章转载自网络,用于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刻删除。Email:271916126@qq.com
随机读管理故事:《鞭策》
[故事]拿破仑一次打猎的时候,看到一个落水男孩,一边拼命挣扎,一边高呼救命。这河面并不宽,拿破仑不但没有跳水救人,反而端起猎枪,对准落水者,大声喊到:你若不自己爬上来,我就把你打死在水中。那男孩见求救无用,反而增添了一层危险,便更加拼命地奋力自救,终于游上岸。

[分析]对待自觉性比较差的员工,一味的为他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去帮助他,并不一定让他感受到“萝卜”的重要,有时还离不开“大棒”的威胁。偶尔利用你的权威对他们进行威胁,会及时制止他们消极散漫的心态,激发他们发挥出自身的潜力。自觉性强的员工也有满足、停滞、消沉的时候,也有依赖性,适当的批评和惩罚能够帮助他们认清自我,重新激发新的工作斗志。

阅读更多管理故事>>>
相关老师
热门阅读
企业观察
推荐课程
课堂图片
返回顶部 邀请老师 QQ聊天 微信